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同时期,贵州全省爆发各少数民族大起义,黄旗军岩大五部长期活跃于黔中一带,各村纷纷修建洞屯自保。
黔程周末两次去马场镇野外游玩,寻找马洞碉堡、大洞躲匪洞、狮子山溶洞、石甲躲匪洞,感受那一段烽火狼烟。
一、马洞碉堡
01.碉堡
到达老胖村中岩组后,向村民询问碉堡在哪儿,村民告诉我:继续开车前行,然后左拐上行,穿过两山垭口,一直下行到洼地就到了。
老胖村中岩组
两山垭口后面
公路还算好走,目视来看是一条机耕小道。
翻过垭口后,就看到了一个岩溶洼地,很平整,被开垦成耕地,贵州一带这种岩溶洼地,往往多有溶洞。
岩溶洼地
小车可以一直开到洼地中间,我把车停在由堡坎围成的一个水池处,不过此时无水,我想,夏天时应该可能蓄有水吧。
在此停车
穿过一片大棚后,就看到了碉堡,方方正正,不算很大。
碉堡
碉堡石门开在后侧,已经长满蜘蛛网,我用木棍扫掉蛛网弯腰入内。
堡内不过数平米,人倒是可以站立,数个射击口透光入堡,耀人眼目。
碉堡入口
碉堡内部
射击孔
回望入口
站在堡内,我在想:这个碉堡究竟是何人所建呢?
从洼地溶洞名为“马洞”来看,或许以前这儿是个牧马场,人们晚上将马关在溶洞内,由此得名“马洞”。
老胖村所属马场镇始建于元朝时期,明朝时属于平坝卫,地势平坦,人们在此养马再正常不过,马既可以作耕马,也可以作战马,满足屯堡耕战合一的需要。
由此,我判断这个碉堡可能养马之人所建,防止有匪徒来抢夺马匹,从射击孔来看,可能建于清咸同时期。
不过,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猜测罢了,我并没有这个碉堡的具体资料。
这时对面走过一位婆婆,约60岁左右吧,我走过去向她打听。
婆婆说:她也不知道这个碉堡建于何时、何人所建,不过起码有100多年历史了。
我再问:马洞深吗?
婆婆说:不深,对面半山上还有一个溶洞,比马洞还深。
我向婆婆询问更深的溶洞具体位置,婆婆指了对面半山上,那儿有一个小小的建筑物。
02.马洞
谢过婆婆后,我进入马洞,马洞就在碉堡堡门的对面。
马洞入口处如今已被整修扩大,我看了看洞口,思量着未扩大前是否可以供马匹出入。
马洞洞口
洞内是一个较大的洞厅,地上有人为垒砌的路基,还有一些稻草、马粪之类,我心里想:不管以前这儿是否关过马,起码后来这儿还关过马。
洞厅
洞厅顶部有两个天窗,阳光透射下来,给人以洞内外两个世界之感,洞崖上蕨类植物生长茂盛,钟乳石也还行。
洞口与天窗
第二个天窗
蕨类植物
钟乳石
我对着一片钟乳石拍照,结果发现右侧还有一个“迷你”小天窗,甚是可爱。
“迷你”小天窗
洞厅右侧,一块巨石从顶部跌落,而后洞顶水滴持续滴下,又沉积为石笋,像极了一个桃子,从后面看,就更像了。
前视“桃子”
后视“桃子”
“桃子”后面是一个洞道,前行数米后,转为垂直向上,虽然勉强可以攀援而上,但我不愿冒险,于是折回。
从洞道前往上一层继续前行,有人工凿的台阶,或许凿此台阶的人就是建造外面碉堡的那些人,碉堡是他们的第一道防线,洞门是第二道防线,入洞后的上层洞道是第三道防线。
洞道台阶
上层洞道比较深,约有100多米吧,不过也没多少钟乳石,大多是从顶部跌落的巨石;洞道外侧有连接下层的裂缝,也就是我刚才没敢攀援而上的垂直洞道处。
上层洞道
回望洞口
03.无名洞1
从马洞出来后,我按照婆婆指的方向去寻找她说的更深的洞。
由此前往
走到山脚,果然看到右上方有一个小建筑物,隐约可见一条羊肠小道。
由此上山
上行数米后出现左右两条岔道,我心里想:溶洞应该在有建筑物的那边,于是往右走。
走近后发现,这是一个小小的山神庙,不过里面没有山神像,一些红布、香烛,说明这儿如今仍有人祭祀。
山神庙
走到山神庙,折而向上,茂密灌木之中隐约有一条小道,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方用木棍开辟出一条道路。
