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宝地的脚步声
——关于建始县花坪镇全域旅游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文/世新说
一、武陵山区的璀璨明珠
(一)这里具有全域旅游的优越条件
建始县花坪镇,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个“隐秘仙境”腹地。这里距建始县城50公里,是古时“川盐入湘”的重要通道。全镇版图面积421平方公里。辖56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540个村民小组,57000余人。镇政府驻花果坪镇,坐落在几条绿树掩映的山沟中,镇区海拔1300米。全镇山川形胜,风光绝美,具有全域性旅游开发的优越条件。
花坪镇北接建始县高坪镇、红岩镇,南邻建始县景阳镇,东面隔野三河与巴东县接壤,西面隔太阳河与恩施市相连。沪汉蓉高速公路和沪汉蓉高铁从镇域北部擦肩而过,奇秀幽深的清江水从镇域南沿贴面流淌。这里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这里山川形胜,风光绝美,自然形态雄奇俊秀,民族风情独特浓郁,是镶嵌在鄂西南武陵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八百里清江最美一段风景
花坪镇境内山峦重叠起伏,呈立体性状态,山丘、平坝、盆地、槽坦交错。地势东低西高,南低北高,是一个典型的高山乡,境内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最高点在西部的香草岭村,海拔1642米,最低点在南部石马周塘村的野三口,海拔213米。
花坪镇南沿的清江大峡谷,是八百里清江最美的一段。迷人野三河、醉美大小峡、雄险景阳关、神秘五峰山、奇巧仙人洞、千年紫薇王……可谓步步皆美景。特别是镇区所在的醉美小西湖,百年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经在此留下著名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可能遥唤玉华来”;镇区8公里内的鬼斧神工黄鹤桥,是为游人探秘人间仙境的好去处。体验自然山水,享受清凉气候,感受人文环境,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山水美景——这就是来花坪的最大理由。
(三)特色鲜明的土家族苗族风情
花坪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乡现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畲族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土家族、苗族、回族、畲族等共计22323人,占总人口的40%,少数民族中土家族苗族居多。花坪各族人民由于受地理、自然条件、生产发展水平以及各民族遭遇和宗教、迷信的影响,形成了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民风淳厚,是一个文化大乡,礼仪习俗以土家族为主,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文资源。
长期以来,全乡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礼仪习俗潜移默化。各族人民在勤劳、文明的日常生活中沿袭了许多生产生活、礼仪习俗,至今这些习俗仍被广泛沿袭着。花坪镇作为省级文明乡镇,一句“进了花果坪,就是花坪人”笑纳天下客;《花坪火龙》《薅草锣鼓》《赶山号子》《打夯号子》《黄四姐》《六口茶》《摆手舞》婚嫁生子老人去世等红白喜事,盖房砌屋平场整地等仪式,土家族文化与淳朴的民风结合在一起,让人流连忘返。
(四)观光农业形成一道亮丽风景
境内土地疏松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特别适合山地特色的农业生产。该镇是旱粮和优质白肋烟主产区之一,主要农产品有玉米、马铃薯、白肋烟、茶叶、药材、木材等。农产品加工、白酒酿造比较有名,其中“桃片糕”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传统名点。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观光农业也成为花坪镇的一道靓丽风景。“一线串珠”的关口葡萄长廊,长达数十公里,中国南方最大的“关口葡萄”长廊、红心猕猴桃和牡丹园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带;富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葡萄廊”楼牌、农家乐、特色民居,与景区浑然一体,着力打造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五)地处鄂渝之间盛夏气温不超过28度
花坪镇所在的恩施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城市”之间,境内年平均气温16.2摄氏度,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冬季雨量较少,春有梅雨期,夏季伏旱较长,年总降雨量为1400—15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日差在6.4℃左右,年平均气温12℃,全年无霜期200—240天,在恩施属中部温和区。
