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汉平原南端,有一座年轻却承载着百万人口的重要县级市——监利。它像一颗镶嵌在洞庭湖北岸的明珠,虽然建市时间不长,却因稠密的人口、富饶的物产和独特的故事,在荆楚大地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只不过提起监利,许多人还会先想到一个略显“尴尬”的标签:至今未通火车。
监利的“年轻”,体现在它的行政身份上。2020年6月,这里才正式“撤县改市”,由荆州市代管,是湖北省“最年轻”的县级市之一,但湖北监利的“历史资历”却不浅——作为“鱼米之乡”,监利的农耕文明早已声名远播,长江与洪湖的滋养,让这片土地自古便沃野千里,水稻、棉花、淡水鱼产量常年位居前列,当地人用“插根筷子都能发芽”来形容这里的肥沃。田间地头的农耕智慧,渔家船上的捕捞技艺,共同编织出独特的江汉平原文化,让“鱼米之乡”的美誉在岁月中愈发醇厚。
更让人惊叹的是监利的人口规模。作为一座县级市,监利的人口竟然超过百万,这样的人口体量在全国县域中都不多见。庞大的人口基数,既意味着深厚的人文积淀——街头巷尾的方言俚语、节庆时的民俗活动,都透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暗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让人们对监利这座年轻县级市的未来又多了几分期待。
然而,与这份“厚重底蕴”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交通上的“短板”——监利至今不通火车,无论是风驰电掣的高铁动车,还是慢悠悠的绿皮火车,这里都还没有。对监利当地人而言,若想踏上远方的旅程,往往要辗转至邻近的潜江、省会武汉,或是跨省到湖南岳阳才能坐上火车。这种不便,像一道无形的门槛,不仅给居民出行添了麻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啥时候能在家门口坐上火车?”这是许多监利人心里的期盼。他们渴望铁轨能延伸到家乡,渴望听着火车的鸣笛声迎来送往,渴望这座被江河滋养的城市能搭上铁路的便利,让“鱼米之乡”的物产更便捷地走向全国,让外面的游客能更轻松地走进来,尝尝稻田的新米、听听水乡的故事。
除了交通之外,监利的“名字”也常引发讨论——“监利”的“监”,到底该读第一声(jiān)还是第四声(jiàn)?有人从历史渊源考据,认为“监利”得名于“监收鱼盐之利”,“监”取“监管”之意,应读第一声;但更多监利当地人早已习惯读第四声。在“名从主人”的原则下,这两种读音的碰撞,反倒成了监利独特的文化印记。
如今的湖北监利,正站在“撤县改市”的新起点上。江汉平原的风依然吹拂着稻田,长江的水依然滋养着两岸,百万人口的期盼也依然在城市的肌理中流动。或许用不了多久,火车的轰鸣声就会打破这里的宁静,为监利这座年轻的县级市注入新的活力
那么,你来过监利吗?你知道这座湖北省“最年轻”的县级市藏着怎样的水乡风情吗?你觉得“监利”的“监”应该怎么读才是正确的?如果未来通了火车,你还愿意到湖北监利去看看这片“鱼米之乡”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