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兴安,秋风送爽。8月8日,“跟着电影赶大集”草原行暨内蒙古草原休闲体育大会2025兴安盟那达慕现场热闹非凡。在这片欢乐的海洋中,非遗文创区成为别样的焦点。

游客挑选特色文创
特色展位前,蒙古族刺绣的七彩丝线在阳光下流转,草编艺人指间的玉米叶翻飞成趣,刚出炉的奶制品香气混着文冠果茶的清冽,交织出独特的草原味道,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在非遗文创区一角,一个摆满五彩斑斓发饰和冰箱贴的摊位前人流涌动。“95后”摊主木其尔正忙着给一位游客试戴蒙古族发饰,银质的流苏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发出清脆声响。“太精致了!我一直喜欢民族风的发饰,这个既有民族韵味又很时尚。兴安盟那达慕真令人大开眼界!”来自福建的游客林小姐对着手机自拍,头顶的发饰闪闪发亮。

摊主为游客试戴蒙古族头饰
摊位上,除了各式各样的发饰,还有造型各异的冰箱贴、胸针、羊毛毡、穿着蒙古袍的小熊公仔,无一不吸引着游客驻足。“这是我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文创。”木其尔介绍,“马头琴、蒙古包造型的冰箱贴,特别受外地游客欢迎。”来自辽宁省大连市的游客陈先生拿着一个马头琴造型的冰箱贴爱不释手,“那达慕的赛马和歌舞让我印象深刻,买个小纪念品带回去,每次开冰箱都能让我想起那达慕的记忆。”

特色文创惹人喜爱

特色文创摊位
在札萨克图刺绣展位前,63岁的科右前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怒恩达古拉戴着顶绿头巾,手里正摆弄一块绣着牡丹图案的绣品。“您看这些钱袋子上用的是我们科右前旗特有的札萨克图刺绣,针脚像草原上的河流一样流畅。”她介绍道。

精美的刺绣产品
展台上,绣着兰花的手包、缀着彩线的烟袋子、精致小巧的口红包,件件都透着讲究。一位来自沈阳的游客拿起绣着萨日朗花的口红包,连连赞叹:“这手艺比机器做的有温度多了,带着草原的劲儿呢!我要买几件回去送给亲人朋友,他们一定也喜欢。”


游客挑选特色文创
怒恩达古拉说,刺绣产品也得与时俱进,她平时除了在蒙古袍、靴子、包上进行刺绣,还追赶潮流推出了刺绣的镜子、口红包。“我们制作的口红包特别受消费者喜爱,不仅热销北京、上海、武汉,还卖到了美国、日本。”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札萨克图刺绣不再仅仅是古老的技艺,更成为走向世界的时尚符号,带着草原的深情厚谊,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转到草编展位前,用玉米叶编的蒲团、枕头、拎筐格外惹眼。“这些草编工艺品都是我们合作社农牧民做的,他们不仅用灵巧的双手让玉米叶变废为宝,更实现了就业增收。我们合作社现在有100多个成员,年均增收2000元到1万元。”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传承人刘丽娟说,“这次来那达慕,就是想让更多人看看,老祖宗传下来的草编,也能变出新花样。”

精美的草编织品
药草茶的展位前,工作人员正给客人倒茶。琥珀色的茶汤里,漂浮着几片刺五加叶子,清香沁人。“刺五加被誉为寒地龙药之首,是咱兴安盟的宝贝,特别助眠,可是好东西。”负责人介绍,她特意带来新制的茶叶来那达慕进行推广,让游客“喝出了草原的清新”。

草茶摊位前,工作人员为游客倒茶
午休时间,非遗文创区的人流依旧不减。科右前旗札萨克图民族服饰摊位负责人闫晓杰清点着一上午的收入:蒙古族马甲、金刚结、民族发饰、耳环卖得特别好,一上午卖了六七千元。

游客为孩子挑选蒙古族儿童马甲
“老手艺赶上了好时候!”闫晓杰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在这片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草原上,非遗正借着那达慕的东风,从过去走到当下,从草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非遗文创绽放出别样的光彩,成为兴安盟亮丽的文化名片,吸引着八方来客,续写着草原文化的崭新篇章。

记者:韩雨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