2009年开发商在小西湖兴建国际旅游接待中心时,专门安排人对这里一年四季的气候作了详细记录,发现全年最高气温未超过28℃。慕名来花坪调查旅游状况的省旅游局退休干部黄葆芳女士以游客身份在小西湖居住了两个月。关于这里的气候,她在调查报告中写道:“此地夏季气候凉爽,基本在25℃左右,加之美景迷人、民风淳朴,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这让该镇卖风景,更卖清凉底气十足。”“温度超过33℃,吃喝全买单”,是花坪人对天下候鸟最自信的承诺。花坪镇宜人的气候条件,吸引来武汉、重庆、宜昌等地的纳凉客人数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2000人增加到2017年的30000人。
二、全域旅游从何着手
(一)观光揽胜基地建设前景辉煌
花坪镇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没有恩施大峡谷那样赫赫有名,却是恩施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处女地,是深藏在武陵山区腹地极具原始风情的旅游瑰宝。如果说恩施是中国中部的“隐秘仙境”,那么建始花坪就是这一“隐秘仙境”皇冠上的明珠。
花坪南临清江,两岸绝壁夹持,延绵20余公里,断崖垂直高度在千米以上,站在花坪关口观景台放眼望去,雄奇壮美,令人呲牙惊叹,感觉不亚于美国科拉多罗大峡谷。花坪东西两面分别为野三河和太阳河峡谷,山河俊美,峡谷幽深,一等一美丽景致,藏在深闺人未识。
花坪镇还有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有辛亥革命耆宿朱和中先生故居、龙潭坝向氏夫妇合葬墓碑、关口葡萄长廊、有景阳关隧道、清江观景台,有黄鹤桥、观斗山、香草岭、五峰山风景等旅游景点。该镇所在地花果坪是古代“川盐入湘”的必经之地,自清代即为建始县南乡物流的重要集散地,商贸十分活跃。
花坪已经开发的景区有花“坪小西湖和黄鹤桥。位于素有“小汉口”美称的花坪集镇附近,是花坪集镇的后花园,是通往野三峡黄鹤桥风景区的入口,是进入“中国南方最大关口葡萄长廊”的门户。这里气候宜人,又有“黄鹤桥”和“野三河”可供游览,适宜避暑、疗养、休闲、旅游。景阳关隧道离花坪集镇约8公,沿天二公路经隧道通达江南景阳镇,登“观景台”可俯瞰清江的佳景奇观,如长虹卧波、雏鹰展翅、清江沉壁、双笔冲天等;可欣赏老关口门、惊钟庙等名胜古迹,关口门上有民国末年建始县长金重威题的对联和撰辞;可在狮子山头可观日出日没。
花坪境内山石较多,可供开发的景点随处可见。如溶石酷似宝塔的宝塔山、盛产杉木的观斗山、山顶如长矛海拔1626.4米的大尖山峰、生长一种特产香草海拔1632米的香草岭、山顶形似梅花海拔1560米的梅花尖峰、多黑色燧石甚多用钢片磨擦而生火花的火石岭、昔日山上常有老虎栖息海拔1641米的李家坪老虎山,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二)避暑纳凉基地建设潜力无限
“直尕思得,要得、要得……”盛夏时节,昔日被称为“小汉口”的花坪镇,如今真的住满了汉口人。傍晚的小西湖凉风习习,美丽的环湖路边、风雨桥上,到处是前来避暑的武汉客人,或边散步边拍照,或沿环湖路漫步,小西湖广场上与当地群众一起跳广场舞,湖边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儿,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汉腔的武汉人在小院里纳凉……
旅游经济也带动了就业和小商品市场,花坪传统的桃片糕自不必说,那是来花坪的客人返程必带之物,近些年新兴的花坪关口葡萄、花坪猕猴桃则也广受客人们欢迎。除了这些,近年,花坪镇和周边村民都在“创意”旅游产品,给游客以惊喜。景阳关口的张秀林今年在幸福山庄老四家打工,工作之余,小张就用灵巧的双手编制草帽、花瓶、花篮等草编艺术品,既为农庄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也为自己增加了收入。
时任镇长介绍,武汉客人来避暑,每天,伴着清脆的鸟叫声,住在这里的客人或边散步边拍照;或沿环湖路跑步晨练……他们少则住个把月,多则数月,俨然成为了正儿八经的花果坪人。今年来花坪休闲度假的武汉客人创了历史新高,目前,住在集镇周边农家乐和集镇旅馆的人数已超过三万人,而集镇本身常住人口仅五千多人。随意在街上转一转,你会发现,常常是说武汉话的多于本地人。按照今年入住价格每人每月1400元到1800元计算,以年避暑周期2个月计算,仅这一项收入就可为村民增收一个亿。
(三)健康养老基地建设发展可观
花坪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极高,富硒特色食品丰富,无论什么年龄的人群,都可以来花坪森呼吸,品富硒食品,颐养身心。花坪作为避暑胜地,已有一定名气,但一年有效避暑时间仅仅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农家乐等避暑基地效益发挥不足。而康养旅游产业刚好可弥补避暑时间短的弊端,拉长产业链,扩大旅游基础设施效益。
花坪的康养产业可分为度假和养老两个方面。度假可分为森林度假和田园度假,分布于花坪集镇周边村寨风景绝佳之处。养老可集中于花坪集镇,医疗购物娱乐条件相对较好,方便老人群居。
