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一处同时汇聚旧金山的科技密度、目黑川的生态尺度、巴黎左岸的文化气息与中环的地理优势,它就在深圳——梅林。
这里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高地、全球5G产业链的重要节点,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兼容性最强的城区。
21平方公里内,自然与产业、烟火与科技、文化与效率罕见共生:上午在新一代产业园头脑风暴,下午梅林水库边赏绿,傍晚走进A park国际艺术展,夜里穿行市井小巷尝一碗牛腩面。
梅林不是CBD的复制,而是深圳速度之外的另一条现代化路径——兼顾生产、生态、生活。从边检到深港科创中轴,从老工业区到千亿数字智谷,梅林在创新生态、绿色空间与人文关怀中焕发新生。
来到深圳,第一站,应是梅林。
梅林:人群汇聚处的城市活力
对于许多新移民来说,选择梅林并非理性计算,而是一种情感的归属。
梅林没有单一身份标签,而是深圳人群多样性的缩影。振业华舍的蓝领技工手握焊枪,背负着家庭和学费;新晋设计师骑着滑板穿行产业园和咖啡馆之间,嘴里念叨着“开题答辩”和“甲方已读不回”;企业家们在会议室谋划战略,外卖小哥在楼下穿梭配送。
民族、地域、教育背景等多样差异,在梅林被糅合成一锅热腾腾的“城市杂烩”,形成深圳精神的接口。这里没有社会隔离,只有生活的融合。
正如城市社会学之父刘易斯·芒福德所言:“城市的伟大不在于建筑的高度,而在于能包容多少不同命运的人。”梅林的包容体现在其社会流动的闭环:从快递员到工程师,从千元单间到千万元融资,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起点。
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多元人口,只要愿意留下,梅林就能为你提供梦想的起点。
梅林:山水与都市的自然相融
普利兹克奖得主理查德·罗杰斯说:“未来城市,不是钢筋混凝土丛林,而是会呼吸的生命体。”许多人以为唯有逃离城市才能亲近自然,但梅林让自然就在脚下,无需远行。
纽约有中央公园,东京有明治神宫外苑,巴黎有布洛涅森林,而梅林是深圳中心城区的“绿色心脏”,无需门票,无需远行。
梅林被誉为深圳的“城央桃源”,这不仅是美丽的形容,更是地理事实:三山环抱——梅林山、银湖山、塘朗山;三水辉映——梅林水库、莲塘尾水库、禾镰坑水库;十六座公园与生态廊道织成一张生机盎然的绿色网络,支持着人们生活、散步、休憩。居民十分钟步行即可从写字楼步入森林小径,自然与城市无缝连接。在鲲鹏径1号桥,野生动物自由穿行,人与自然重新连接。
梅林的绿意不仅是景观,更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资产。2024年,北科瑞声实验室落户梅林,因其全国领先的低频声环境;多家AI芯片团队也因这里的静谧与安全选择这里。
城市更新不仅是硬件,更是对人的合理安排。自然是所有居民共享的财富。梅林明白:城市可以无奢侈品店,但不能无绿色氧气。
梅林的生态不只是政策,而是每个人每日可见、可居的家园。真正的城市高度,是能为人留下多少绿色温柔。梅林,正是让人停下脚步,深呼吸的所在。
梅林:从老工业区蝶变数字高地
梅林是深圳创新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是福田燃机电厂旧址的这里,短短几年转型为集聚荣耀终端、货拉拉、北科瑞声等140余家5G核心企业的数字硅谷,形成完整的5G产业链闭环。
新一代产业园自2020年成立以来,2024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单位面积产出610万元/平方米,成为寸土寸金的产业高地。
这里汇聚了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和众多创业团队,数字经济浪潮带来产业价值、就业和人才集聚。年轻人才参与全球领先项目,推动本土产业升级。
梅林打造开放协作和试错文化,推动多元跨界创新。智慧园区与数字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环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政策、人才、资金及服务形成完整闭环,推动数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梅林以绣花功夫将高科技与日常生活融合:华强科创广场无人机企业与制造企业共享空间;创智云中心AI团队与设计工作室相邻,享受便捷配套,工位成本仅为CBD的70%。
