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明一 实习生 玉罕
东昌湖浮动着游船剪影,岸边垂柳将烈日筛成碎金。孩子们踩着凉拖扑向亲水台阶,溅起的水花还未落下,笑声已钻进树荫深处……
这个夏天的高温,山东人是躲不过了。唯独羡慕聊城人,总有一份来自于水的沁凉。
聊城,这座被称作“江北水城”的鲁西古城,骨子里浸着水的灵性。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
水流携着凉意渗入城市脉络,触手可及的亲水空间变成了天然空调。在聊城,高温天里,最热闹的从不是空调房,而是水系环抱的露天排档与亲水公园。即使远离城区的高新区顾官屯镇也因“水”制宜,设置了水上乐园,引来无数网友艳羡:“聊城人,你们把夏天都‘水’过去了!”
水于聊城而言,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它流淌在清晨的桨声里,闪烁在午后的茶盏边,最终沉淀为夜幕下整座城的呼吸节奏。这份深植于城市的“水基因”,不仅滋养了夏日的惬意,更孕育出水上的非凡力量。
水能载舟,世界记住了“江北水城”
蜿蜒曲折的黄河、流淌千年的京杭运河从这里经过,“两河明珠”聊城因水而生、因湖而丽。
聊城,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9条,这里更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烟波浩淼的东昌湖……智者乐水,造就了一方修身养性的福地。
福地?聊城自有魅力。
水利万物而不争,也有磅礴迸发的力量。
犹记得,当第17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在7月20日迎来收官,聊城大学龙舟队以横扫之势,将22人龙舟U24混合组500米冠军收入囊中。至此,这支队伍参与的11个比赛项目全部摘得金牌,成为中国代表团中夺金最多的一支劲旅。
这支仅有30名队员的队伍,是本次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北方面孔。他们一举包揽U24公开组12人龙舟、U24女子组12人龙舟、混合组22人龙舟三个组别全部项目的11枚金牌,不仅创下队伍在世锦赛夺金的历史最佳,更以实力打破了“北方不善水战”的印象。
当龙舟队载誉归来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有网友留言:“原来大运河畔的‘江北水城’,真能划出世界冠军!”
这11金背后是23年的深沉积淀。扎根江北水城至今,聊城大学龙舟队已在世锦赛等权威赛事上累计斩获金牌300余枚,高居全国高校榜首。在不久前的第十五届全运会上,以聊城大学龙舟队为班底的山东龙舟队勇夺1金3银,创造了山东该项目全运会历史最佳战绩。
水上荣光的根基,深植于这片沃土。
东昌湖的柔波映照着桨影,水赋予这座城市的不仅是青春搏击的豪情,还能让一支北方龙舟队在国际顶级赛场乘风破浪。
聊城,“水文章”越写越“活”
聊城的水,“活”在与城市命脉的深度交融里。
水由风景线转变成驱动城市运转与更新的内生“活”力。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曾承载漕运的繁盛,如今,它的“黄金水道”价值正被重新评估并付诸实践。
作为省级重点项目,京杭运河(聊城段)复航工程正全力推进,规划建设104公里三级航道,连接徒骇河、四新河,目标直指“通江达海”。同步优化的港口总体规划布局八大港区、105个泊位,为鲁西地区对接更广阔市场打开了低成本、大运量的通道。
当岸线不再是简单的堤防,在《山东省聊城市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的引领下,精心规划的滨水步道、自行车道,串联起公园、广场与历史街区,将“亲水”从湖边、河畔延伸到市民每日通勤、休闲的毛细血管。聊城人发现,水岸线活起来了,成了家门口的“健身房”和“会客厅”,也让城市空间结构因水而更加舒展、有机。
水的“活”文章,也“活”在经济业态的多元迸发上。东昌湖的柔波与桨声,早已超越了游船观光的单一模式。依托丰沛的水资源和独特的水城风貌,聊城正将“水”字招牌擦得更亮。古城保护与活化中,水是灵魂。临水的老街巷里,茶馆、书吧、特色民宿依水而建,桨声灯影里,是运河文化的当代演绎。
水还是吸引创意与投资的磁石。水城周边,生态农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依托水环境的康养项目次第铺开。
那些曾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如今可能操持着生态观光船,向游客讲述运河故事;岸边的农家乐,也因一湖好水滋养的鲜美鱼虾,引得食客络绎不绝。水的经济价值,正从单一的渔业、旅游向更宽的产业链延伸,“水网+”模式催生着绿色低碳产业、水利装备制造、生态渔业集群,绿色发展示范带沿水崛起,水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但聊城人深知,水的灵性,根植于水的清澈与健康。
曾经,城市扩张、工业发展给水系带来过压力。如今,“治水”成为城市发展的优先项,并写入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方案的核心目标。
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河道清淤、生态补水……一系列硬措施让“水清河畅”渐成常态。目标锁定2025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要达到≥50%,城区景观河道比例达75%,中心城区排涝标准提升至20年一遇。
东昌湖、大运河的水质持续改善,引来更多水鸟栖息,成为市民观鸟、摄影的新去处。这种生态的修复,不是将水“供起来”,而是让它更健康地融入生活。干净的水体,支撑了亲水活动的安全开展,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也反过来促进了文旅产业的繁荣和沿岸土地价值的提升。水活了,城市才更有活力。
水的“活”文章,最终是“活”在与人的情感联结里,活在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龙舟队的拼搏精神,点燃了市民的自豪感,也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亲近水、了解水。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水环境的滋养下得到更好的保护与研究;学校里,与水相关的科普、环保教育、水上运动课程日益普及。水,不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聊城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
在聊城,水驱动着经济的新脉动,塑造着宜居的空间,维系着生态的平衡,更浸润着城市的根脉与市民的精神家园。“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这座城用实际行动证明——“水能载舟,亦能载动一座城的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