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高语阳
公元2025年11月10日到14日,有千名北京学子,南下千里抵十堰丹江口市研学。五日京堰研学,五日惊艳之旅。其间,学子们品水之美,美中品出了一份“情”;学子们看山之势,势中看到了一种“文”;学子们觅古之迹,迹里觅到了一方“忆”;学子们探宝之源,源中探到一种“精”;学子们观车之史,史里感到了一种“力”。大家无不收获满满,心有所感!北京青年报记者贴身采访五个日日夜夜,时有所记,特辑纳于下,是谓“十堰五记”。——题记
感恩记水
11月10日凌晨,三五小星,点缀冬夜。北京第二十中学千名学子从北京西站乘专列直抵丹江口市。斯旅漫长,呼啸轰隆,千余公里;斯旅惊艳,穿黄过隧,伴水而行;斯旅浩荡,饮水思源、历史溯源、科学探源,堪称心向往之!
山水有灵、风物成诗,一幅青绿长卷缓缓铺开。从“一泓碧水”的丹江口水库,到巍然矗立的武当山;从涌动着史前脉搏的恐龙蛋化石,到凝结了时光翠色的绿松石;从品尝浓郁的柑橘汁,到体验东风汽车新场景……研学团学子们在5日“行走的课堂”上,读山阅水,知行万里。
忆昔日,1952年10月,毛主席视察黄河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8年9月,一声炮响,10万大军,战天斗地,新中国首批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丹江口大坝应时而生。
新时代,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重要指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此开始,一泓清水,奔流北上,惠及沿线27座大中城市近1.18亿人,北京每10杯水中有7到8杯来自丹江口水库。斯水清澈,滋润着首都人民的喉咙;斯水甘甜,承载着十堰人民的深情。
这份因水结缘的情,让人思之不尽。在高速行驶的专列上,一堂特殊的“思政课”正在进行。“现在列车正在跨越黄河,其实,在我们看不到的黄河底下,藏着一个世界级难度的工程,这就是穿黄工程。”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思政课教师仇春华指着窗外对学子们说。学子们惊奇地望向窗外,感受一泓清水跨越15天、1432公里北上抵达北京的艰辛。
这份因水结缘的情,让人望见初心。10日午时许,专列抵达丹江口市,在一场简洁的开营仪式后,迫不及待的研学团学子们直奔丹江口水库大坝——南方初冬,水汽蒸泽,库区水面,锦鳞游泳,山岭蜿蜒,碧水嵌中,高峡平湖,不亦壮观!少年后生,有蹦跳高呼者,有忘情歌唱者,有呼朋引伴者,有快门定格者。北京二十中教师现场教学:“从这里出发,巨槽输水、江河牵手,‘南水’奔腾、全程自流,润泽北方大地。”研学团的学子们颔首听之,抚额思之,多有感悟。“10万人历经多年艰难困苦,才最终建成大坝,作为北京学生,更应该饮水思源。”学子张一奥说。
这份因水结缘的情,让人悟出奉献。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中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为了践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十堰,从“小水滴”志愿者,到汉江清漂队,再到“湾清清”志愿服务队,33万名守水护水志愿者默默耕耘,确保清水北送、江湖安澜。11日晚上,研学团的学子们给守水护水志愿者代表献花,学子王佳月手捧鲜花身体呈90度向志愿者们深鞠一躬,此情此景,让守护东河十年的志愿者沈顺珍接花而泣,说:平凡小事,不必言谢。王佳月说:护水坚守,十年之功,感佩之至。此间情谊,至真至诚。
悟文记山
丹墙翠瓦,楼台隐映。武当山之美,建筑在其表,文化孕其内。11月11日,青葱学子,脚步轻盈,拾级而上,探山悟文。
这里的古建筑群,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博物馆”。
这里的“榫卯万年牢”,一凸一凹间,古老木构,筋骨相连、彼此镶嵌。“古代用纯木质结构就能搭建出如此坚固、精美的建筑,非常奇妙。”学子牛瀚晨说。
