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桂林,阳光带着南国特有的热辣,像一层细密的网,笼在游人肩头。我牵着孙女的手站在象鼻山入口时,那蜿蜒如长龙的队伍让她忍不住惊呼:“爷爷,这里的人比咱们苏州观前街还多!”我笑着点头,想起导游小秦——那个自称“狗肉”的本地帅哥说的话:“现在是旺季,加上免了门票,来桂林的谁能不来象鼻山?这可是咱桂林的魂呐。”
这是我第三次来桂林,山水依旧是那幅流动的水墨画。象鼻与象身构成的水月洞,倒映在漓江里时,仿佛真有一头巨象在汲水,连空气里都飘着湿漉漉的诗意。孙女举着手机拍个不停,镜头里的山、水、竹筏,还有远处穿蓝布衫撑船的渔翁,都成了她镜头下的宝贝。“爷爷,你看那洞里的光,像不像动画片里的魔法门?”她指着水月洞的光影,眼睛亮得像漓江水。
可就在这片诗意里,有些画面突然撞进眼里,带着沉甸甸的重量。
从2号出口出来时,阳光正烈,蝉鸣聒噪得让人发慌。树荫下,几个比孙女还矮半个头的孩子,背着小小的红色保温箱,正怯生生地问游人:“叔叔阿姨,要冰棍吗?3块钱一根。”他们的皮肤晒得黝黑,额头上挂着汗珠,小小的肩膀被保温箱压得微微下沉。最小的那个女孩,扎着歪歪扭扭的羊角辫,校服袖口磨得起了毛边,递冰棍时,手指被冰凉的冰棍冻得有些发红。
孙女突然停住脚步,手里的冰棒化了半截都没察觉。“爷爷,他们怎么不放假呀?”她的声音很轻,带着困惑。我一时语塞,看着那个羊角辫女孩被拒绝后,默默走到树荫下,从保温箱里摸出块干硬的饼干,小口小口地啃着。
“他们或许是想帮家里分担些。”我含糊地说,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孙女没再说话,给那个卖冰棍的小妹妹刷了6元钱的二维码买了两根,只是把手里多买的那根冰棒递过去,小声说:“妹妹,这个给你。”女孩愣了愣,摇摇头,咧开嘴笑了,露出两颗缺了角的门牙:“谢谢姐姐,我有呢。”
往回走的路上,孙女一直没怎么说话。路过卖桂林米粉的小摊时,她突然问:“爷爷,我们吃米粉的时候,那个小姐姐是不是还在晒太阳?”我看着她低垂的眼睫,想起她昨晚列作文提纲时的认真——她写了象鼻山的传说,写了漓江的水有多清,却没料到,此刻她心里装着的,是几个卖冰棍的孩子。
“你觉得该怎么写这篇作文?”我问她。她抬起头,眼里闪着光:“我想写象鼻山的水,也想写那些孩子的眼睛。爷爷,为什么同样的太阳底下,我们在看风景,他们却要赚钱呢?”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小秦说的“人性化服务”。景区里的指示牌清晰明了,志愿者笑容温和,连卫生间都备着婴儿椅,可这些细致的服务,似乎没能照到那些孩子身上。象鼻山作为桂林的名片,带动了游船、餐饮、民宿,那些醒目的“欢迎光临”背后,这些孩子的身影,算不算另一种风景?
孙女突然拉着我往回走,跑到小卖部买了三支冰棒,又回到树荫下。这次她没说话,只是把冰棒往孩子们手里塞,然后拉起那个羊角辫女孩的手,指着远处的象鼻山说:“你看,那座山像不像大象?我爷爷说,以前有头神象帮桂林挡过水患,后来就变成山了。”女孩们听得入了神,黝黑的脸上渐渐绽开笑,像被阳光晒开的花。
离开时,孙女把自己的笔记本递给羊角辫女孩:“这是我记的作文素材,你要是想写,就看看。”女孩接过本子,仔细地看了看,低头沉思了起来并露出了羡慕的眼神。
走在漓江边,看夕阳把象鼻山染成金红色,孙女突然说:“爷爷,我知道作文该怎么写了。我要写象鼻山的美,也要写那些在太阳下努力生活的孩子。他们就像小神象,也在帮家里‘挡水患’呢。”
我望着她认真的侧脸,突然明白,带她来桂林,看的从来不止山水。那些藏在风景里的人和故事,那些让她心里泛起波澜的瞬间,才是真正的“长见识”。象鼻山的魂,或许不只是山水的灵秀,更是这片土地上,所有认真生活的人——无论是精心服务的导游,还是努力赚钱的孩子,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这座城市添着温度。
夕阳西下,游人渐渐散去,卖冰棍的孩子们收起保温箱,蹦蹦跳跳地往家走。他们的笑声穿过漓江水,和象鼻山的倒影叠在一起,成了这个初秋最动人的画面。而孙女的作文,大概会比任何时候都写得真挚吧,因为她的字里,不仅有山水,更有了心疼与尊重。
作者:周建明
2025/8/12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