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内陆城市长大、从未踏足边境也暂未出过国的人,对“口岸”的想象,大抵是资料里的“咽喉要道”,或是影视剧中驼铃叮当、商队云集的古老驿站。当然,在时代背景下,我深知这里必然是一座现代化城市。直到随“沿着班列看上合”报道组飞抵伊宁,再驱车深入这座名为“霍尔果斯”的边境之城,那些模糊的轮廓才被真实的色彩填满。

这里,民族风情的建筑元素与现代楼宇和谐共生。随意步入街边小店,菜单上的各色美食与满室浓郁的民族风情,都在无声地诉说:这里是新疆。新疆朋友的热情,不仅暖了胃,更铺平了采访的路。免签政策下的夜市,俨然一个微缩的“国际社区”,各国面孔流连于美食与货摊之间。我们渴望了解他们的故事,却迎面撞上了语言的壁垒。正一筹莫展之际,幸遇哈萨克族姑娘叶丽娜。她不仅欣然分享自己的见闻,更主动请缨充当翻译。在她的热心“搭桥”下,那些异国游客的鲜活感受,才得以汇入我们当晚的报道。一次采访受阻,竟意外收获了更接地气的民间视角和跨越语言的相助。
翌日,我们终于站在了霍尔果斯第五代国门前。纵然其使命已在2018年被第六代国门接续,它巍峨的身姿仍诉说着时代的重量。凝视着它,脑海中浮现的是从最初简单朴素的五间平房一路“长大”的历程。这直观的变迁,正是祖国西通道日益畅通、边贸愈发繁荣的无声见证。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由此奔涌向中亚、欧洲,琳琅的异国商品也源源不断汇入国内市场。国门,早已超越了物理界限,成为活力澎湃的贸易动脉的象征。
紧邻第五代国门,全球首个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熙熙攘攘。那条著名的“红蓝线”打卡点,吸引着游客体验“一秒出国”“跨国交流”的新奇。中哈两国民众在此自由交流、互市商品,打包寄递的场景随处可见。合作区的活力,是边境繁华生动的注脚。
走进欧洲免税城,吸引我的除了满目的商品,更是货架上按区域出现的“空白地带”。老板胡春媚道出了缘由:这些空位是商品被抢购一空的“勋章”,新一批货物正由中欧班列日夜兼程运来。正是班列稳定的运行节奏,造就了货架轮替“留白”的特殊景象。“空运快,但运费贵,洗发水这种价格较低的货品,运来利润就薄了;海运便宜,可时间太长,部分半年保质期的商品,漂洋过海折腾完,到手上就剩一半,一到就得促销!”老板算的这笔账,道出了跨境贸易的物流痛点。而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疾驰的中欧班列正以其时效、价格、运能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成为越来越多中欧客商青睐的“黄金通道”。
驼队经过的地方(蒙语),积累财富的地方(哈萨克语)——霍尔果斯,这个名字在今日听来,竟如此精准。古老的驼铃已然远去,取而代之的,是钢铁“驼队”轰鸣的汽笛,载着货物,也载着机遇,在这片曾见证丝路传奇的土地上,续写着新的开放篇章。
津云新闻记者|王金宇 息明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