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拥有四大文化品牌的“三源圣地”,鹿邑县深耕老子文旅二十余年,累计投入近30亿元打造文旅项目,获多项殊荣,但2025年数据暴露深层困境:太清宫全年过夜率10%、人均消费75元,“五一”假期人均消费仅28.8元,显著低于淮阳太昊陵及省外同类景区。
问题源于四方面:资源开发上,文旅产品形态单一、文化内涵浅表,IP活化不足;基础设施上,住宿结构失衡、交通网络制约;产业运营上,宣传乏力、消费链条断裂;区域协同上,景点分散、跨区联动缺失。
文章提出破局路径:以“生态+文化+科技”升级文化体验,借“住宿增值+夜间经济”补全消费链,通过“文化串线+客源承接”深化区域联动,推行“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化改革。最终指出,鹿邑需补齐文化资源转旅游产品的系统能力,实现从“资源大县”到“文旅强县”的转型。
作为中国道统、李姓与道教三大发源地的老子故里,鹿邑县自2000年启动老子文化旅游开发战略以来,历经二十余年深耕,文旅产业已积淀深厚基础:累计投入近30亿元打造老子学院、陈抟故居等20余个文旅新项目,成功举办老子文化国际节及二十余届老子元典文化论坛(研讨会),“老子生日拜典”“李姓宗亲寻根”等活动年均吸引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参与,更先后斩获“中国老子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等殊荣,持续将老子文化影响力推向世界。但亮眼成绩背后,2025年多项权威统计数据却揭示出鹿邑文旅开发的深层困境:
一、核心问题
据《周口市2025年统计年鉴》《省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报告(2025Q4)》及鹿邑县2025年国民经济公报综合分析,太清宫景区全年过夜率仅10%,游客人均消费75元;即便在“五一”假期旅游旺季,老子故里旅游区接待3.3万人次时,人均消费仍低至28.8元。对比省内同类景区,淮阳太昊陵2025年人均消费85元、过夜率12%,鹿邑数据显著偏低;即便与省外依托山海资源形成消费链的崂山仰口游览区(周边餐饮人均约60元)相比,其文旅产业链的薄弱性也尤为突出。
这份“成绩与短板并存”的现状,并非短期形成的偶然结果,而是资源开发、配套建设、区域协同等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的产物。在肯定过往发展成果的同时,深入剖析数据背后的问题成因,探索从“文化资源大县”向“文旅产业强县”的转型路径,既是破解当前鹿邑文旅低效困境的关键,也是推动老子文化实现当代活化传承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将结合鹿邑文旅发展实际,从产品、配套、运营等维度展开分析,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二、成因分析
(一)资源开发层面:文化IP活化不足
1.产品形态单一化
太清宫与明道宫作为鹿邑老子故里旅游区的双核心景点,目前仍以传统静态参观模式为主,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的系统性设计明显不足。尽管近两年已尝试突破,陆续推出“真宗问道”“少年老子”系列实景演出,并配套汉服妆造体验、背诵《道德经》免门票等互动活动,但此类项目多集中于节假日或特定时段,缺乏覆盖日常运营的常态化深度互动内容。
具体而言,实景演出因过度参照开封万岁山武侠城的分散式模式,未能围绕“老子文化”核心主题构建集中化、品牌化的演出矩阵,导致文化表达碎片化,难以形成兼具感染力与传播力的视觉冲击;数字赋能方面短板更突出,至今未落地唐宋时期太清宫建筑群3D复原、老子文化主题数字交互等核心产品。反观开封城墙景区,其《微梦大梁门》项目通过AR/VR技术实现历史场景的沉浸式还原,不仅日均接待量稳定突破2000人次,游客满意度更达98%,两相比较,鹿邑在科技与文化融合赋能体验升级的进程中,滞后性尤为突出。
2.文化内涵浅表化
当前老子文化的展示仍局限于“建筑观光+学术研讨”的传统模式,未能将深厚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旅产品,游客难以通过沉浸式体验感知其当代价值与精神内核。以“道教祖庭”品牌开发为例,存在明显人群覆盖断层与内容深度缺失:
针对中老年人关注的道教养生文化,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无“道家轻养生课”“节气膳食工坊”等低门槛项目,也缺“太极疗愈营地”等针对性服务,错失消费转化机会;面对受修仙网文题材影响、对道教文化感兴趣的Z世代,未将道教美术、非遗技艺等与体验项目融合,无“道教剧本杀”“非遗手作”或VR数字体验,难以吸引年轻客群。
更核心的是,“道教祖庭”核心标识展示近乎空白:既无凸显太清宫“世界道教宗主级道源祖庭”地位的展陈(如道教传承地图、高道纪念区),也未系统呈现道教发展脉络,缺清晰叙事逻辑、沉浸式解读与特色仪式体验,导致文化辨识度低,核心价值难传递。
反观江西龙虎山,其围绕“道教发源地”定位,打造“斋醮体验”“养生教学”等项目,开发“文创盲盒”等年轻化载体,形成“文化认知—体验—消费”闭环,该模式对鹿邑破解“文化浅表化”极具参考价值。
(二)基础设施层面:配套服务短板突出
1.住宿结构失衡
太清宫地处太清宫镇政府驻地,距鹿邑城区5公里,与老子研究院配套宾馆相距3公里,该区域周边住宿配套严重匮乏,无一家符合品质标准的酒店,难以满足游客基础住宿需求。即便位于城区的明道宫,其周边1公里范围内也仅有数家人均100—120元/晚的家庭宾馆,整体住宿业态以经济型、基础型为主,高端度假酒店、精品民宿等中高端住宿设施完全空白。
反观淮阳太昊陵,其周边已形成成熟的民宿集群——陈楚古街专门引入莲舍客栈(周口市唯一四星级乡村旅游民宿)、小景天・陈风精品民宿等中高端标杆项目,既能匹配中高端游客的住宿需求,也能通过“住宿+文化体验”提升停留吸引力。对比之下,鹿邑住宿供给在品质、层级上均存在明显断层,无法满足中高端客群的消费期待,直接制约了景区过夜率的提升。
2.交通网络制约
交通短板始终是鹿邑文旅发展的突出痛点,更是制约产业升级的现实瓶颈。尽管开通了鹿亳省际公交专线,但高铁、航空等远程交通缺失,导致外省游客占比低。2024年鹿邑文旅报告显示,景区游客中本省客源占比超80%,省外客源多来自安徽、山东等邻近省份,交通瓶颈严重限制了市场辐射范围。
(三)产业运营层面:市场化机制缺位
1.宣传推广乏力
自2000年启动老子故里旅游开发后的二十余年间,鹿邑相关旅游单位始终未设立专业宣传策划部门,文旅推广长期依赖民间摄影爱好者的无偿奉献,缺乏系统性、市场化的宣传体系。2024年文旅巡察反馈信息显示,鹿邑县新媒体传播力度薄弱已成为文旅宣传的突出短板。以年度客流高峰“老子诞辰纪念活动”为例,作为核心节庆的老子庙会,影响力远逊于淮阳太昊陵庙会。反观开业不足两月的郑州溱洧水城,其微博话题#溱洧水城#首周阅读量即突破2.3亿;大同古城墙景区借“魏都奇妙夜”等活动实现游客量同比激增600%,均凸显专业运营策略的重要性。
2.消费链条断裂
缺乏支撑二次消费的服务与产品,是制约鹿邑文旅消费规模与品质双提升的关键短板。当前游客消费高度集中于门票(60元/人)与基础餐饮(人均30元)两大基础环节,二次消费占比不足40%,消费结构单一问题突出。
从产品供给来看,特色文创产品近乎空白——未开发老子IP主题手作、《道德经》文化周边等具有记忆点的衍生产品;从场景体验来看,夜间消费场景长期缺位,既无景区光影秀、沉浸式实景演出等能延长停留时间的项目,也缺乏配套的夜间商业街区,导致游客“白天逛景区、傍晚离园”,消费潜力难以释放。
反观省内同类景区,郑州溱洧水城依托灯光秀带动夜间餐饮、住宿消费增长,开封清明上河园通过《大宋·东京梦华》演出实现人均消费翻倍,均印证了“场景扩容+二次消费”对文旅收入的拉动作用。对比之下,鹿邑亟待打破“门票+简餐”的单一消费模式,通过丰富文创产品供给、打造夜间消费场景,推动消费链条从“基础刚需”向“体验增值”延伸。
(四)区域协同层面:联动效应尚未形成
1.景点分散孤立
鹿邑境内虽有明道宫、太清宫等关联“老子文化”的核心景点,但因各景点空间距离较远,且缺乏统一主题线路串联与业态互补,长期处于“各自为战、分散运营”的状态,未能形成“抱团吸客”的集聚效应。由于缺少统一的运营主体、宣传口径与服务标准,无法实现多景点联动引流、延长游客停留的目标,导致游客多为“单点打卡即走”。
2.核心景区配套薄弱
作为老子元典文化旅游核心区的太清宫景区周边,因道路规划滞后,无法实现半封闭式管理,长期存在人车混行频繁、交通安全隐患突出及环境杂乱等问题,削弱了文化景区应有的庄重感。更关键的是旅游服务功能严重缺失——除“景区参观”这一基础“游”的环节外,“吃、住、行、购、娱”其余五大旅游要素几乎空白:无特色餐饮集群、无品质住宿设施、无专属旅游交通接驳、无老子文化主题文创消费点、无常态化休闲体验项目,游客难以获得完整的文旅服务,进一步降低了停留意愿。
