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湖北荆州,那可是个历史老悠久、文化老深厚的地方。就光那些地名、路名,背后的故事就能让你听入迷。
先讲讲“拍马山”。这地方在荆州古城大北门外不太远的地方,是个小山丘。听老辈子人说,三国时候,刘备称汉中王,关羽被封为前将军,那可是“五虎上将”之首,带着军队就驻扎在这儿。平常关羽就在这座小山上习武练兵,还老拍打战马,想让马随时都精神抖擞,保持好状态。时间一长,后人就把这个小土丘叫做“拍马山”了。当年关羽在这儿骑马奔腾,士兵们跟着操练,那场面得多热闹、多威风。后来拍马山周边形成了村子,名字也跟着叫拍马村 。现在拍马村发展得还挺好,有一批企业名字里都带“马”,像“骏马纸业”“新马科技”,好像是继承了当年拍马的那股子精气神儿。

再说说“丫角”,它在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垱镇,跟潜江市离得近。这名字听起来就俏皮,有人说它像小姑娘头上扎的两个小辫儿。丫角以前还叫丫角庙,这儿靠近荆州第二大湖长湖,村子沿着一条和长湖连着的河建的,形状长长的。以前明清的时候,这儿还设过荆北驿,后来建国初期还设过丫角公社。318国道从这儿过,还有座丫角大桥,以前可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听当地老人讲,早年间丫角老街可繁华了,沙市都没这儿有钱。那时候河上晚上停满了船,运货的、赶路的,人来人往。楚国那时候,这条河就是屈原诗歌里提到的夏水,当年楚王去章华台寻欢作乐,走的就是这条水路,谁能想到,几千年过去,这儿还留着这些故事。

还有个“梅槐桥”,在荆州城西太湖港。这座桥可有年头了,原来是座木桥,为啥叫梅槐桥呢?传说以前河两边,一边长着梅树,一边长着槐树,两棵树的树枝慢慢长到一起,缠缠绕绕的,就像一座天然的“树桥”,所以就有了梅槐桥这个名。后来,大伙集资把它修成了石桥。清康熙四十九年,乡民们凑钱重新修桥,把它变成了三孔石桥,还在两侧建了青石护栏板,上面刻了好多民俗故事,像植梅、喜鹊登枝,可好看了。到了清同治八年又重修了一次。关于这座桥还有个故事,说以前有个赶考的书生在这儿避雨,得到了梅树精的帮助,后来书生高中,回来就建了这座桥报恩,虽说只是传说,但也给这桥添了不少人情味。以前梅槐桥那儿可是重要的码头,南来北往的货物、旅人都从这儿经过,见证了不少热闹事儿。
荆州跟三国有关的地名还有不少。比如“得胜街”,听名字就知道,肯定跟打胜仗有关。没错,相传这是关羽得胜回城时走的路,每次关羽打了胜仗,带着士兵们浩浩荡荡从这儿进城,老百姓都出来欢迎,那场面,锣鼓喧天的。还有“点将台”,在荆州城郊西北4公里处,是关羽临攻前点将的地方。站在点将台上,仿佛能看到当年关羽威风凛凛,点兵派将,士兵们整齐列队,士气高昂的样子。
荆州这些地名、路名,就像一部部小小的史书。它们或是记录了一段历史事件,或是跟某个名人有关,又或者展现了当地过去的生活场景。每次听到这些名字,老一辈的荆州人总能讲出一段故事,对他们来说,这些地名不仅仅是个称呼,更是乡愁和记忆的寄托。哪怕城市一直在变,可这些老地名背后的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了解荆州的过去,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