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文灿
南澳西涌蜿蜒的海岸线上,中外骑行者踏着晨光穿梭,碧波金沙与绿美村落交织成景;从梅林山到莲花山,五大公园无缝衔接,市民可一路畅行;沿着鲲鹏径徒步,穿越马峦山,可邂逅各类珍稀动植物……
从公园到山林,从城市到海岸,深圳这座以“速度”闻名的城市,正以“山海连城”为笔,将绿水青山的生态“流量”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留量”。
众公园成“群”
解锁千园之城的“留量”密码
今年上半年,荔枝公园的复观茶楼凭借“宋氏美学+自然疗愈”的独特定位,精准击中都市青年对慢生活的向往,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
作为与城市共生40余年的生态载体,深圳公园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截至2024年底,全市公园数量突破1320个,构建起全国领先的公园矩阵。
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出台,明确公园可以通过竞争方式选择经营者提供餐饮、零售、游览、游艺、体育健身、文化休闲等配套服务。这一政策推动艺术书吧、禅意茶室等新业态落地,让公园从单一休憩空间升级为多元消费场景。
公园不再是“生态孤岛”,而是与商业、文化深度联动的消费新引擎。2025粤港澳大湾区花园大赛期间,10天吸引约128.3万人次参观,带动周边商圈销售额同比增长40%,印证了“公园经济”的澎湃活力。
近期,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提及,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建成全民共享共惠、充满活力的国际一流公园城市。2035年,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实现居民5分钟可达绿色开敞空间。
未来,深圳还在持续增加进入公园的路径,通过打造公园群,贯通城市与公园之间的慢行系统,提升可达性。目前,“五园连通”已率先实现。
骑行道成“网”
培育车轮之上的全新产业
“将美景与赛事结合,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骑行体验。”日前,巴西骑手Guilherme在体验2025南澳国际慢城自行车赛后赞叹道。
在深圳,单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串联山海湖林、连接都市与自然的钥匙。社交平台上,“深圳骑行路线推荐”话题持续升温,多篇攻略点赞破千,“求攻略”“周末必去”的评论刷屏。
今年发布的《深圳市休闲骑行道专项规划(2025—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超1000公里休闲骑行网络,打造“山海连城 骑乐无穷”城市名片。依托山海资源,深圳将整合现有绿道、碧道、公园园路,构建“1+3+N”体系:“1”指1条200公里的滨海骑行道;“3”为西部、中部、东部的3个百公里级山海骑行大环;“N”则是遍布全市的特色骑行环,均超20公里。
随着城市绿道网络不断完善,未来将有更多“深圳好风景”可供市民慢慢丈量。截至目前,全市已贯通骑行道100余公里。下一步,骑行道还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40处以上服务驿站和休闲健身场所,促进骑行经济与产业发展。业内人士指出:“完善的设施为赛事、亲子游、城市探索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据悉,深圳正与环法赛事团队接洽,计划引入国际顶级赛事;今年还将举办滨海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十五届全运会自由式小轮车比赛等,以赛事流量激活城市活力。
远足径成“脉”
激活户外经济的绿色动能
随着420公里“三径三线”远足径体系基本贯通,深圳正以“户外徒步天堂”的新标签走向全国。
去年,鲲鹏径获评“2024年全国十大登山户外运动特色目的地”,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徒步线路。
目前,深圳正全力申报全国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重点发展徒步越野、水上运动、低空运动三类优势项目,统筹推进大鹏半岛、马峦山—梧桐山等4个重点区域建设。
“远足径郊野径的建设,不仅是铺路,更是重构城市的空间体验。”深圳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曹峻感慨,“它们串起山、林、城、湖、海、河,让市民可一日之内从CBD穿越到原始森林,从海岸线攀登至云雾山巅。”
随着“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脉络和“鹏城万里”步道体系推进,深圳的目标到2025年年底建成超1000公里远足径。
深圳,正以山海连城为纽带,通过慢行系统重构人与自然的联结,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受访单位供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