从巴黎Station F仓库改造,到梅林旧燃机厂房转型,全球城市共识逐渐形成:未来城市依赖核心城区的深度重构,而非边缘扩张。
梅林的深耕存量能力,彰显中国新型城市化硬实力,成为极具潜力的“全球产业生态样本区”。
梅林:保留烟火气的都市节奏
城市文化不仅藏于博物馆和剧院,更深植于市井生活——菜市场的吆喝、街头小摊的烟火气、邻里的寒暄,这些构成了城市最真实的温度。
全球城市各有生活符号:巴黎马黑区的可丽饼与咖啡馆哲学,墨尔本南墨市场的露天美食。深圳梅林则有独特美食生态:国家级福田农批市场提供基础食材,A Park数字艺术餐饮区展现年轻生活方式,传统城中村美食街区如上梅林夜市和中康路美食街丰富多样。
2025年7月,大众点评必吃榜暨梅林美食嘉年华期间,梅林三天吸引超30万人次,销售额增长41%,夜晚美食街灯火辉煌,吸引香港游客组团前来。
硬科技推动经济,软文化提升生活质量。梅林兼具国家级农批市场、新锐数字商圈与传统美食带,支撑城市文化多样性与生活丰富性。
这里包容创业失败者,关怀蓝领工人,缓解年轻人生活压力。无论CBD谈判还是夜市聊天,梅林展现城市的包容与温度。
梅林不仅是深圳美食名片,更体现城市人文关怀和社会温度,是深圳活力与韧性的关键所在。
梅林:以人为本的暖心治理
现代城市治理核心不在于规训控制,而是释放人的自由、尊严与归属感。梅林的治理实践生动体现了这一点。
在快节奏大城市中,人与人疏离,有些城市成了冰冷孤岛。梅林则不同,这里的人被关照为生命个体,而非单纯管理对象。
在2025大众点评必吃榜暨美食嘉年华上,梅林街道办事处主任王汉伟化身“美食推介官”,不仅打卡各大人气餐品,还“随机请客”,只要对上“梅林的朋友”,现场买单请市民试吃。引得市民纷纷热情参与,气氛热烈非常。更有“听见四季的声音”系列惠民音乐活动,梅林山音乐会、商圈相声表演、午间钢琴演奏等优质文化供给,为园区企业及职工营造了一个天然的宜居宜业良好氛围,也让创新人才在这里可以真正实现“生活即办公”。在梅林,治理的温度悄然融入市民的日常。通过“民生微实事”项目,居民可以通过投票方式决定社区改造项目,从口袋公园的增设到健身步道的优化,皆体现了居民的真实需求。
梅林还将“人文关怀”延伸到城市细节:为外卖骑手规划“暖蜂一条街”打造外卖员友好区,为独居老人引入智能看护系统,梅林推行“书记茶话会”促进沟通,“先蜂志愿队”排查安全隐患,“青年盲盒交友节”缓解加班压力。这些措施不仅优化了城市功能,更让居民感受到归属感与尊严,让治理不再是一纸条文,而是贴近人心的行动。
梅林的治理,始终以人为尺度,将温情与尊重注入城市运行的每一个细节。梅林的温度,不止于政策的覆盖,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街头巷尾,时常可见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亲切交谈,倾听他们最真实的声音。在梅林,治理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一种双向奔赴的温情。无论是设立“15分钟生活圈”便利服务点,还是推动社区食堂、共享健身房等便民设施落地,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在这里,城市治理与市民生活深度融合,每一个举措都直抵人心,温暖着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这种治理方式,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正是这种有温度的治理,让梅林成为城市中被看见、被信任、被记住的松弛空间。
在梅林,山水与产业共融,烟火气息与治理温度并存。21平方公里内,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交织,成为深圳的城市样本。
梅林不仅是经济活力的集聚地,更是普通人和创业者的成长沃土。它给予每个人安全感和尊严,让梦想有了生根发芽的地方。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赵鸿彬 蒋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