我开辟的道路
终于见到洞口,一下子信心大振,然后入洞。
洞口
洞口回望
洞内有巨大的钟乳石幔,比较漂亮;不过这个溶洞并不深,只有数十米。
钟乳石
于是折返,站在洞口处,往洼地眺望,一览无遗,我的车就停在洼地机耕道的中间,碉堡和马洞在大棚的后面。
眺望洼地
04.无名洞2
我心里想,刚才那位婆婆肯定不会骗我,我应该在上山小道岔路处往左边小道走,而不是往右侧山神庙方向走。
于是折返走岔路左边小道,不过数十米后,就看到了另一个洞口。
洞口
这个溶洞较深,溶洞内也有很多的钟乳石,以石幔为主,有些很漂亮。
约数百米后,就走到了溶洞尽头,是一大整块石幔,上面还有少量水非常缓慢的流下,涓涓成滴。
这块石幔很壮观,也很漂亮,但我的手电筒已经电量不足,而备用手电筒为简易散光型,不聚焦,所以始终没有照出这块石幔的完整性、壮观性。
整块石幔
这个溶洞比马洞深,但也不似婆婆讲的那么深,不过数百米吧。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某个地方还可前行,只是我的手电筒已经电量不足,我不愿再冒险。
回到车上,在往回走的时候,看到刚才那位婆婆和几位村民正在土地中辛勤劳作,我于是停下车,从后备箱中取了一件矿泉水,给婆婆他们送了过去。
二、马洞躲匪洞
除老胖村中岩组马洞外,马场镇湾子头村马洞组也有一个溶洞,同样叫作马洞,或许也是因为曾经用于关马匹吧。
这个马洞就位于马洞组的边上,很好找,马洞组的得名,就是源于这个溶洞。
马洞组
马洞就在公路内侧不到200米处,目视可见。
马洞
洞口砌有高大石墙,石墙左下侧开有一城门洞,右上侧有三个射击孔,这个基本可以判断是修建于清咸同时期的躲匪洞了。
石墙
洞门右侧有一个“三普文保牌”,这个溶洞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文保牌上写的是“大洞遗址”,或许这个溶洞也叫大洞吧。
三普文保牌
进入洞内回望,城门非常厚实,实际上是内外两层城门结构,更有利于防守。
城门内视
石墙宽近2米,外侧类似女儿墙,防守之人站在女儿墙后,居高临下打击进攻的敌人,这个结构已经和古代城池的城墙无异了。
石墙
石墙左侧是一个下行的溶洞口,由此进入溶洞。
石墙上看溶洞
溶洞内回望石墙
右侧洞道
洞厅高大宽阔,里侧为一条暗河,不过此时无水。
我先往右侧暗河上游方向前行,溶洞为洞道型,是冲积洞。
右侧暗河上游方向
不久洞道变得低矮,至一隘口处,底部已积满了淤泥,需要从石块上小心前行,洞道内有少量钟乳石。
洞道
隘口
钟乳石
继续前行,到达一个洞厅处。
洞厅右侧是冲刷齐整的暗河河道,我见地上淤泥较深,于是从左侧一非常狭窄处侧身前行。
暗河河道
侧身通过处
过了这一段,钟乳石变得多了起来,不过谈不上漂亮。
钟乳石
最终,我走到了一片斜坡处,斜坡上方目视来看已无路可走,斜坡下方就是暗河的源头,尚有积水。
暗河源头
右侧洞道确实一般,只给了我一点幽暗洞道孤身探险的心理价值而已,不过我没觉得遗憾,探险嘛,不就是开盲盒嘛。
左侧洞道
回到城墙洞厅,然后往左侧洞道查看。
洞壁上有一个自上而下“涌出”的“瀑布”,一半黄色、一半银白,晶莹剔透,非常漂亮。
“瀑布”
瀑布左侧是两块巨大的石幔,第二块石幔方向已可看到出洞口。
也就是说,洞厅左侧洞道到出洞口不过数十米而已,距离虽然较短,不过钟乳石却远较右侧洞道漂亮得多。
亿万年前,暗河之水从洞口夺口而出;后来地质抬升,曾经汹涌的暗河之水因地质抬升水量变小,如今已是从洞口缝隙处浸入地下了。
我心里想,本来就是来看躲匪洞的,能看到这些漂亮的钟乳石,已经是意外收获了。
结果在临近出洞处,又发现了一片非常漂亮的石幔,局部都非常非常的精美,灯光照耀之下,星星点点。
洞口方向
洞口处石幔
出洞后,前方就是我的来路,公路上白色小车就是我的车。