在花坪集镇中心山上,有个叫“五斗斛”的小村寨,海拔1300米,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站在家门口就可俯瞰花坪集镇以及翠绿的远山。当地村民在山上零零星星修建了农家乐客房,满员可以住宿上千人,其中很多老人夫妇连续在此居住多年,最长一年居住5个月。这些老人大多是武汉人,他们全年订购固定房间,并自己添置冰箱煤气灶等简单生活器具。
据笔者调查,有意来花坪养老度假的都市老人,是一个庞大的人群,一年居住半年客源的市场前景可观。根据这一思路,花坪可以统筹规划,引导村民建设比较标准的养老公寓,比村民自建的农家乐干净舒服,市场效益更好,这比单纯经营避暑更有价值。
(四)民族风情文艺创作基地建设独具特色
建始花坪民族文化积存丰厚,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民间文学方面,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独特的民间歌谣;建筑艺术方面,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的吊脚楼,以及土家族摆手堂、苗族佛塔、侗族风雨桥等民族建筑,既有朴实的民族特色,又有高雅的艺术风格;歌舞艺术方面,有哭嫁歌、摆手歌、五句子情歌、山歌、号子、竹枝词等,有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猴儿鼓舞、板凳龙等民族舞蹈;戏曲艺术方面,有以南戏、傩愿戏、堂戏、柳子戏、灯戏、小曲等为代表的十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习俗文化方面,土家族有哭嫁、跳丧、牛王节、女儿会、摆手节、赶年等典型的民俗事象,苗族有侧门迎亲、三日不同宿、背布引葬、四月八、苗年、还牛愿、还猪愿等典型的民俗事象。
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有的流传甚广,有的急需挖掘整理,以防失传。花坪可作为土苗民族文化的一个基地,吸引作家艺术家前来采风创作。我的一个朋友温新阶,就是一位著名土家族作家,他的土苗风情作品大量取材于恩施宜昌民族山寨,卓有影响。建议以花坪镇文化站为基础,建设花坪作家艺术家营地,组织他们将土苗风情搬上舞台和银屏,一方面可以丰富花坪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花坪的知名度,打造旅游胜地品牌。
(五)校外科教基地建设意义重大
花坪镇具有校外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优越条件,其自然科技教育和人文科技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特别适合大中小学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实践。独特自然地貌和动植物资源,包括当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遗址遗迹,都是吸引学生校外活动的宝贵资源。
花坪镇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境内属亚热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数据表明,花坪乡的森林覆盖率为40%以上。境内所辖高山,西起火峰口,北至杨家坝,长达近百里的地带,森林茂密,生长着种类较多的植物。全乡林种以杉木、泡桐、马尾松、柏木、枫香、樟树、楠木等用材林和油桐、漆树、厚朴、杜种、五倍子、猕猴桃、板栗、核桃、葡萄等经济林、果木树为主。境内建有石马黄山松飞播试验林场。境内树龄在百年以上胸径在80厘米以上古、大、稀有树现存有7株。刀背垭村长槽沟路旁,长有1株胸径238厘米、树龄580多年的大连香树,为湖北之冠。
花坪镇的人文资源亦很丰富。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包括花坪、景阳、高坪、红岩等乡镇的部分村,面积1582.33平方公里,最高点香草岭海拔1642米,最低点野三口海拔213米,岩溶地貌这里的明天更美好
——关于建始县花坪镇全域旅游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文/世新说
一、武陵山区的璀璨明珠
(一)这里具有全域旅游的优越条件
建始县花坪镇,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个“隐秘仙境”腹地。这里距建始县城50公里,是古时“川盐入湘”的重要通道。全镇版图面积421平方公里。辖56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540个村民小组,57000余人。镇政府驻花果坪镇,坐落在几条绿树掩映的山沟中,镇区海拔1300米。全镇山川形胜,风光绝美,具有全域性旅游开发的优越条件。
花坪镇北接建始县高坪镇、红岩镇,南邻建始县景阳镇,东面隔野三河与巴东县接壤,西面隔太阳河与恩施市相连。沪汉蓉高速公路和沪汉蓉高铁从镇域北部擦肩而过,奇秀幽深的清江水从镇域南沿贴面流淌。这里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这里山川形胜,风光绝美,自然形态雄奇俊秀,民族风情独特浓郁,是镶嵌在鄂西南武陵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八百里清江最美一段风景