反观淮阳区,其紧紧围绕太昊陵这一核心IP,通过线路整合、场景互补,串联起龙湖夜市(夜间消费场景)、姓氏文化城(文化体验场景),构建起“白天游陵访古、夜晚逛市休闲”的文旅综合体,形成完整的消费闭环。
3.跨区域协同不足
鹿邑文旅发展在跨区域协同上存在双重短板:一是资源整合深度不足,二是宣传联动机制缺失,未能充分借力周边文旅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一方面,跨区域资源开发深度不足。鹿邑作为老子故里,与近邻的亳州(曹操故里)、商丘(庄周故里)、淮阳(羲皇故都)等城市拥有互补性文化资源,但尚未围绕“文化同源”特性,实现核心资源的有效线路整合——“羲皇故都—老子故里”“庄子故里—老子故里”“曹操故里—老子故里”等跨省跨区域文化走廊产品长期处于规划空白,既未设计串联式旅游线路,也未推出联动型体验项目,错失了借助周边成熟文旅IP引流的协同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跨区域宣传联动机制缺失。未能与淮阳、亳州等周边城市文旅部门建立协同宣传机制,既无统一的区域文化旅游线路联合推介,也未能在各自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如淮阳太昊陵庙会与荷花节、亳州国际中药材文化节)中实现联动引流,导致游客获取渠道单一,难以形成“区域文旅共同体”效应,直接制约了区域文化旅游市场的整体拓展。
三、破局建议
(一)文化体验升级——以“生态+文化+科技”融合激活文旅价值
文化体验升级需聚焦“资源整合、业态创新、科技赋能”三大方向,打破静态观光局限,构建多元体验场景:
1.打造三大生态旅游片区,拓展休闲体验空间
以核心景点为锚点,联动自然与乡村资源,形成差异化生态文旅集群:
道源祖庭生态旅游片区:以太清宫为核心,以“曲仁里古镇”项目为引领,以“园中园”模式,整合鹿叶运河、森林公园、中华李姓文化园,以及待建的太清宫考古遗址公园等资源,打造“访祖寻道+生态休闲”复合场景,让游客在亲近自然中感受“道法自然”的文化内涵;
涡河生态旅游片区:以陈抟故居为中心,串联涡河湿地公园、黄王/陈楼/大贺等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及问礼大道,开发“道家养生+乡村体验”线路,兼具生态观光与在地生活感知;
惠济河生态旅游片区:以千年银杏园为核心,整合河中岛、孙营省级文化古村落,打造“古树祈福+古村研学”场景,挖掘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慢休闲价值。
2.建设特色文化载体,强化艺术体验集群
规划建设国内首个“道家艺术博物馆”,系统汇聚道家音乐、壁画美术、服饰纹样、建筑规制等艺术形态,不仅设置静态展陈区,更增设“道家乐器体验”“传统服饰试穿”等互动空间,打造“一站式、沉浸式”道家艺术体验集群,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展示IP。
3.科技赋能沉浸体验,转化静态文化资源
借鉴开封《微梦大梁门》AR/VR技术应用经验,重点开发三类沉浸式项目:
数字复原类:推出“唐宋太清宫3D复原”项目,通过全息投影还原古代祖庭盛景;
互动剧场类:打造“《道德经》数字剧场”,以光影技术呈现经典篇章的当代解读;
体验工坊类:开设“道家养生工坊”,结合VR模拟教学,让游客参与陈抟功法、节气养生膳食制作等,将静态的老子文化与景点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动态体验场景。
(二)业态结构调整:以“住宿增值+夜间经济”补全消费链条
聚焦“住宿品质提升”与“夜间场景扩容”两大核心,通过资本引入与资源整合,重构鹿邑文旅消费业态,打破“单一观光”局限:
1.多元资本赋能住宿升级,打造“文化+住宿”溢价场景
采用“国有资本引导+民间资本激活”的双轮模式,填补中高端住宿空白:
国有资本牵头攻坚:引入外部国有资本,加快推进陈抟故居民宿建设,依托陈抟文化IP,打造集“道家养生、古村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民宿标杆;
民间资本丰富供给:鼓励民间资本在景区周边布局“乡村民宿+主题酒店”的高低搭配业态,例如打造“道村竹舍”“一二三书院”“飞鱼侠道家文化酒店”,配套老子文化研学课程(《道德经》解读、李姓寻根)、陈抟太极养生课(晨练教学、蛰龙功体验)、道家膳食体验(节气养生餐、道家素斋制作)等增值服务,将住宿从“休憩空间”升级为“文化体验节点”,显著提升单客住宿溢价能力。
