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街景(资料图片)
骑楼的廊柱细数着潮声,每一块红砖都洇着海盐。
老字号的招牌摇摇晃晃,抖落了一个世纪的鱼汛。
厦门中山路的骑楼廊柱上,总凝着一层若有若无的海雾。那些南洋风格的雕花铁窗、闽南特色的燕尾脊饰,在咸腥的海风里变成了立体的航海图——每一道纹饰都有浪花的形状,每一块红砖都刻着漂洋过海的故事。这条一公里多的老街,从来不是普通的商道,而是海洋文明在闽南大地上凿刻的年轮,是福建人用舟楫写就的生存史诗。
站在中山路与鹭江道交界的骑楼下向海望去,鼓浪屿的红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海面上货轮的汽笛与百年前的三桅船号子仿佛重叠。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月港海商的商船队曾在这里扬帆,驶向吕宋、暹罗、马六甲。19世纪中叶开埠后,无数闽南人带着“过番”的行囊从这里登船,将闽南话、铁观音、惠安石雕带到异乡,又把南洋的橡胶、胡椒、骑楼建筑带回故土。
中山路的骑楼正是这种文明互鉴的结晶:底层连廊供行人避雨遮阳,是闽南传统“五脚基”的智慧;二层以上的拱券和雕花,带着马尼拉建筑留下的印记;而廊柱顶端的卷草纹,又能窥见伊斯兰文化经海上贸易传来的影响。这种“不中不洋,亦中亦洋”的建筑肌理,恰是海洋文明最生动的注脚——它从不追求纯粹的“本土性”,而是在浪潮的冲刷中不断吸纳、融合,生长出独有的生命力。
中山路的商号里,藏着福建海洋文化的精神密码。百年老店“黄则和”的花生汤甜香里,有闽南人下南洋时随身携带的“路头水”记忆;鼓浪屿土笋冻,是渔民将滩涂物产转化为美味的生存智慧;“阿吉仔”饼铺,是闽南糕点与南洋风味相融合的味觉纽带;而那些悬挂着“侨批局”匾额的老店铺,则曾是维系千万侨胞与故土的生命线。以陈嘉庚先生等为代表的华侨华人将源源不断的钱款汇往厦门,支持家庭、教育与抗战。这些侨批上的字迹,或娟秀或潦草,却都写着“平安”“勿念”“望儿勤学”,字里行间是海洋民族特有的坚韧,是“走得再远也不忘归途”的情怀。
更深层的海洋基因,藏在中山路的街巷肌理里。不同于北方城市横平竖直的棋盘格局,中山路的街巷如渔网般辐射展开,从主干道延伸出的“横竹路”“局口街”,恰如渔船撒向海面的网绳,将商业、居住、信仰巧妙编织。街中段的太平路,曾聚集着数十家船行,老板们凭栏远眺就能判断潮汛;而巷尾的妈祖庙,香火终年不息,渔民出海前必来祈福,归来后必来还愿。
从海洋文明的视角回望,中山路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条商业街的范畴。它是福建“山海相拥”地理特征的缩影:背靠着戴云山脉的苍翠,面向着台湾海峡的蔚蓝,山的沉稳与海的灵动在此交融;它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活化石,在这里,各种宗教共存,闽南语与英语、马来语交融。这种多元共生的景象,与泉州清净寺、漳州石码古街、福州三坊七巷的海洋印记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福建作为“海上文明走廊”的文化图谱。
如今的中山路,入选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成为国家级“城市客厅”,持续向国内外游客展示厦门的历史文化、商业繁荣和城市魅力。
暮色中的中山路,骑楼的灯次第亮起,将廊柱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艘艘停泊在港湾的船。海风吹过骑楼的拱券,发出呜呜的声响,那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序曲。当年轻的脚步踏过青石板路,当手机镜头对准雕花铁窗,那些关于浪潮、船帆、归乡的记忆,便会在新的时代里,重新生长出破浪前行的力量。
潮声依旧,骑楼不语,却早已把海洋的密码,刻进了每一个走过这里的人的心里。
来源:福建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