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午,百里杜鹃花冠露营基地,徐进才正在擦洗铁锅。
“老徐,今儿的虾新鲜不?有的话,现场加工。”来自湖北武汉的避暑游客谢星星走到冰柜前问。
徐进才“咔嗒”拉开冰柜,抄起一只冻得硬邦邦的大虾,凑到谢星星鼻尖:“今早刚从冷链车卸下来,你闻这味,跟在连云港渔港刚捞上来的时候差不多。”
说起这个海鲜摊,徐进才用铁铲敲了两下锅沿,脸上带着些“无心插柳”的笑。
今年4月,他开着房车,揣着对杜鹃花的热切期盼,从江苏连云港而来。“到了才听说,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已被大雨打落一地,留在树上的花所剩不多,原本计划好的赏花之旅泡汤。”
有人劝徐进才:“来都来了,去看看嘛。”可他偏不,“好风景得挑个好的日子慢慢欣赏,才不算辜负。”
“天空蓝得跟块玻璃似的,一股凉气钻进车里,说不出的舒服。”4月23日,错过最佳赏花期的徐进才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接连数日的雨天突然歇了脚。
徐进才当时就琢磨:“老家连云港这时候都得开空调、睡凉席了,既然这儿凉快,不如找个地方留下来避暑。”
“这里基础设施比我想象的全乎,用水用电方便,卫生间、浴室都是现成的,还有洗衣房。”他四处打听,最后落脚在百里杜鹃花冠露营基地。
7月初,露营基地突然就热闹起来。
“基地房车超过500辆,只要不下雨,晚上都是散步的人。”眼看着营地的人越来越多,徐进才心里有了个念头:“摆个摊,把老家连云港的海鲜搬到这儿来,既解决了自己和大伙儿吃海鲜的难题,说不定还能赚点零花钱。”
当天,他就和几个有开店想法的避暑游客,找到露营基地相关负责人陈艳。
“这样能盘活营地资源,还方便大家,可行!”陈艳说。
徐进才立刻给连云港的堂弟打电话,让他每天早早就去渔港收新鲜海货,装冰袋打泡沫箱,通过冷链物流送往百里杜鹃。
“刚开始不敢多进,20斤虾、10斤花甲、30斤鱼。”徐进才在房车旁支个小折叠桌开始卖海鲜。
大家尝过之后都夸新鲜味美,顾客越来越多,徐进才索性把休息用的帐篷改造成了简易操作间,添置了3台二手冰柜、1个燃气灶,名为“途旅海鲜驿站”的海鲜店就正式开张了。
“一天卖200块,月收入6000元左右。”徐进才笑笑,“避暑挣钱两不误,这日子真得劲。”
“基地现有房车800余辆,避暑游客1500多人。”陈艳介绍说,“临时商铺有20多家,卖早餐的、剪头发的、修车的,与大家日常生活相关的都有,店主八成是开着房车来避暑的游客。”
谢星星从徐进才手中接过刚出锅的虾问,“多久回江苏?我打算住到10月初,等这边开始冷了再走。”
“那我和你差不多,9月底撤。”徐进才关掉炉子,“不过,等明年杜鹃花开,说不准我又过来了。到时候,看完花,继续在这边避暑。”
“这条临时商业街的出现,让来自全国各地的避暑游客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大家能一边享受清凉,一边体会人间烟火气。”陈艳说。
记者手记
徐进才从江苏连云港老家动身,专程来到百里杜鹃“追花”。尽管错过了漫山怒放的杜鹃花海,他却在盛夏的清凉之中,在停放着800余辆房车的露营基地,意外开起一家小有名气的海鲜店。
他所在的花冠露营基地,这样的“意外”还不少。剪头发的谢星星,卖早点的丁希贵。他们带着各自的生活印记,在这片海拔1600米的山里避暑,拼凑出一条充满烟火气的临时商业区。尽管他们说着不同的方言,却在这片清凉地,找到了共通的生活节奏。
“明年花开时再来”,徐进才这话里藏着的,不仅是对杜鹃花的期待,更是对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向往。当避暑不再是简单的逃离,当异乡变成可以扎根的 “第二故乡”,百里杜鹃的夏天,便有了超越季节的温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章龙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