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 首发|品牌官
- 作者|品牌官
引言:99元游迪拜?你爸妈的旅游“韭菜盘”又上新招!
在热火朝天的银发旅游潮中,一批批满头白发的老人拎着小包,乘坐99元、199元的"超值低价团"踏上旅程。
结果到了目的地,酒店远得像天边,导游一路喊着“买买买”,被忽悠得稀里糊涂,硬是掏了几万块买了一堆保健品和假货。
这不是电影桥段,而是每天都在全国各地上演的真实剧情。
今天,我们就来扒开“低价旅游团”的外皮,里面全是专割爸妈韭菜的“镰刀”。
40块游桂林,99元玩海南
现实比剧本更魔幻
这几年,旅游圈流行一个词:白菜团。
直播间的超低价旅游团层出不穷,99元、199元,甚至几十元的价格让不少老人心动不已。
桂林的40元团,坐车12小时,能在景点待上5分钟算是赚了。
图源:抖音
剩下时间全部花在购物点。那些“纯天然山泉泡脚桶”“乳胶枕”“乳胶垫”,成了挥之不去的噩梦。
图源:抖音
三人拼床的民宿勉强算个“落脚点”,走马观花的景点、零服务的餐食,连休息都难讲究。
图源:抖音
再看云南99元团,看着便宜划算,到景点竟是荒废景区。
图源:小红书
一天三次强制进乳胶厂、翡翠店、野生药材。
图源:小红书
导游一路狂轰滥炸地推销:“这次不买,下次等十年!”搞得人压得透不过气,旅行直接变成了一场“强买强卖”的现场秀。
更有网友爆料,8999元的欧洲游,直播间一抢就没名额。
图源:抖音
真正到欧洲,一落地就被强制收取4000元“境外小费”,然后又逼着参加800欧自费项目,还要随身带1300欧现金。
不想掏钱?导游立刻翻脸,威胁报警、吓唬说要联系大使馆把你遣返!本以为是捡了个便宜团,结果花了2万块,换来的却是被限制人身自由、全程被“套路”收割。
不仅如此,有的导游甚至在车上嚣张喊话:“敢报这个团,说明你们做好了吃苦受累遭罪的准备!”
图源:小红书
她还警告:“每个人至少带一到二个翡翠,消费不满2000元,出去给丢你山沟里!”
图源:小红书
这就是低价团的真实现状,是将成本压缩到极致,靠不断拉购物点回本,还利用心理和威胁手段逼着游客掏钱。
而这场“低价旅游骗局”已经成了圈里成熟的产业链,坑得深、套得牢。
便宜的背后,是无数人血汗钱和假期被无情剥削的故事。
低价团的诞生
一场“零团费”营销的自救实验
说起低价旅游团,很多人明知有风险,还是怀着侥幸心理搏一搏。其实低价团起初并不是诈骗,只是为了获客的手段。
图源:小红书
故事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台湾说起。那个时候,去泰国旅游的市场很冷清,团费便宜到甚至都不能维持正常运营,生意异常艰难。
为了吸引游客,一家泰国旅行社在1993年干脆祭出了一招“零团费”的大杀器:游客只需支付机票钱,就能享受五晚六天的全套泰国游。
图源:小红书
这招看似疯狂,但却有效。旅行社干脆放弃了直接从团费赚钱,转而靠其他方式“赚钱”。毕竟,能把游客吸引进来,后续的盈利机会才有可能。
为了补贴庞大的运营开销,旅行社把目光转向了购物环节。珠宝店、燕窝店、蛇药铺、皮革店成为标配,团员只要去了这几站购物点,旅行社就能拿到赞助,抵消交通和住宿费用。
图源:小红书
不仅如此,各种土特产店、照相馆、私人景点背后都有回扣,这些回扣甚至超过了团费带来的收入。生意一开,连带着台湾市场上的其他旅行社也纷纷效仿,掀起了“零团费”风潮。
这套模式很快就被引入中国大陆,成为低价旅游团的雏形。看似“白菜价”背后的秘密,是旅行社用购物点和回扣填补利润空缺的生存之道。
于是,低价团不仅没有因为低价而亏本,反而形成了一个完整且成熟的商业闭环。
从最初的“自救”手段,到今天的“40元”、“99元”低价团,已经远远偏离了原本的旅游本质。它们不断创新套路,变着法儿把游客的钱掏空。
图源:小红书
这也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到底是什么支撑着这些看似亏本的“白菜团”,让它们敢用极低的价格持续运营,甚至演变成今日层出不穷的诈骗式低价团?