花坪镇境内山峦重叠起伏,呈立体性状态,山丘、平坝、盆地、槽坦交错。地势东低西高,南低北高,是一个典型的高山乡,境内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最高点在西部的香草岭村,海拔1642米,最低点在南部石马周塘村的野三口,海拔213米。
花坪镇南沿的清江大峡谷,是八百里清江最美的一段。迷人野三河、醉美大小峡、雄险景阳关、神秘五峰山、奇巧仙人洞、千年紫薇王……可谓步步皆美景。特别是镇区所在的醉美小西湖,百年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经在此留下著名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可能遥唤玉华来”;镇区8公里内的鬼斧神工黄鹤桥,是为游人探秘人间仙境的好去处。体验自然山水,享受清凉气候,感受人文环境,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山水美景——这就是来花坪的最大理由。
(三)特色鲜明的土家族苗族风情
花坪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乡现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畲族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土家族、苗族、回族、畲族等共计22323人,占总人口的40%,少数民族中土家族苗族居多。花坪各族人民由于受地理、自然条件、生产发展水平以及各民族遭遇和宗教、迷信的影响,形成了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民风淳厚,是一个文化大乡,礼仪习俗以土家族为主,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文资源。
长期以来,全乡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礼仪习俗潜移默化。各族人民在勤劳、文明的日常生活中沿袭了许多生产生活、礼仪习俗,至今这些习俗仍被广泛沿袭着。花坪镇作为省级文明乡镇,一句“进了花果坪,就是花坪人”笑纳天下客;《花坪火龙》《薅草锣鼓》《赶山号子》《打夯号子》《黄四姐》《六口茶》《摆手舞》婚嫁生子老人去世等红白喜事,盖房砌屋平场整地等仪式,土家族文化与淳朴的民风结合在一起,让人流连忘返。
(四)观光农业形成一道亮丽风景
境内土地疏松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特别适合山地特色的农业生产。该镇是旱粮和优质白肋烟主产区之一,主要农产品有玉米、马铃薯、白肋烟、茶叶、药材、木材等。农产品加工、白酒酿造比较有名,其中“桃片糕”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传统名点。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观光农业也成为花坪镇的一道靓丽风景。“一线串珠”的关口葡萄长廊,长达数十公里,中国南方最大的“关口葡萄”长廊、红心猕猴桃和牡丹园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带;富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葡萄廊”楼牌、农家乐、特色民居,与景区浑然一体,着力打造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六)地处鄂渝之间盛夏气温不超过28度
花坪镇所在的恩施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城市”之间,境内年平均气温16.2摄氏度,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冬季雨量较少,春有梅雨期,夏季伏旱较长,年总降雨量为1400—15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日差在6.4℃左右,年平均气温12℃,全年无霜期200—240天,在恩施属中部温和区。
2009年开发商在小西湖兴建国际旅游接待中心时,专门安排人对这里一年四季的气候作了详细记录,发现全年最高气温未超过28℃。慕名来花坪调查旅游状况的省旅游局退休干部黄葆芳女士以游客身份在小西湖居住了两个月。关于这里的气候,她在调查报告中写道:“此地夏季气候凉爽,基本在25℃左右,加之美景迷人、民风淳朴,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这让该镇卖风景,更卖清凉底气十足。”“温度超过33℃,吃喝全买单”,是花坪人对天下候鸟最自信的承诺。花坪镇宜人的气候条件,吸引来武汉、重庆、宜昌等地的纳凉客人数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2000人增加到2017年的30000人。
二、全域旅游从何着手
(一)观光揽胜基地建设前景辉煌
花坪镇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没有恩施大峡谷那样赫赫有名,却是恩施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处女地,是深藏在武陵山区腹地极具原始风情的旅游瑰宝。如果说恩施是中国中部的“隐秘仙境”,那么建始花坪就是这一“隐秘仙境”皇冠上的明珠。
