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到哈尔滨上大学,至今我在哈尔滨已经学习生活了42年了。小胖比我少了四年,她是大学毕业才来到哈尔滨,在哈尔滨也38年了。
在哈尔滨这么多年,市区至今还有很多没去过的地方,最熟悉的还是道里和老太平。
我们在道里生活了十多年,第一套房子就是在道里河松小区。那是1990年的冬天,那时还没有河松小区,只有松拖四栋烧土暖气的红楼,我们的第一套房子是两家合厨的一楼。挨着江边,一楼非常潮湿,冬天没铺地板的地面上时常汪着一层水珠。于是我从工厂要来了两根角钢,打了个吊铺,全家三口人睡在吊铺上。
那时我们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日子过得特别艰难。但顾乡大坝却非常美,上面的花坛和现在差不多,只是当时大坝下面大树下是密不透风的灌木丛。到了晚上没有路灯,大坝伸手不见五指,天黑了女人和小孩走到大坝不敢回家。
白天的大坝特别适合溜娃,饭后一家三口逛大坝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那时还没有富力江湾,大坝下面杂草丛生。
我们在那个两家合厨的小房住了四年,前面两栋三层楼又接了两层,分给了我们一套小两居,仍然还是烧土暖气。
后来建起了河松小区,大坝下面也都变成了公园,那里不再偏僻,而成了众多市民休闲的好地方。
河松热闹起来了,有了自己的小市场,周边也有了饭店。我们还是习惯骑着自行车去道里通达街早市买菜,有时也去顾乡早市,都不算太远。
2000年我调到了新单位,毛驴第二年上初中,我们生活条件好转,决定在毛驴学校旁边租房,先是在道里井街,随后又搬到了上江街。
这里离中央大街、索菲亚大教堂、江边都很近,每天吃完饭,毛驴学习,我和小胖就去逛街。
我在新单位工作很忙,早出晚归,这三年小胖买菜多,我都忘了当时是在哪买菜。只记得没事时我和小胖就在索菲亚教堂广场打羽毛球、在中央大街和松花江边闲逛。
毛驴上高中了,我们又跑到康安路租房三年。
这里紧挨着电机校,我和小胖时常去校园里去打羽毛球。
我们的条件在一天天好转,顾乡加油站有个天天旺饭店,是我们常去吃饭的地方。那时年轻,记得我过生日那天,我喝了十一个大绿棒子,小胖喝了八瓶。
毛驴高二那年,老爸老妈来到了哈尔滨,我们老少三代挤在租来的两居室里。
毛驴考上大学了,药六的卢浮宫建好了,其中有56套住宅是给中层以上干部的,我们得到了这辈子第一套像模像样的正经房子。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大约是2010年前后,我们河松的那套房子终于动迁了,原地安置在财智时代,是个公寓式的筒子楼,大走廊两边是住房。我们把这套房子简单装修一下租了出去,2013年集团成立营销公司,我任办公室主任,群力上班离家远,我和小胖又特别喜欢顾乡大坝,就搬到这套公寓楼里住了一年多。
特别喜欢顾乡大坝,我们一直说顾乡大坝是我们的根,每次逛大坝,都感觉内心特别宁静。
只是这房子实在太一般了,对门住着一群男女,半夜时常打得鸡飞狗跳,我们感觉不太安全,就又搬回了太平。前年河松这套房子终于卖了出去,对比高峰时降了好多,但出手之后也就不用操心了。
2013年我到群力上班时,刚刚买了一套高层,就在卢浮宫旁边,这房子在2014年年底进户了。
卢浮宫这里不像河松有大坝逛,更不像井街和上江街那边随时随地就能逛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逛松花江,我们小区楼下只有个很小的公园,和小胖没事只能在这个小公园一圈又一圈地走。
但这里生活非常方便,周边饭店很多,虽没有特别奢华的大饭店,但小店味道也都不错,非常实惠。旁边有早市,有红旗菜市场,有两家竞争激烈的生鲜超市,买菜特别方便。离会展商圈也很近,和小胖闲着没事溜溜达达就能逛会展红博。
这就是我们东方那个小区比不了的地方,生活特别方便。在公园里走圈呢,想起买什么,走几步就全都能买来。想吃什么,走几步就有各种好吃的。
再有一个来月就要去海南东方了,这次去如果能够适应海南夏天的炎热,就不年年来回折腾了,争取住上三年。
药六卢浮宫和远大中央公园的房子,就得空着两三年了。
后天毛驴就走了,全力以赴卖房吧,争取这两套卖掉一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