在武当山的逍遥谷,11岁的武当弟子为研学团的学子们展示功夫,有两位学子上台与“小宗师”切磋比试,一个前空翻,稳稳着地,一个侧空翻,平稳站起;在武当山脚下的武术交流中心,研学团的学子们跟随武术教练练起了太极,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招招式式,无不体现中华功夫的深邃、华夏文脉的绵长。此情此景,喝彩声此起彼伏,学子们沉浸其中。
“一柱十二梁”的结构何其精密!“一里四道门”的设计何其天成!在太子坡古建群间,研学团的学子们边看边记,边听讲解——“在有限的空间,用较少的物料,达到更多的用途,这是深奥的物理学原理在传统木构建筑工艺中的科学运用,显示出中国古代工匠们的高超设计理念与建筑技艺,正符合‘一柱支楼不朽,五云护阁交辉’之赞誉。”
任尔天地远,文化柱其间。文化,永远是牵引人心的力量。行走间,学子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正在拔节生长。
流连既久,不觉黄昏,初冬时分,霞映松柏,雾缠峦峰,漫步下山,研学团学子们无不心醉神驰,以为观止。夜晚时分,武当山脚下“武当一梦”园区灯火通明。一场精心安排的《大话武当》精彩演出后,但见烟花腾空,自带灯光的无人机组成各种图案依次在夜空亮相——仙鹤展翅,长龙飞舞……“京堰研学、惊艳之旅”的字样亦跃然于夜空,其时彩色烟花如缎如锦,交织其中,美不胜收。研学团的学子们皆欢呼雀跃,眼界大开。
武当,在日出时分明彻万象,于日落时刻定格惊鸿。六百年前的明代永乐盛世,有“北故宫、南武当”的文化和声。如今,北京学子历史溯源,行走“武当一日”,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底蕴与时代风华。
思幽记古
化石者,融历史之造化,构昔日之情形也。位于湖北十堰郧阳区的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内,既有恐龙骨骼的发掘,又有恐龙蛋化石的殷鉴,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龙蛋共生”化石群。现已确认这里至少蕴藏着30万枚恐龙蛋化石,被称为“白垩纪的兵马俑”。
史前、幽谷、神秘……走在通往恐龙蛋化石群原保护地遗址的幽暗架空栈道上,仿佛正在时空隧道里回溯穿越。有研学团的学子暗念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心心念念行走间,忽然视野豁然开朗,日光似熔金泼洒,约5000平方米的原始产蛋层裸露呈现,4000余枚恐龙蛋化石密集分布。“我们仿佛看到千万年前青龙山地区的大批恐龙在此集中筑巢产蛋的场景,它们身躯庞大,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产下密密麻麻的生命之卵。”讲解员陈佳莹向同学们解说。
学子姜尚辰一边探着身子尽量凑近恐龙蛋仔细观察,一边感慨:“我挺惊讶的,原来恐龙蛋可以这么密集。”学子吴恩泽也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我以前以为恐龙蛋是色彩鲜艳的,看到了才知道,像是被土包裹着的圆形石头。”学子颜维初说:“我在网上曾经查过有关恐龙蛋化石的资料,但我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了解过它的演化过程和种类,确实震撼。”
时空穿梭之旅或许短暂,但那奇幻瑰丽的一瞥,以及由此激发的对大自然的无限遐想与敬畏,如缤纷的碎片,留在研学团学子们的记忆长河中。
精美记石
人世间石之美可谓多矣,太湖石之“瘦”让人悦目,寿山石之“润”让人把玩。11月12日上午,研学团的学子们正穿梭在云盖寺绿松石国家矿山公园的山路薄雾之中,这是世界已知现存最古老的绿松石矿山之一,开采历史达4000年。
绿松石之美是古老的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源于夏朝、湖北盘龙城的绿松石龙形器源于商朝,而十堰郧县乔家院的镶绿松石凤鸟纹壶源于春秋时期。
绿松石之美也是一种贵族的美。那些出土的绿松石材质的龙形器上“和铃央央”,即挂铃清脆,正是上古时期贵族生活的典型饰物。因此绿松石“东方玉魄”之美称不虚其名。
在参观位于该公园内的矿山博物馆时,学子贾智宇看见“镇馆之宝”绿松石雕刻的《伏羲》之后感慨不已:“非常精美,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人工雕刻技艺的精湛。”