这个洞口左上方不过数十米,就是马洞躲匪洞石墙处,就是我进洞的地方。
我的来路
三、狮子山溶洞
狮子山溶洞位于高峰镇龙宝村狮子山组,也是一个石器时代遗址。
小车可以一直开到狮子山下,不过整座山都被高数米的铁丝网围着,是因为一些人进洞“寻宝”,破坏了石器时代遗址,所以才围住保护了起来。
这时过来一位婆婆,我向她询问是否可以上山入洞。
婆婆说:你跟我来,前面有一个开口处,可以进入。
婆婆还告诉我:从洞口一直往里走,可以走穿整个溶洞,到达山的另一面,那边也是一个洞口。
非常感谢婆婆,这个铁丝网之所以有开口,因为把村民的菜地围了起来,所以被人为开了一个口,用以进出菜地。
开口就在白色车处
通过开口处后,仰望就可以看到洞口,一条小道可以上行,直达洞口。
初见洞口
洞口
右洞
进入洞口发现,又是左右两个洞口,我先前往右洞。
两个洞口
右洞
数米后,一根巨大的石柱展现在眼前,仿佛是这根石柱支撑着洞顶与洞底之间一样。回望洞口处,巨大的钟乳石居然像极了一颗头颅。
巨大石柱
回望洞口
右洞上层洞道
继续往前走,发现可以上行到上一层溶洞。
由此上行
回望洞口
上层洞道边上有一个数米深的竖井,我只靠边看了看,不敢过于靠近,担心掉下去上不来。
竖井
洞道有许多石柱,谈不上多漂亮,不过我的美感比较低,也喜欢。
左洞
回到洞口,进入左侧溶洞,这是下一层洞道,换言之,这个溶洞是一个三层洞道结构。
进入左侧溶洞
左洞右侧洞道
溶洞内又分为左右两侧洞道,我沿着右侧洞道先探索,数百米后到达一个洞厅,顶部一个天窗透射下阳光,洞底一块巨大的钟乳石通体泛着黄色,甚是漂亮。
右侧洞道
看见阳光
天窗
钟乳石
我之前在这个溶洞内只看到了一些不算漂亮的石柱,现在见到这个漂亮的钟乳石,觉得不虚此行,我想,美感其实也是比较之后得到的感受。
因此,我在钟乳石周围不断寻找较好的拍照角度,结果却发现了一个一尺多长的骨头,类似小腿骨那种。
我很难想象这是什么动物骨头,为什么会在此?头脑甚至闪过一丝念头,会不会是人的骸骨呢?
于是只想继续往前,结果却没有找到前行的洞口,就此折返。
左洞左侧洞道
回到左洞处,往左侧洞道前行。
左侧洞道形成了一个洞厅结构,钟乳石则漂亮得多。
这个洞厅的外侧,又是另一处洞口,就在我之前入洞洞口的下方。
出洞口
在这个洞厅,也没有找到继续前行的洞道。
我心里想,刚才婆婆告诉我可以走穿整个山体,应该是在右侧洞道处可能有个隐蔽的小洞口,可以继续前行;但我想到在那儿看见的那根骨头,且心里面也闪过人骨的念头,不管可能性是多么少,作为独自一人探洞,我就不想再返回了。
回到菜地处,一位老哥正在菜地劳作,于是向他继续求证。
老哥说:这个溶洞的确可以走穿整个山,不过中间地方需要经过一个很小的洞口,不容易发现。
我又问是否可以从其他地方上山到达对面洞口。
老哥说:都围起来了,到达不了。
我没有问我在洞内发现的那根骨头,其实有些事情,不问比问更好。
于是回到车上,导航石甲村,去寻找石甲躲匪洞。
四、石甲躲匪洞
01.一次不容易的问路
我只是听说石甲村有个躲匪洞,而且听说这个躲匪洞里有个仅容只身通过的洞口,其他情况则一概不知,因此到达石甲村后,就寻人打听。
问了数人,均不知道,见到一位打扫卫生的中年大姐,于是向她继续打听,结果对话过程很不容易,以下是我们对话的大致描述:
我:大姐,请问石甲村是不是有一个溶洞?
大姐:石甲村到处都是溶洞!
我:我是想找一个躲匪洞,就是躲土匪的溶洞?
大姐:现在哪有土匪!
我:我是说以前躲土匪的,在溶洞前面还修有城墙。
大姐:没有!你找这个干什么?
我心里有些好笑,大姐一口回绝我“没有”,结果紧接着的“你找这个干什么”这句话,又似乎告诉我她其实知道这个溶洞。
我:我就是想去看看,这也是石甲村的历史遗迹了。
或许是见我说话始终客客气气,大姐终于说:在石甲堡。
于是我向大姐询问具体如何走,大姐没告诉我具体路径,只说一句话:你肯定找不着!
