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网上出现大量所谓的“景点平替”“网红河”的推介攻略,诸如“京西马尔代夫”“丰台塞纳河”等,吸引游客跟风前往。这些景点平替大多为“野景点”,暗藏诸多安全隐患。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野景点”中,有的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有的是危险区域成景点,还有的甚至是军事禁区。
平替热潮并非简单的旅游现象,而是流量驱动、监管缺位与游客盲从交织的产物。从社会心理学看,反映了“打卡文化”的异化,追求社交货币胜过真实体验;从经济学角度看,是流量经济催生的畸形产物,商家用低成本平替概念收割注意力;监管层面则暴露了新兴网络营销与传统旅游管理的断层。
“京西马尔代夫”既看不到马尔代夫的景观,更看不出京西的文化根基。那么,这类流量狂欢下的景点平替是如何产生的呢?
平替神话的制造者。部分旅游博主、户外俱乐部、民宿经营者精心编织神秘感与性价比幻象,通过夸张渲染与选择性呈现,将普通甚至危险的河湖包装成宝藏秘境。其核心动力是流量变现,粉丝关注、平台分成、线下消费转化共同构成利益链条。
算法助推的野景点狂欢。社交平台算法天然偏爱新奇、争议与高性价比内容。当平替帖文因标签精准、互动热烈(哪怕是风险提醒引发的争论)被算法选中,便如滚雪球般获得海量曝光,形成病毒式传播,将潜在风险点催化为网红打卡地。
游客的性价比迷思与从众心理。在追求出片与省钱的双重驱动下,部分游客对平替的风险提示选择性忽略,盲目信任网红推荐。幸存者偏差(只看到成功打卡的美照,忽视潜在危险)加剧了这种侥幸心理,成为普遍心态。
这类平替热潮下有三重隐忧:
生命安全无保障。被包装的部分景点往往缺乏基本安全设施与救援保障。暗流、深潭、滑坡、未开发区域的复杂地形等真实风险被滤镜掩盖,游客一旦遇险,后果不堪设想。
法律红线遭践踏。部分“被动”平替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承载生态命脉,军事禁区则关乎国家安全。随意闯入,会对敏感区域保护构成严重威胁,不仅是无知,更有可能是违规违法行为。
生态伤痕难愈合。在平替和网红的鼓动宣传下,大量游客盲目涌入会带来垃圾污染、植被破坏、水源污染、野生动物惊扰等问题,对脆弱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笔者建议构建主管部门、市场主体和游客协同的三重治理网络:
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须织密“监管—服务”防护网。
疏堵结合强化清单管理。建立并动态更新“非正规游览区域风险警示清单”,联合水务、自然资源、网信、安全等部门明确标注水源保护区、生态红线区、军事管理区、地质隐患点等,并通过官方平台多渠道强力发布。
精准执法形成震慑合力。联合公安、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对高危网红点开展常态化巡查执法,依法及时处理组织非法游览的俱乐部及违规经营的露营地、民宿。在关键点位增设智能监控与警示牌,曝光典型案例。
优质供给满足多元需求。积极开发更多安全、合法、有特色且价格亲民的近郊游产品(如亲水步道、生态研学营地),提升公共服务(如免费直饮水、环保厕所、安全瞭望点),以优质体验替代野景点吸引力。
市场主体(平台/商家):应压实“守门人”责任。
平台升级审核与风险干预机制。建立“野景点”关键词库与识别模型,对推广特定高危坐标的内容强制审核;显著标注风险提示(如弹窗),限制或禁止此类内容进入推荐池;开通便捷举报通道并快速响应。
商家树立负责任推广理念。摒弃流量至上,恪守真实性原则,清晰披露风险(如地形、水文、管制信息),拒绝推广明确禁止进入的区域或高危区域。平台可对合规内容给予流量激励,对违规者进行警告至封号。
游客须提升安全与法律意识。
破除网红和流量迷信,做理性旅游者。主动核查信息来源,多方比对攻略,警惕过度美化与“神秘感”营销。充分认知自身能力与装备局限,绝不冒险。
敬畏规则红线,做守法游客。行前务必了解目的地属性(是否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军事禁区等),严格遵守警示标识与管理规定。深入了解闯入禁区的法律后果与安全代价。
践行“无痕山林”,做环保卫士。游览中自觉带走全部垃圾,不破坏植被和地貌,不惊扰野生动物,使用环保用品,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真正的旅游平替,绝非廉价旅游标签的嫁接以及走捷径的蹭热点心态。其灵魂是在对本土文化、生态与体验价值的再发现基础上,为游客提供更有诚意的服务与产品。真正的平替,是用更低的金钱成本,换取更深的文化连接、更安全的探索保障、更可持续的生态互动。
真正的京西不是马尔代夫,也不需要马尔代夫。永定河的水文沧桑、太行山脉的地质奇观、古村落的智慧生活,本身就是无可替代的旅行意义。平替不是风景的模仿,而是价值的觉醒——将熟悉之地未被识别的光芒,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作者:战冬梅;编辑:杨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