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昌发布】
当前,南昌围绕打造“外地人喜欢、本地人自豪、年轻人向往”的富有活力的英雄城市,充分挖掘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街区”)及珠宝街等资源,实现老街焕新:一方面,通过高质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下足“绣花功夫”、整合所有热线诉求通道等,创新基层智能化高效治理服务;另一方面,消费升级提质,“口碑”小摊变身入户经营的打卡“老店”,本土绿豆饼也注册商标走向全国。
数据显示,
今年1—6月,
街区客流量近1500万人次,
真正实现游客“流量”变为消费“增量”。
下足“绣花功”
让游客Citywalk更自在
“当Citywalk遇上‘烟火气’,感觉很美妙!”外地游客张鸿第三次来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游玩时告诉记者,每次来这里发现焕新的不仅是“南昌”拍照墙上一年四季变幻的颜色,还有舒适的旅游体验。
入口“人车双道”变“步行道”:以前翠花街和中山路交叉口是南昌城区道路交通老堵点,现在非机动车道装了智能安全隔桩,限制了电动车、共享单车进入。另一半路面原机动车道用了石墩隔离,严禁非机动车驶入,并有专人专岗管控。为避免电动车堵住路口,南昌还巧妙使用花圃隔离空出应急电动车停车区域,百米之内的精巧设计,让外地游客即便拖着行李箱,Citywalk步伐中也多了几分休闲自在。
“地下车库增设了大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这极大方便了我们来旅游!”开车来街区游玩的外地游客邓辉说。顺着翠花街口“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停车场前方700米”交通指示牌一路指引,邓辉从抚河北路进船山路找到街区停车场。“没想到街区地下电梯入口周边停车位满是新能源充电设备,街区焕新服务真暖心。”邓辉笑着说。
街区萝卜巷一家小百货店内,外地游客漆昼购物后准备离开,街区上空蓝天白云,但扑面而来的却是丝丝水雾。原来,街区巷陌连片的商铺、电梯屋檐下新安装了雨雾喷淋设备,每隔2分钟就会轻喷1次雨雾,为烈日下打卡拍照的游客送去一阵清爽清凉。
从步行道分流、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到安装雨雾喷淋送清凉,街区焕新“绣花功”的背后是大数据精准分析。西湖区以市级12345数据分析平台为基础,贯通连接区级各渠道诉求数据,打造西湖区民生诉求智能分析大屏,尤其推动街区及珠宝街、翠花街等“数据上网、信息入图”的智能化集成建设,实行“一屏观全区”的诉求办理实时动态监测模式。
培育新业态
让老街生意更红火
“哐哐哐……”游客行李箱万向轮压过地面发出的声响,开启了珠宝街新一天的市井繁华。细心的市民会发现,随着消费环境提质升级,老街业态特色更加分明。
“如今的珠宝街,变成了小吃一条街。”“章记夫妻煎饼”店长章运中说。章运中在珠宝街做煎饼已有30年,亲历了老街焕新的过程。他也由原来的一个推车摊子变成了商铺经营,仅2米宽的小店,成为游客竞相寻觅的“珠宝街老味道”。
上午10点,取饼窗口刚打开,韭菜肉末融合菜籽油的香味飘出,吸入肺腹,味蕾大开,也引来了老客户和拉着行李箱的新客排队等候。
通过窗户往里瞅,7—8平方米的后厨干净整洁。章运中在炸饼,妻子吴俊敏在调馅做饼。记者了解到,排队等候的外地游客通过社交平台搜索“珠宝街小吃”才找到这家煎饼店。“‘社交平台上看过夫妻煎饼的故事视频,就专程来买饼。”外地游客屈小平说。
图源:小红书|味蕾冒险家
“珠宝街业态不断升级,你们又没电商视频营销,是怎么做到从小摊子做大到有了自己的店面?”面对记者提问,吴俊敏回答道:“南昌打响‘网红’旅游城市品牌,消费业态持续升级,让珠宝街小吃街火了。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夫妻俩只需心无旁骛做好美味的煎饼就好。”
章记夫妻煎饼是珠宝街众多经营主体形成小吃集群效应的口碑佐证之一。“长期主义、消费者至上”的生意经,已深入老街的肌理,让老街生意越来越红火。
挖掘新亮点
让更多市井小吃做出品牌
这两年,“南昌手工绿豆饼”成为外地游客必买的网红小吃,单看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周边,打出“南昌手工绿豆饼”招牌的,不下80家。作为“南昌小吃”晴雨表的珠宝街小吃一条街上,甚至出现外地游客“现象级”排队盛况。
图源网友@奔走的米粒
一块绿豆饼,从绿豆进门到饼出炉,30多道工序,光烤就需要20分钟。绿豆饼坯子等所有元素均是当天现做现卖。从广东学艺归来的陈其全、裘小艳夫妻,根据南昌口味改良制作绿豆饼,2019年在南昌珠宝街开了“陈记手工绿豆饼”,当时随意取了“陈记”名字,没想到卖到脱销,引得珠宝街多家小店卖起绿豆饼,各种加了前缀名的“陈记绿豆饼”冒出来。
“注册‘商标’,只为‘南昌手工绿豆饼’传到更远的地方!”陈其全解释,因“陈记”无法注册商标,夫妻就改取“酥合太”的商标。“注册商标后担心顾客只认‘陈记’不敢挂店招,后来发现生意没影响。”
不止绿豆饼,带子街“杨大娘”粽子、某臭豆腐等特色小吃经营者,如今也加入注册商标的大军。
老街逐渐焕新,人潮涌动,
一幅繁荣图景扑面而来,
而这离不开西湖区持续以知识产权为“活水”,
精心浇灌商业沃土。
西湖区市场监管局
知识产权股负责人聂超劼表示,
辖区正积极挖掘
老街有历史底蕴的小吃技艺,
推动特色小吃成为舌尖上的“南昌品牌”,
全力支持辖区内商户注册商标,
让更多市井小吃做出品牌。
来源: 洪观新闻记者 万晓霞/文 影视部/图
编辑:梁琼 二审:万依柳 终审:凌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