2.以大宋卫真不夜城为核心,构建“夜间经济综合体”
借鉴大同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的场景营造、洛邑古城的业态融合、郑州溱洧水城的夜间运营经验,整合陈抟公园、明道宫文化遗址公园、明道宫景区、明道城商业区四大资源,打造“文化展示+夜间消费”闭环:
推出“夜演”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城墙根古玩非遗集市(手作体验、非遗展销)、城墙灯光秀(演绎老子文化故事)、汉服游园(沉浸式古风互动)、传统文化表演(道家乐舞、非遗戏曲);
开发“五夜”消费产品体系:围绕“夜赏”(灯光秀、古风巡游)、“夜购”(文创市集、特色商铺)、“夜娱”(实景小剧场、互动游戏)、“夜食”(道家主题夜市、地方小吃街)、“夜宿”(周边精品民宿接驳),形成全时段消费场景,推动“日间游”向“过夜游”转化,补全文旅消费链条。
(三)区域联动开发:以“文化串线+客源承接”破局,构建跨省文旅联动体系
聚焦“文化同源”优势与“客源互补”需求,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双线联动”策略,将鹿邑从“单点景区”升级为区域文旅网络核心节点:
1.串联“老子行迹”文化脉络,打造老庄元典文旅线
紧扣河南省老庄元典文化旅游区整体规划,以“追寻老子行迹、贯通道家思想”为核心,串联省内外核心文化资源,形成跨省主题线路:
以鹿邑老子故里(道源核心)为起点,联动商丘庄周故里(道家思想传承地)、洛邑古城(老子为官地)、灵宝函谷关(《道德经》著书地)、陕西周至楼观台(老子归隐地),进一步纳入淮阳羲皇故都(易经文化发源地),构建“道源—哲思—古文明”的文化延伸链条;
设计“寻道老子(鹿邑)—悟哲庄子(商丘)—探源易经(淮阳)—追思著经(灵宝/陕西)”的沉浸式行程,将分散的道家、上古文化IP整合为“老庄元典文化集群”,强化鹿邑作为“道源起点”的核心地位。
2.依托亳州集散枢纽,承接长三角客源红利
以亳州(毗邻长三角、交通枢纽优势显著)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针对性开发“文化+客源”承接线路,拓宽鹿邑客源辐射范围:聚焦长三角游客偏好的“历史文化+深度体验”需求,重点打造两条特色支线:
“三国文化线”:串联亳州曹操运兵道(三国文化核心)、鹿邑武平城(曹操封侯地)、许昌魏都(曹魏文化地标),形成“三国寻古”主题线路,借亳州成熟的长三角客源渠道,将鹿邑纳入“三国文化体验”闭环;
“老子文化精品线”:以亳州为入口,串联鹿邑老子故里、淮阳太昊陵,设计“1-2日短途文化游”产品,适配长三角周末游、短途游需求,解决鹿邑省外客源辐射力弱的痛点。
(四)市场化运营改革:引入专业力量,破解“政府单打独斗”困局
借鉴大同城墙景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成熟模式,明确政企分工,激活市场活力:
政府层面聚焦规划引领与监管保障,负责文旅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确保开发方向符合老子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定位;
企业层面引入具备成熟经验的专业文旅运营团队,全权负责市场化业务——包括景区常态化活动策划(如季度主题文化节、节假日沉浸式体验项目)、全域品牌营销(线上新媒体推广、跨省客源地合作)、二次消费产品开发(文创衍生品、特色餐饮、增值服务),通过专业化运营解决原有“营销乏力、消费链条短”的问题,提升文旅项目的市场竞争力与盈利水平。
四、结论
鹿邑县文旅开发低效问题的本质,是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过程中系统性能力的缺失。通过“文化IP活化、基础设施升级、产业生态重构、区域协同发展”的四维路径,有望打破对“门票经济”的路径依赖,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县”到“文旅消费强县”的转型。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学界形成合力,尤其要注重市场化机制的引入与在地文化的深度挖掘,方能让老子文化真正“活起来、走出去”。
(文/七台八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