旅游变诈骗
40元低价的底气从何而来?
多年来,低价团在全国各地屡屡重现,明明国家早有明令禁止,为什么它们还能换个马甲卷土重来?答案不复杂,但背后的问题却不轻。
首先,“不合理低价游”并非法律真空。早在2015年,国家旅游局就出台了《关于旅游市场不合理低价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凡是价格远低于运营成本的旅游产品,必须严查。
然而现实中,“40元游”、“99元海南5日游”从未绝迹。
旅行社一边规避“低价”字眼,一边通过购物返佣、强制消费、隐性收费等灰色手段回血。
图源:网络
明面上是“亏本赚吆喝”,实则早就算好了算盘。
监管无法全覆盖,行业又陷在“价格战”泥潭,低价团就成了“只要不出事,稳赚不赔”的生意。
有媒体调查揭露,“零付团费”猫腻惊人,导游拉一车人下车扫货,商家返佣高达30%到50%,一个人就能“贡献”几千块。这些钱,说白了,全是从游客兜里的养老金里榨出来的。
图源:小红书
说到养老钱,就绕不开这场骗局的核心目标——老年人。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而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平均养老金水平长期维持在每月2000-4000元左右,部分地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甚至不到千元。
在生活成本上涨、子女远离、医疗负担加重的当下,旅游成了不少老年人“舍不得吃穿,也要去看一看”的心愿项目。
但愿望和现实之间,差着一整条灰产链。
老年人辨识力不强,对价格敏感,往往对“旅游+赠品+免费体检”这类话术没有抵抗力。类似山屿海、山海集团这种“养生+旅游+理财”的综合套路,屡屡以免费旅游为诱饵,最终收割的,往往是一辈子攒下的积蓄。
图源:网络
连锁骗局之后,换汤不换药的“40元游”、“特价团”又一次精准切中老年人心理:爱热闹、信人情、怕麻烦、不愿落后。
同时,大环境的变化也让低价团有了生存的缝隙。疫情三年重创旅游业,许多中小旅行社为了生存只能靠“薄利多销”甚至“亏本赌返佣”。
图源:网络
即使政策禁止,他们也常常铤而走险。平台端监管又相对滞后,部分本地公众号、微信群、小区广告牌成了这些团的天然推广阵地——一张小纸条,三言两语,轻松打进银发圈。
从表面看,这是一次简单的消费选择。但从根本上说,它揭示的是老年人精神陪伴的缺失、旅游产品供给侧的失衡、以及部分行业在监管边界上“踩红线”的博弈。
而当骗局最终被揭穿,受害者往往只有一句:“我就想出去走走,没想被骗。”
这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别让家人再掉进这场“韭菜收割机”
低价旅游团看似便宜,实则陷阱重重。真正被割的,是我们最亲近的人。防范,不能只靠喊“别去”,更得知道怎么避开这些套路。
第一,最关键的是别轻信天上掉馅饼的价格。99元、40元,听起来天上掉下来的“捡漏”,但这背后隐藏的是满满的“坑”。便宜到不合理的团费,很可能是“拉客诱饵”,真正的消费在路上被不断掏空。
第二,报名旅游团一定要选择有正规资质的旅行社,查询是否持有合法经营许可证,别让“无证”旅行社拿着“白菜价”诱骗老人。
图源:网络
第三,仔细看行程细则。那些看似紧凑的行程安排,往往意味着行程被购物点占满,真正的游玩时间少得可怜。行程中购物点、强制消费的条款一定要警惕。
第四,陪同或提前沟通。家中老人对旅游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家人一定要陪同或事先了解清楚,帮他们辨别真假促销。不要让老人独自报名“直播团”“微信群团”,那里套路太多。
第五,遇到导游或工作人员威胁、恐吓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及时联系旅行社总部或者当地旅游监管部门。不要怕麻烦,敢于维护自己的权益。
图源:中国文旅部官网
最后,监管部门更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的低价旅游团“零容忍”。但这需要时间和资源,我们更要自觉防范,守护好家人钱包和身心安全。
别再让父母的钱包和信任,被低价团一点点掏空。揭开真相,让骗局没有市场!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