我说:没关系,我去找找,找不着就算了。
开车前往石甲堡的路上,我心里想,或许大姐今天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吧。
02.一次艰难的探寻
地图显示的是“十甲堡”,我也不知是原本就叫十甲堡,还是地图上写错了。不过没关系,石甲堡和十甲堡肯定是指同一个地方。
到达石甲堡后,发现均是沿公路两边新建的民居,约1公里长,我心里想:这多半是村民沿公路迁建房屋于此,这种情况,其实更难找到人询问了。
果然,穿过整个石甲堡,只遇到一个约30岁左右的妇女,向她打听,结果她并不知道。
穿过整个石堡村,未看到右侧山体有溶洞的痕迹,来到了一个三岔路口。
左侧是半山的一条公路,我估计是通往下一个自然村通组公路,于是往右边公路上行。
数十米后,蜿蜒公路前方出现了一大片洼地,因为知道洼地周围山体多有溶洞,我感觉自己走对了方向。
其实我心里想:就算走错了,也没关系,反正是出来游玩嘛!
后续的路就完全是凭直觉了,因为本来就做好了找不着就沿洼地开车兜风的想法,加上之前非常不容易的问路经历已降低了我的期望值。
沿着仅容一车通过的机耕小路继续前行,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我转往左边方向前行;然后又到了一个三岔路口,往右侧方向前行,就是绕着洼地前行。
约里许,看见右侧山腰处有一个岩厦山体结构,我感觉躲匪洞可能就在岩厦那儿,于是在宽敞处停车,改为步行。
在此停车
机耕小道的尽头,居然是一个小小的水井,石块垒成半包围结构,顶部还有一个祭祀神龛,更加坚定我对石甲躲匪洞就在右侧半山岩厦下面的初判。
一口水井
于是朝右边山体前行,果然隐约看到了城墙,没想到凭直觉一路顺利的找到了石甲躲匪洞。
初见城墙
不过,在躲匪洞的下面,我始终没有找到上行的小道!
我知道,这十几年来大自然恢复得特别厉害,许多山路均已无法通行了;不过,既然已经看到城墙,只要能够向上走就一定能够走到。
于是,在一处还算容易上行的地方,用木棍劈开灌木、荆棘,从相对宽敞处前行。
由此上行
回望停车处
我穿的是短袖T恤,手被刺条划出一条条隐约见血的痕迹;我从小到乡下长大,这些算不了什么!
到达一个垂直崖壁,约两米高,借助灌木倒也能够上行,路肯定不对,但我已上行十多米,不甘心就此折返,于是奋力攀援向上。
爬上这个崖壁后,果然看到右侧的躲匪洞洞门!
初见洞门
03.石甲躲匪洞
还好,我攀援而上的两米崖顶离洞门不过数米远,从灌木草丛中硬生生劈出一条路后,到达了洞门;洞门狭小,却又非常非常的厚实,正是躲匪洞的特点。
洞门
洞门后面是一个岩厦,不算大,我爬上城墙,城墙壮观;一百多年村民自发组织修建,确实不容易。
城墙
城阙
城门
女儿墙
尽头回望
城墙眺望
这个岩厦不算大,躲不了多少人,我因为知道这里面还有一个仅容只身进入的溶洞,于是开始仔细查看。
面向岩厦左侧,有一个溶洞结构,上部仿佛是一个天窗,下部数米高崖壁似乎可以往上爬,于是下行到底部,往崖壁上攀援而上。
溶洞
崖壁的尽头,果然有一个小洞口,像极了一个“狗洞”;进入狗洞后又需爬上约1米高岩石,回望来路,之前看到天窗果然展现在眼前。
狗洞入口
狗洞与天窗
这个狗洞实在狭小,只怕过于肥胖的人都进不来;我想:就算土匪攻下城墙,也万难攻入这个狗洞;之所以在岩厦处修建城墙而非仅凭狗洞防守的原因,是因为狗洞之上还有一个天窗,是这个溶洞防御的短板。
狗洞后面是斜坡形溶洞,由巨大石幔构成,共有三层平台。
到达每层平台均需从近80-90度斜坡攀援而上,这种斜坡和平台其实也算是一种有利的防御设施了;其中第二层平台右侧还有一个深不见底的竖井,需要特别小心。
第一层平台
第二层平台
竖井
第三层平台
第三层平台的石幔比较漂亮。
石幔
第三层平台的后面,又是一个深邃的洞道,洞道底部离平台数米高,我未找到明显可以落脚下行的崖壁岩石,加上又是一人探险,下去后未必上得来,就放弃继续探索了。
深邃洞道
下山的路径就好走多了,不过到达山脚处,道路已被灌木完全掩盖,这就是我当时没有找到登山路径的原因。
田土的旁边,是灿烂盛开的金银花,我小时候家里穷,曾经摘金银花卖钱,是童年时的记忆,虽然辛苦,却是很美好的回忆!
金银花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马洞碉堡:贵安新区高峰镇老胖村中岩组(左边垭口后洼地处)。
02.大洞躲匪洞:贵安新区高峰镇湾子头村马洞组(导航大洞)。
03.狮子山溶洞: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狮子山组(导航狮子山)。
04.石甲躲匪洞:贵安新区高峰镇石甲村石甲堡(村尽头后方洼地左侧方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