花坪南临清江,两岸绝壁夹持,延绵20余公里,断崖垂直高度在千米以上,站在花坪关口观景台放眼望去,雄奇壮美,令人呲牙惊叹,感觉不亚于美国科拉多罗大峡谷。花坪东西两面分别为野三河和太阳河峡谷,山河俊美,峡谷幽深,一等一美丽景致,藏在深闺人未识。
花坪镇还有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有辛亥革命耆宿朱和中先生故居、龙潭坝向氏夫妇合葬墓碑、关口葡萄长廊、有景阳关隧道、清江观景台,有黄鹤桥、观斗山、香草岭、五峰山风景等旅游景点。该镇所在地花果坪是古代“川盐入湘”的必经之地,自清代即为建始县南乡物流的重要集散地,商贸十分活跃。
花坪已经开发的景区有花“坪小西湖和黄鹤桥。位于素有“小汉口”美称的花坪集镇附近,是花坪集镇的后花园,是通往野三峡黄鹤桥风景区的入口,是进入“中国南方最大关口葡萄长廊”的门户。这里气候宜人,又有“黄鹤桥”和“野三河”可供游览,适宜避暑、疗养、休闲、旅游。景阳关隧道离花坪集镇约8公,沿天二公路经隧道通达江南景阳镇,登“观景台”可俯瞰清江的佳景奇观,如长虹卧波、雏鹰展翅、清江沉壁、双笔冲天等;可欣赏老关口门、惊钟庙等名胜古迹,关口门上有民国末年建始县长金重威题的对联和撰辞;可在狮子山头可观日出日没。
花坪境内山石较多,可供开发的景点随处可见。如溶石酷似宝塔的宝塔山、盛产杉木的观斗山、山顶如长矛海拔1626.4米的大尖山峰、生长一种特产香草海拔1632米的香草岭、山顶形似梅花海拔1560米的梅花尖峰、多黑色燧石甚多用钢片磨擦而生火花的火石岭、昔日山上常有老虎栖息海拔1641米的李家坪老虎山,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二)避暑纳凉基地建设潜力无限
“直尕思得,要得、要得……”盛夏时节,昔日被称为“小汉口”的花坪镇,如今真的住满了汉口人。傍晚的小西湖凉风习习,美丽的环湖路边、风雨桥上,到处是前来避暑的武汉客人,或边散步边拍照,或沿环湖路漫步,小西湖广场上与当地群众一起跳广场舞,湖边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儿,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汉腔的武汉人在小院里纳凉……
旅游经济也带动了就业和小商品市场,花坪传统的桃片糕自不必说,那是来花坪的客人返程必带之物,近些年新兴的花坪关口葡萄、花坪猕猴桃则也广受客人们欢迎。除了这些,近年,花坪镇和周边村民都在“创意”旅游产品,给游客以惊喜。景阳关口的张秀林今年在幸福山庄老四家打工,工作之余,小张就用灵巧的双手编制草帽、花瓶、花篮等草编艺术品,既为农庄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也为自己增加了收入。
时任镇长介绍,武汉客人来避暑,每天,伴着清脆的鸟叫声,住在这里的客人或边散步边拍照;或沿环湖路跑步晨练……他们少则住个把月,多则数月,俨然成为了正儿八经的花果坪人。今年来花坪休闲度假的武汉客人创了历史新高,目前,住在集镇周边农家乐和集镇旅馆的人数已超过三万人,而集镇本身常住人口仅五千多人。随意在街上转一转,你会发现,常常是说武汉话的多于本地人。按照今年入住价格每人每月1400元到1800元计算,以年避暑周期2个月计算,仅这一项收入就可为村民增收一个亿。
(三)健康养老基地建设发展可观
花坪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极高,富硒特色食品丰富,无论什么年龄的人群,都可以来花坪森呼吸,品富硒食品,颐养身心。花坪作为避暑胜地,已有一定名气,但一年有效避暑时间仅仅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农家乐等避暑基地效益发挥不足。而康养旅游产业刚好可弥补避暑时间短的弊端,拉长产业链,扩大旅游基础设施效益。
花坪的康养产业可分为度假和养老两个方面。度假可分为森林度假和田园度假,分布于花坪集镇周边村寨风景绝佳之处。养老可集中于花坪集镇,医疗购物娱乐条件相对较好,方便老人群居。
在花坪集镇中心山上,有个叫“五斗斛”的小村寨,海拔1300米,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站在家门口就可俯瞰花坪集镇以及翠绿的远山。当地村民在山上零零星星修建了农家乐客房,满员可以住宿上千人,其中很多老人夫妇连续在此居住多年,最长一年居住5个月。这些老人大多是武汉人,他们全年订购固定房间,并自己添置冰箱煤气灶等简单生活器具。
据笔者调查,有意来花坪养老度假的都市老人,是一个庞大的人群,一年居住半年客源的市场前景可观。根据这一思路,花坪可以统筹规划,引导村民建设比较标准的养老公寓,比村民自建的农家乐干净舒服,市场效益更好,这比单纯经营避暑更有价值。
(四)民族风情文艺创作基地建设独具特色