参观还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探宝猎人”环节。学子汤北宁捧着自己刚刚从矿堆里挖出的绿松石,很惊喜地说:“这个沾完水以后的颜色真的很鲜亮,真没想到我会挖出这么鲜亮的绿松石。”“色彩美丽,十分鲜艳。”学子李松章说,“我打算把挖来的绿松石带回家给妈妈做条项链。”
在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绿松石产业学院,研学团的学子们还在这里沉浸式体验绿松石项链手工课、掐丝绿松石创新课、绿松石随形手链制作。“很新奇,这是一个新的体验,接触到了新的事物,学习了新的本领。”学子朱奕泽说。
一把细碎的绿松石在手,阳光之下璀璨晶莹,闪闪烁烁。如有巧手连缀,则项链成串,物竞天华。十堰,这集中了70%出产量的中国绿松石之乡,这全球最大的绿松石出产地,其名不虚,其物唯美。
拼搏记车
“打赢汽车工业翻身仗”。11月13日在东风汽车博物馆参观时,研学团的学子们看见迎面的墙上,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格外显眼。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中国汽车工业的星星之火被点燃,历经近60载春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世界翘楚,东风汽车车轮滚滚前进。
“中国这么大,一个汽车厂不够,我们一定要建设第二汽车厂!”一个响亮的声音在上世纪中叶响起,在三线建设的号角声中,工人、干部、科技人员、解放军官兵,从全国四面八方前往鄂西北深山峡谷中,从1969年在开山炸石的炮声中出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建设起现代化企业和交通设施,十堰也因此而兴,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城”。
从初代汽车,到现在的智能化新能源汽车,博物馆如同汽车工业时间长廊,讲述着一段奋斗与超越的故事。“一盏马灯、一片芦席、一座汽车博物馆,让我看到了东风汽车的发展史,感受到了‘东风精神’的拼搏和创新,对我们国家的汽车产业感到非常自豪。”学子李玘宸说。
在东风商用车体验中心,研学团的学子们沉浸式体验现代汽车的新场景。“我乘坐了东风天龙,感觉把生活融入到了一个车头里面,空间大、很舒适、性能好。”学子张嘉桐说。
在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还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顺应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积极推动传统学科专业迭代升级,将传统汽车设计制造调整升级为由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工程、无人驾驶、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构成的‘大车辆’学科体系,还新增智能材料与结构、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无人系统技术等15个新专业。”在11月12日下午的参观活动中,学院党委书记王晓向研学团的学子们进行了详尽介绍。
学院展示了由在校学子自己设计、制作,并充当赛车手去参赛获奖的赛车,引起了研学团学子们的好奇。学子们频频发问:一骨一架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设计上有什么特点?如何攻克技术难关……赛车手们一一细致作答,来来往往,交流得十分开心。
“他们从零开始设计制造,打磨零件,做出赛车。他们自己有知识、有底气,实在太酷了。”学子柴浚瑶言谈话语间,充满了对学长的敬佩之情。
五天一晃而过,研学团学子们带着不舍踏上返京归程。车窗外依旧是初冬的凉意,但学子们心中已经开出了簇拥春天的花;车窗外依旧是车声隆隆,但学子们心中却沉淀着静水深流的思绪,耳畔仿佛又响起来时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校长董红军的寄语——最好的学习在路上……这堂大课以天地为教室,以山河为教材,就好像是世界为我们写作的一本大书的小小“序言”。
摄影/本报记者崔峻
统筹/孙慧丽
来源:北京青年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