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自由行记游之一——中华麋鹿园
邱继祥
小序:7月11日,驾车从南京出发,先后在盐城、灌云、乳山、大连、丹东、通化、长春、哈尔滨、牙克石、海拉尔、额尔古纳、满洲里、克一河、北极村、加格达奇、白城、阜新、锦州、山海关、天津、临沂等地驻足,30日回到南京,浮光掠影地完成了一次8300余公里的旅行。途中见识了一些风景,经历了一些人事,随手将见闻感受记录于朋友圈,回宁后整理成几篇游记,以《夏日自由行记游》统括之,这是第一篇。
一群麋鹿在晨曦中奔跑,颈部和腿根的肌腱棱角分明,戈矛样的鹿角支棱起漫天的彩霞……背景是齐着地平线的朝阳、一片黑压压的森林和大片稀疏的绿地。
这是一个月前偶在朋友的相册中欣赏到的一幅照片,它立即使我产生了得闲便前往观瞻的念头。朋友说:“我们总是被生活牵扯着……它们的叫声此起彼伏,得得的蹄声应和着它们的呐喊,那一刻,我认定这样的姿态一定会带给我某种启示,却说不出它会是什么。现在想来,那就是舒展张扬的生命该有的样子啊!”
7月11日,机会来了,一大早驱车前往朋友照片的拍摄地——大丰县中华麋鹿园。200余公里后,车进盐城界,突然就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海的气息很浓,大地更显广袤,草木更显茂盛,心情更易放空……似乎找到了麋鹿能够在它的境内繁衍生息的原因。下午2时许,到达目的地。
大老远就看见了它安稳地卧在乌云下的大门,左侧麋鹿博物馆装饰着淡绿色玻璃山墙,上半部分印着或单或双的草绿色麋鹿水印,下半部分装饰着成群的麋鹿彩色画像;右侧的大门主体由一个扇形切面和一支至少20米长的带弧度斜伸出去的横梁组成,切面和横梁仿佛是鹿头的侧面抽象画,切面是鹿脸,横梁是鹿角;鹿脸上的金色logol图案好像是一只鹿眼,旁边的5个“A”字就像是泪槽,鹿眼和泪槽下方是斗大横排草书金字“中华麋鹿园”,像鹿脸上的大花斑纹,笔意都带有粗犷的味道。
参观过麋鹿博物馆,我了解到,麋鹿因其角似鹿角、脸似马脸、蹄似牛蹄、尾似驴尾,俗称“四不像”,起源于长江、黄河中游,距今已有近300万年的历史,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濒危珍稀动物。3000多年前开始,中国已有筑鹿台饲养麋鹿以显示王权、实力和身份之风。19世纪60年代,本土仅存的200-300头麋鹿被豢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繁衍生息,延续着它们的家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途经南海子,将皇家猎苑仅剩的麋鹿洗劫一空,在本土生存了几百万年的麋鹿就此销声匿迹。20世纪60年代,在大丰区新团、大龙、三圩、刘庄等地有麋鹿角和麋鹿骨(亚化石)出土,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充分证明大丰曾是麋鹿的故乡。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林业部和江苏省在此联合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当年8月13日上午,从英国伦敦以8箱分装麋鹿42头(雄性13头,雌性29头)空运广州,换机飞上海,再用汽车转运大丰保护区放养。至此,那群中华麋鹿的子孙,终于回到故乡认祖归宗了,麋鹿的命运和我们的国运真是息息相关啊!