建始花坪民族文化积存丰厚,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民间文学方面,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独特的民间歌谣;建筑艺术方面,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的吊脚楼,以及土家族摆手堂、苗族佛塔、侗族风雨桥等民族建筑,既有朴实的民族特色,又有高雅的艺术风格;歌舞艺术方面,有哭嫁歌、摆手歌、五句子情歌、山歌、号子、竹枝词等,有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猴儿鼓舞、板凳龙等民族舞蹈;戏曲艺术方面,有以南戏、傩愿戏、堂戏、柳子戏、灯戏、小曲等为代表的十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习俗文化方面,土家族有哭嫁、跳丧、牛王节、女儿会、摆手节、赶年等典型的民俗事象,苗族有侧门迎亲、三日不同宿、背布引葬、四月八、苗年、还牛愿、还猪愿等典型的民俗事象。
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有的流传甚广,有的急需挖掘整理,以防失传。花坪可作为土苗民族文化的一个基地,吸引作家艺术家前来采风创作。我的一个朋友温新阶,就是一位著名土家族作家,他的土苗风情作品大量取材于恩施宜昌民族山寨,卓有影响。建议以花坪镇文化站为基础,建设花坪作家艺术家营地,组织他们将土苗风情搬上舞台和银屏,一方面可以丰富花坪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花坪的知名度,打造旅游胜地品牌。
(五)校外科教基地建设意义重大
花坪镇的人文资源亦很丰富。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包括花坪、景阳、高坪、红岩等乡镇的部分村,面积1582.33平方公里,最高点香草岭海拔1642米,最低点野三口海拔213米,岩溶地貌发育,丘原、冲槽错落其间,石芽、溶洞、伏流、育谷、洞穴星罗棋布。1953年后,先后出土剑齿虎、象貘、犀牛、野猪、鹿、马、牛、羊等动物骨骼化石。1971年,在境内发现巨猿牙化石19枚,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认定:“建始县巨猿牙的形状特征与广西柳城巨猿没有种的差别。”1956年11月5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确定建始县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商贸购物基地建设大有可为
由于开展全域旅游,客源汹涌而至,也给花坪的特色农副产品带来外销渠道。其中外销最多的是富硒茶叶,丹皮、天麻、贝母、银杏、黄莲等药材,桃片糕、土豆粉、魔芋粉、红辣椒、熏腊肉等土特产品。花坪境内气候、地理位置、土壤种类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药材的生长,域内药材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马铃薯、红薯、油菜、豆类、水稻、白肋烟、魔芋等,其中白肋烟、魔芋为主导产品,白肋烟种植面积达1.6万亩,总产量2.17万担,魔芋面积1.2万亩,总产量1.2万吨。千百年来,当地民众过着封闭自给的生活,现在开展全域性旅游,大量游客蜂拥而至,同时也吸引来批发客商,可以有效的带动村民创收致富。
三、全域旅游开发有何措施
(一)必须科学规划绿色发展。
为了保障花坪镇全域旅游顺利推进,首先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制订科学发展规划。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从精准脱贫入手,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促进特色产业增长极和乡村振兴,制订科学绿色中长期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全民参与”的原则,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文化为内涵,开发与保护并重、软件和硬件建设并举,体现旅游主题,形成旅游特色。
花坪旅游发展规划的主题就是依据花坪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充分发挥花坪全域观光、避暑、养生、采风、科普的功能,达到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目标。这是花坪旅游建设的灵魂,也是其生命活力所在。必须根据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条件,科学提炼出一个主题,找准自己独特的文化亮点和独特个性,建成人无我有、品质独特、魅力无限,真正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不断繁荣、具有极强生命力的“特色”村镇。
要选择策划水平高、创意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规划团队来开展规划,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环境造成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经济利益的做法。
(二)必须优化政策加大投入
落实全域性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争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优惠政策支持,落实土地购买、租赁、流转政策。同时也要争取国家和省州县政府的支持,重点是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精准扶贫的政策性补贴。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
