【来源:忻州日报】
在三晋大地的北部,忻州这座全国文明城市正以文化改革为笔、文旅融合为墨,在千年文明的画卷上续写新时代的华章。忻州市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资源禀赋,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忻州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绽放出璀璨的文化魅力。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惠民
清晨的阳光透过市图书馆的玻璃幕墙,洒在读者翻开的书页上;博物馆内,游客正驻足凝视珍贵的文物,聆听忻州从旧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历史回响……
近年来,忻州市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引擎,通过设施升级与服务创新的双重发力,推动公益文化事业向高品质、均等化发展,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五馆一院”文化综合体的建成运营成为改革标杆,整合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规划馆、市档案馆、市科技馆、忻州大剧院和群众艺术馆等资源,实现文化服务功能集群化。其中,市图书馆以10万余册藏书和免费开放政策打造市民“文化客厅”;市博物馆于2024年跻身国家二级博物馆;忻州大剧院以“毗卢帽”建筑造型诠释地域文化,成为展示《大河长歌》《天下归心》等原创精品的核心舞台。
忻州五馆一院。张存良摄
在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改革创新贯穿始终。秀容书院博物馆通过“九原文脉”“前贤遗珍”等展区,让文物焕发时代价值;定襄河边民俗博物馆、繁峙县博物馆等成为地方文化地标;“城市书房+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三级网络持续扩容,结合非遗进社区、惠民演出下基层等活动,推动“静态展览”向“互动体验”升级,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民。
非遗保护焕发文化活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版图上,忻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6个、省级75个、市级27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7人、省级106人。作为北路梆子的发源地、二人台的故乡,忻州当之无愧成为“八音之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近年来,忻州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定襄晟龙木雕、繁峙晋绣坊、五台山金石雕刻等企业成功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又见五台山”演艺中心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举办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代州黄酒文化节等活动,有效促进了非遗项目与现代市场的对接,让定襄晟龙木雕的榫卯技艺在古建修复中焕发新生,让繁峙晋绣坊的针线在时尚设计中编织未来,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作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资源的地级市,忻州充分发挥“黄河第一在忻州、长城精华在忻州、太行之巅在忻州”的禀赋优势,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全市现有A级旅游景区51处,形成了世界遗产、长城文化、古城休闲、生态旅游、黄河风情、温泉康养六大旅游区,绘就了一幅“山水林田湖草沙、城寺塔桥泉瀑洞”的壮美画卷。
忻州古城的成功修复运营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日均客流量持续攀升,“古城夜经济”点亮了晋北的夜空。云中河温泉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忻府区、繁峙县创建成为山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大营、奇村、顿村、合索、汤头“五大温泉”构成华北地区著名的温泉康养基地,“康养福地·自在忻州”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游客在山水间尽享身心的疗愈。
清凉湾温泉康养小镇。陈勇升摄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大西高铁已通车运营,集大原高铁建成通车,雄忻高铁加快建设,忻州正加速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圈。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主线全线贯通,构建起“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让“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忻州成为现实。
产业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忻州坚持以文化为脉络打造特色品牌,梯度培育定襄法兰、代州黄酒2个省级重点专业镇和11个市级专业镇,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作为“中国杂粮看山西,山西杂粮看忻州”的美誉之地,忻州充分发挥“小杂粮王国”优势,打造“一都九乡”特色农产品品牌,成为全国唯一以杂粮全品类、全市域创建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让“忻州味道”香飘全国。
静乐藜麦丰收。康晓宇摄
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雁门关影视外景基地、五台山金石雕刻文化园等项目建成运营,有效带动了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产业发展。忻州正逐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为龙头,以非遗文创、特色农产品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体系,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的硬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忻州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新表达方式,着力打造世界级文旅康养目的地。这座文脉绵长的城市,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谱写着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本期编辑:赵菁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