顺着正对大门的水泥主干道往里走,开头两三公里道路两旁杂树灌木丛生,有些地方树林阴翳,颇有远古森林气息。走不多远,道路左侧飘来一股浓浓的气味,过去一看,是两个用铁丝网圈成的一亩大小的养鹿场,各有一只雄壮的公鹿在里面溜达。只见它们一会儿在泥塘里拱来拱去,一会儿站在远处一动不动,一会儿仰头对着天空叫那么一两声……隔着铁丝网的两只鹿相互间并没有交流,仿佛在各玩各的。
园子很大,建筑都是新建的,风格或古典、或现代,都渗透着麋鹿文化元素。
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建筑,里面除了实物标本之外,还有美术、文字和音像制品,为我们了解中华麋鹿的前世今生提供了便利;封神塔、太公亭、观鹿台等则是仿古建筑,前两座是根据神话传说而建,后一座复原了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所建的观鹿台体制;此外,树丛中、池塘边,时不时就会有形态各异的麋鹿和其他动物雕塑与你撞个满怀;三十九头麋鹿安眠地的黑色大理石背墙上,镌着一首现代诗《麋鹿赋》,共六章,情采并茂;四座里程碑有图有文,简要记载了乾隆皇帝、法国生物学家阿芒·大卫、英国贝福特公爵和当代中国对保护麋鹿作出的贡献……这些建筑,使整个中华麋鹿园多了不少文化气息,有历史、有传说、有诗赋,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心理需求。
我想,鹿自古被中国人视为灵兽,古代关于鹿的诗词歌赋多矣,“鹿”“禄”谐音,故其被雕刻于门窗、花墙、屋脊、屋檐、器物之上,寄托人们对升迁、富贵的向往之情。麋鹿,作为鹿的一种,比梅花鹿、驯鹿等等更加古老珍稀,又经历了一场海内海外的迁徙之旅,如今在黄海海滨安家落户,发展壮大,为人类的生物学研究提供持久的鲜活的样本,可算是享了中华的福佑了,而我们这些游客,也正如传统鹿文化宣示的那样,得到福报了。
园子的顶里头是观鹿台,站在观鹿台上,两大片真正的麋鹿园便尽收眼底了:左右各用铁丝网围出了数百亩(或许是上千亩)土地,里面有沟渠、有水塘、有零星的高矮树丛,成群的麋鹿在其中或卧、或站、或行。只见右边园子里老远的光秃秃的泥土地上,一头头顶枝枝杈杈的大公鹿走在头里,后面跟着一大群大大小小的公鹿和母鹿,估计它就是“鹿王”了。也有离群独处的,且看左边的那个园子里,一头雄壮的公鹿就在沟渠边的土岭上徜徉,不时仰天长啸,而远离它的其他麋鹿们似乎对它的叫声无动于衷。据介绍,麋鹿为母系社会,一夫多妻制,5-6月雄鹿格斗选王,只有鹿王才拥有交配权。或许,那头踽踽独行的公鹿因自己不是鹿王,正在发泄心中的不满吧——嗯,你要是不满,就好好锻炼身体,争取在来年的“鹿王争霸赛”中胜出吧。
从观鹿台下来往回走的时候,我在右边的那个园子里看见一只瘦弱的小鹿,很胆怯,我采摘了两把草示意他过来吃,它却不敢过来。我把草扔进围栏里的地上,它犹豫了很久,才蹒跚着走过去吃起来。我很担心它病了,但愿它能健康成长。游览过程中,每当听到公鹿们的嘶吼声,我就会想:它们是在求偶呢,还是在乞食呢?我不知道,只有它的妻妾和孩子们懂吧。不过,看着它们徜徉其上的戈壁滩一样的土地,我着实有点心疼,从心底觉得圈养麋鹿的场地环境堪忧。不知道它们生活的大地是否该百草丰茂——我心目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情境不应该是眼前这样的呀。
归途中看见一条长椅的椅背上,刻着孟郊的诗句“游蜂匿蝶踏花来,抛却黄糜一瓷碗”,我不知道什么意思,问AI,则有“游蜂匿蝶踏花来,抛却黄麇(qún黄色花粉)一瓷碗”之答,诗句与园子的氛围丝毫不搭,可能雕刻者误“麇”为“糜”又误“糜”同“麋”了。现抄录全诗如下:
《济源寒食七首》其二
孟郊
女婢童子黄短短,耳中闲人惜春晚。
游蜂匿蝶踏花来,抛却黄麇(qún黄色花粉)一瓷碗。
蜜蜂为主各磨牙(采花蜜),咬尽村中万木花。
君家瓮瓮今应满,五色团笼(养蜂的竹圆桶)甚可夸。
我没有看到朋友照片中的意境,却也没有太多的遗憾。希望下次再来的时候,能看到观鹿台前的两片养鹿场呈现出更加生机勃勃的景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