要制订吸引民间投资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县镇政府要加大对集中连片特困村组生态旅游开发和乡村旅游扶贫村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让多彩的旅游丰富群众生活,助力经济发展。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旅游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推进旅游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旅游企业探索通过相关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筹资。
特别是要吸引各地热心旅游事业的企业家前来投资开发。花坪镇野三河风景区是业主是一位武汉市黄陂区的黄姓企业家,他在花坪镇政府的感召下,带着从事建筑行业获得的利润以及银行贷款两亿余元,在花坪南部清江绝壁开发了4A景区黄鹤桥风景区,经过3年多的建设,目前已经开始盈利。花坪镇域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需要大批这样的企业家前来投资开发。
(三)必须优化景区新建景点
到目前为止,以花坪镇为中心,南联清江南岸的景阳镇,北接沪汉蓉公铁入口的高坪镇,共开发出建始直立人遗址、黄鹤桥峰林、清江峡谷、野三峡等4A级景区,以及位于花坪集镇附近的小西湖国际旅游服务中心。
这些景区必须进一步优化提升品牌等级,同时完善和新建旅游服务设施,使源源不断的客流来得了玩得好。特别是要按照花坪镇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开发建设新景区,其中尤其值得开发的是花坪镇以西七八公里的五峰山—观音山风景区。
2017年7月,我在花坪镇北郊的安全山庄居住了一段时间,山庄老板黄家树热情的带我去考察了五峰山—观音山。这是一片完全没有开发的处女地,两山之间方圆十余平方公里,西南面向清江和太阳河,断崖千刃,笔立江岸,雄浑与俊秀完美融合,令人叹为观止。项目内三大奇观,一是峰林,包括五峰山峰林,观音山峰林,以及面向清江和清江支流的峡谷峰林;二是洞穴,包括五家洞、穿谷洞、硝洞等洞穴奇观;三是古迹,包括古寨、古道、古墓、古树、古藤等古迹。
其中五峰山位于石板溪村四组,距乡政府12公里,由五座山峰组成,最高峰海拔1570米,五座山峰紧密相邻,峰与峰之间曾有小桥相连,民国时期每座山峰上曾建有庙宇,常年香火不断,山下曾建有功德碑。在距五峰山2公里处有一棵8人才能围抱的大银杏树,现被县旅游局定为建始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去年我在黄家树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的考察了一整天,当地乡民带着砍刀为我们披荆斩棘为我开路,一路攀崖钻洞,大汗淋漓。我有四大感受:山:雄奇,惊艳;林:幽深,秀美;寨:民风,古韵;谷:自然,野趣。这个景点如果得以开发,一定会惊艳于世。
(四)必须完善服务设施配套
花坪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景点建设正在逐步推进,但旅游服务设施亟待完善。从改善民族乡镇旅游环境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入手,急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逐步构建以花坪镇区为中心,以民族村寨为节点,内外畅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包括供水、供电、卫生医疗和紧急救援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以旅游餐饮、住宿接待、旅游购物和信息咨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在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中,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特色挖掘、整体形象塑造和建筑风貌改善,推动花坪全域实现基础设施方便化、配套服务现代化、乡村形象个性化、建筑风格特色化。
花坪供水供电能力严重不足,其中尤其是供水能力极差,平时只够花果坪集镇常驻人口3000人吃水,而盛夏避暑高峰期一下涌进30000人,供水管网几乎瘫痪,集镇周边农家乐和居民绝大部分在山上建设自家水窖,自流入户的山泉水清洁消毒也成问题,这种状况亟待改变。花坪集镇街道造型及临街立面各行其是,基本上没有土苗民族风格,应该统筹规划整治,形成具有民族风情的旅游集散小城镇。住宿客房除了集镇十几家酒店以外,就是遍布集镇和周边村寨的农家乐,为了充分发挥客房效益,必须统筹管理,避免重复乱建浪费资源,特别是要通过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建立全镇客源与客房信息系统。
