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之行
段崑
之一、开篇;之二、大院(略)
之三、《幸福和谐的大院》(续)大人们的事儿
以上引人注目地老照片,展现了当年七十八大院兵的风采。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故事的人看到照片中的自己也就看懂了照片和故事。
我在前面的文字中说过,七十八大院儿是平静祥和的,但并不是说它没有喜怒哀乐的人物和事件,也有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我每每想起它们就会产生一种冲动,想去走近它们,看清它们,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有那种“喜欢你就晒出来”的感觉。我喜欢像个将军似的用笔去指挥调度那四千多常用的汉字,遣词造句,自由组合,直抒胸臆,“任我心自由飞翔!”但是不行啊,虽然七十八大人的那些故事是很值得书写一笔的,但是有些事情的真相,在我童年的脑海里是不清楚的,是模糊的。以当时来讲也不可能了解的这么详细,也只能是在大人们的只言片语或一晃而过的闪念中,隐隐约约有些画面感而已。几十年后,我出于对七十八医院、七十八军人们的热爱,关注并了解了一些经过,终归起来还是有碎片化之感,但就是这些碎片化的点点滴滴,也足以让我越写越是和泪而作,这可能就是写作圈中所说的“要让读者泪流一滴,作者要泪满一斛的道理吧。”
我在七十八大院住了十二年,正好是一个从儿童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七十八的故事,不管是人还是事儿,有爱有恨,有喜有悲。我不能以现在成年人的思维和眼光去描述去评判,那样是“马后炮”会让我羞愧难当。但是有些事儿孩童确实不懂,(比如兵姐护士们为什么大多喜欢空军干部),按实际直接叙述吧,只能是轻描淡写,白水一杯,寡淡无味,人哪!就是个怪东西,该明白的时候犯了糊涂,回过头来看过去又会耿耿于怀,悔不当初。我认识的一位在七十八当过兵的大姐告诉我:写回忆性的文字千万注意,很容易不自觉地带进主观的看法,而对往事妄加评判,从而引起一些误解。
我还是以一个少年的眼光去看七十八过去的那些事儿吧。现在让这个男孩儿和我们一起走进七十八。
【78武进军摄50年后主人才收到】
今天,我重点讲讲受人尊敬的桂花阿姨:
桂花阿姨叫陈桂花,是川生的妈妈,川生的爸爸叫李来成,是七十八医院第一任政委。他们家是最早的七十八大院儿住户之一。李川生你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在四川出生的,川生比我们大好几岁,是七十八的大哥大。
桂花阿姨属七十八的老人儿,家属小孩都很尊重她。为啥子呢?这要从川生的爸爸李来成政委牺牲讲起。1954年,医院从邛崃迁入新津后,李来成伯伯是政委,五五年授大尉衔。这段时间的历史别说我们这些小鬼头就是六七十年代的军人们大都不知道。长大后听同一时期的老辈们说,部队医院新组建,百事待办,主要是建制。啥叫建制?现在想起来不外乎就是招兵买马呗,盖营房盖病房,干部战士调配,培养党员,政审提干之类,这些都是政委要管的事儿。到了六零年国家经济困难,李政委又在院内组织生产自救,开荒种菜养猪,为伤病员加强营养,为工作人员改善伙食。在一次外出运肥料的途中他亲自掌舵撑船,在过一个桥洞时由于没有及时收回撑船的竹篙被桥洞挂擦掉进河里,时值汛期,水流湍急,等大家把他救上来时人已经牺牲了。在这之前,李政委的少校任命已经下达,校尼服和军衔还没来得及穿戴。
李政委牺牲后全院的干部战家属都很悲痛,他是为大家而死,人们怀念他,所以对桂花阿姨和小川生很是关心爱护。后来我记得桂花阿姨是在供应室工作,她热心肠,家属院儿的大事小事只要找她她都帮你,遇着我们淘气她也会像骂儿子那样吼你几句,我们也都很怕她。桂花阿姨绝对善良,炊事班老母猪下崽儿她能去帮忙,医院大院儿有条土狗叫“小白”她也给搭个窝、送个饭。她一生一个人把儿子女儿养大,川生成了大院儿的帅男。
【大孩儿为李川生】
未完待续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段崑:原西藏军区第78医院子弟。年幼随父母在西藏军区总医院生活。1977年一1981服役于原成都军区后勤部汽车20团。后辽宁工作至退休。

作者:段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