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院落,历史的见证
从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火种一经埋下,便在历史变幻中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1938年,成武县刘土城党支部成立,点燃了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星火。从此,一批批共产党人擎起鲜红的旗帜,前赴后继,顽强斗争,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红色乐章。近日,记者走进成武县刘土城村,丈量这片被血与火淬炼过的土地,拾起散落在人民中间的抗战记忆。
成武县第一个党支部
8月8日,万物并秀,记者走进成武县白浮图镇刘土城村。平房、砖墙、枣树……这里与菏泽地区的其他村子没有什么两样。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诞生了成武县第一个党支部。
在刘土城村,有一座修缮一新的院落,正房上挂着的铭牌,标志着它的与众不同,这里便是刘土城党支部旧址。
这座院落始建于民国时期,现存正房三间、西房三间,平硷土墙,灰瓦覆顶。据了解,正房东西长9.85米、南北宽4.26米、高4.6米,原为土棚顶,20世纪70年代,因房顶部分坍塌,后换成灰瓦。推开正房的大门,历史的宏大画卷徐徐展开。刹那间,一个耀眼的名字进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的视野,他便是鲁西南党组织创始人徐鹏翥。
据徐鹏翥的女儿徐虹介绍,徐鹏翥1902年出生于成武县古城街东门里一个经营“鼎昌泰”酱菜店的家庭,青少年时期便立志报效祖国。1922年,他从省立六中毕业,1923年秋考入被誉为“东方红色大学”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是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萧楚女、李汉俊、施存统等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声名赫赫的人物皆是他的教员,李大钊也常来授课。在上海大学,徐鹏翥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8月,受上级党组织委派,徐鹏翥与刘仰月、丁培之、郑尔拙等人返回菏泽,开展革命活动。
1927年10月,徐鹏翥与同志们秘密聚集在山东省立六中的一间教室里,召开会议,宣告鲁西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曹州支部正式成立。会议选举徐鹏翥为党支部书记,刘仰月、郑尔拙为支部委员,共有党员10余名。该支部直属中共山东省委领导。自此,鲁西南地区开启了在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征程。
1928年初,中共曹州支部遭受严重破坏。当年2月17日,国民党成武县党部派人闯入徐鹏翥家中抓人,他因早有防备,躲在邻居家中才幸免于被捕,但其大哥徐鹏举被抓走。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徐鹏翥转移至西北地区,共产党在成武县的活动一度中断。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成武县一些进步青年,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初,中共单县县委派共产党员吴逢轩等,到刘土城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同年8月,刘土城村进步青年刘锐夫,在吴逢轩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刘锐夫与吴逢轩一起,先后发展刘土城村和附近村庄的周平、张华杰、刘继先、蒋德育、刘汝锋、刘玉珊等10余名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冬,在刘土城村周平家,成立了成武县第一个党支部——刘土城党支部,刘锐夫任支部书记,张华杰任组织委员,周平任宣传委员兼情报站站长。在刘锐夫的影响下,大哥刘德果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和敌人的斗争中,不幸被俘,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永葆初心 一心为民
自193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成武打上了鲜红的烙印,书写了广大党员为民族解放与人民幸福浴血奋战的诗篇。
星星之火,点亮初心。今天,当我们走进刘土城这座普通的村庄,依然能在人民中间感受到不屈的精神、涌动的豪情。
据介绍,刘土城村党支部旧址,原本是共产党员周平的家。为便于秘密工作和传达上级精神,革命同志把经常开会的地方选在周平家。因为周平家位于村东北角,紧挨寨围子,有情况便于出走,再加上周平的父亲周桂沧,思想进步,积极支持革命活动,周平又是支部宣传委员,支部在这里开会较为安全。
在支部开会的时候,周平的父亲周桂沧常常整夜安静地守在门外,为秘密召开党支部会议的党员们放哨。从成武党组织成立起,党员们以刘土城村为中心,宣传和组织抗日活动,与日寇及地方反动势力展开了斗争。1940年6月,反动势力派人包围了刘土城村,逮捕了周平和刘玉珊、刘公淦等人。
敌人在提审周平时,先是灌辣椒水,呛得周平吐血,然后用成捆的香点着后烧胸,烧得他前胸都是燎泡。见周平仍不屈服,敌人又实施了“压杠子”的刑罚。他们把周平绑在行刑的长凳上,脚下垫砖,当垫到第三块时,周平疼得昏死过去。后经上级组织大力营救,周平才得以释放。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周平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培养了优秀的革命品质和作风。新中国成立后,周平先后在山东、天津等地工作,2009年逝世。
据周平的儿子周克刚说:“父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精神财富。父亲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样令人感动的还有刘锐夫。据了解,刘锐夫历任单县第一任公安局长、曹县农机局局长、成武县拖拉机站站长等职,晚年回到家乡生活,1988年逝世。他的后代全部回到农村,务农勤耕,刘锐夫要求他们不占公家的便宜,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刘锐夫的孙子刘永回忆,有一次,刘锐夫叫他买了75公斤煤,称好装车。临出门,在门口看到丢在地上的一块煤,他就搬上车。回到家,刘锐夫一称多了,又让他抱着这一块煤送回去了。刘锐夫后来还教育他,说这是偷盗行为,不能占国家的便宜。
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在20世纪上半叶,刘土城村先后有58名英雄儿女走上革命道路,为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抗击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刘德果、刘德显、孙育麟、刘志学等革命先烈为国英勇捐躯。
行走在刘土城村,每一片绿叶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一砖一瓦都镌刻着不朽的记忆。革命战争年代,刘土城村党支部发挥了特有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成武县充分利用第一个党支部红色文化资源,努力将刘土城村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如今,这里已经高标准建设了刘土城烈士纪念广场。每逢清明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各级党员干部和学生到刘土城村缅怀先烈,接受革命教育洗礼。
火种映红热土,精神传遍四方。从刘土城村党支部星火初燃,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披肝沥胆、流血牺牲,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土城村,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