花坪集镇周边建有极具民族风情的文化演艺广场,这个花坪旅游环境增色不少,但距离镇中心太远,应在集镇中心新建一具有土苗文化图腾的文化广场。在此建议花坪集镇旅游服务建设,短期做到四个一,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民族博物馆,一个民族购物步行街,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中长期建设还得根据实情进行统一规划。
(五)必须全民参与福利共享
发展壮大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为民族村寨谋福利。民族村寨特色文化的拥有者是当地生长的本土居民,因此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最终目标之一应是实现文化持有者——民族村寨村民福利的增加。这些福利可以是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生活环境的提升、经济收入的增加和文化自信的培育。可以通过扩充延长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产业链来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产业链条延长、产业内容扩容、产业技术提升等多种方法来实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进而促进民族村寨的良性发展,实现村民的增收致富、文化生活的丰富、视野的开阔和技能的提升。
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到特色游“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参与景区开发、经营、管理,以及宾馆酒店、导游、运输、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营销等领域,全力拓展群众就业空间和致富门路。充分挖掘本地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劳作方式等特色资源,大力扶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积极培育星级特色农家乐。大力扶持开发特色旅游手工艺品、地方特色食品、民族服饰等特色旅游商品,把资源变商品,化无形为有形,全面丰富群众创收来源。
要在村民中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整治陈规陋习,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移风易俗,讲卫生、除陋习、树形象,全面提升旅游小镇、特色村群众的文明素养;切实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不断加强文化软、硬件建设,编撰导游词和宣传图册,编制乡村旅游经营服务读物,扎实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参与旅游的能力和水平。
(六)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开展乡村旅游是百年好事,要充分认识其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当地政府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把这项大事好事抓到实处。镇人民政府要把旅游小镇、特色村建设作为全域旅游产业的基础工程来抓,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机构,书记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任务落实,确保全域旅游建设高位、高效推进。要根据全域旅游建设目标,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制定方案,分解任务,明确专人,落实责任,倒排进度,尽快形成旅游业态。镇直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主动服务,对口大力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整合各方面的项目。
根据全域旅游规划方案,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工程,按照规划对镇村全面实施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建立健全严格的卫生保洁措施,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卫生保洁意识,努力实现“集镇村庄景区化、广场庭院花园化、交通道路林荫化”。切实加强社会环境整治,切实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不断增强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努力创造平安、文明、和谐的治安环境,使各方来客“来了就不想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