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离石区大东沟生态景区一角。 记者 侯利军 摄
□ 本报记者 刘小宇
在吕梁山腹地,一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次生林正悄然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这里,2800-3800个/cm3的负氧离子含量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享受;这里,智能太空舱与森林步道相映成趣,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康养理念完美融合。大东沟,这个距离离石市区仅30公里的生态秘境,正以其独特的“生态+康养+旅游”模式,成为带动信义镇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邂逅26℃的夏天:
大东沟的生态魅力
“爸爸,你看!溪水好凉快!”五号露营区的牧云谷里,8岁的小女孩欢快地踩着清澈的溪水,水花四溅,笑声回荡在山谷间。她的父亲陈先生坐在天幕下,一边翻烤着滋滋作响的羊肉串,一边笑着说:“这儿比城里凉快多了,晚上还能看星星,孩子玩得都不想走。”不远处,几顶橙白相间的帐篷搭在树荫下,露营爱好者周女士正和朋友布置餐桌,铺着格子餐布的折叠桌上,冰镇西瓜冒着丝丝凉气,旁边的卡式炉上煮着咕嘟冒泡的火锅,“在这儿露营就像把家搬进了森林,白天听鸟叫,晚上数星星,连空气都是甜的。”
午后的大东沟,温度仅26℃,微风拂过树梢,带来阵阵清凉。牧云谷的自助餐厅里,游客们正享受着山野美食。这个不久前才投入使用的自助餐厅,如今已成为景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之一。“从五一开业以来,周内每天游客五六十人,周末基本爆满,节假日最高能接待三四百人。”现场负责人李霞一边整理餐具,一边介绍,“很多游客来了就不想走,直接预订了太空舱住宿。”
沿着四号营地到六号营地的木栈道,往里走便是丛林穿越的体验区。十几名游客正穿戴好安全装备,在离地3米的绳网、吊桥、独木桥上挑战关卡。“抓住绳索,脚踩稳!”教练在一旁耐心指导,游客们时而屏息凝神地跨过摇晃的木板,时而笑着喊着穿过悬空的隧道,林间不时传来欢呼与尖叫。刚完成挑战的大学生小郑抹了把汗,兴奋地说:“在森林里玩穿越太刺激了!既锻炼勇气,又能近距离接触树木,比在游乐场有意思多了。”
大东沟的出圈,始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这里地处关帝山森林片区,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800-3800个/cm3,夏季平均体感温度26℃,当城市进入“烧烤模式”,这里的林下清风成了最珍贵的资源。328个露营位沿着溪流分布,有的紧挨着潺潺水声,有的藏在松涛深处,游客可以自带装备扎营,也能租用景区的轻奢帐篷——帐篷内铺着柔软的床垫,挂着复古马灯,连抱枕都是松果图案,傍晚时分点燃营火,还能参加景区组织的星空故事会。
“离你近,石成林,山水有回音”的美誉不胫而走,吸引周边游客自驾而来,在露营区的草坪上放风筝、玩飞盘,在丛林穿越的关卡里释放活力,在溪边的石头上晒着太阳打盹,尽享“天然氧吧”的馈赠。有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写道:“大东沟的夏天,是26℃的风、冰镇汽水的甜、帐篷外的蛙鸣,还有穿越丛林时,树叶落在肩头的轻。”
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太空舱、步道与森林康养
漫步大东沟景区,现代科技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15个智能太空舱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林间,银白色的舱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其中一间,游客王女士正对着AI语音助手说:“小度,打开星空投影。”瞬间,舱顶化作璀璨银河,她惊叹道:“没想到在深山里还能有这么高科技的体验!”
6000余米的观光步道蜿蜒通幽,脚下的木板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偶尔能听见松鼠在枝头跳跃的窸窣声。步道旁,328个设施完备的露营位散布其间,有的游客搭起帐篷,有的则选择假日帐篷酒店,享受更舒适的住宿体验。森林康养音乐台上,几位游客正闭目聆听古琴演奏,琴音与鸟鸣交织,仿佛能洗净都市的疲惫。
“以前这儿就是个荒山沟,除了放羊的,没人来。”信义镇阳坡村的梁巧玲一边整理露营区的床品,一边回忆,“现在可不一样了,我在这儿打工,一个月能挣2000多,还能捎带照应孩子,这个工作挺好的。”
大东沟的蜕变始于2022年。离石区委、区政府联合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按照“党建引领、文旅搭台、产业配套、群众增收”的思路,统筹全区76个村的资金入股文旅集团,发展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坚持“做减法”,步道绕开古树,设施采用架空设计,最大程度保护原生态。“我们不过多造作,让自然说话。”景区建设负责人穆生秀说。
这种创新运营模式带来了显著效益。据统计,2024年大东沟景区累计接待游客65万人次,2025年“五一”期间单日游客量突破9.6万,旅游综合收入节节攀升。更可喜的是,景区直接带动就业150余人,周边76个村通过资金入股共享发展成果。这个曾经“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创造了乡村振兴的“离石奇迹”。
“景区带村”模式:
辐射周边的共富效应
大东沟,有26℃的清凉,更有滚烫的希望。近年来,大东沟发展“避暑经济”, 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不断释放。
“大东沟火了,我们村也跟着沾光!”严村党支部书记王海荣站在爱马仕赛马场旁,指着正在体验骑马的游客说,“以前村里年轻人全往外跑,现在都回来搞旅游了。”
在严村神沟民俗文化节现场,不断有周边游客闻讯赶来。文化节期间,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文艺节目汇演,还可以体验非遗葫芦文化研学。严村依托大东沟的客流,发展非遗葫芦研学、树屋民宿、马术表演等特色项目,形成“严村一日游”线路。村里的果蔬大棚也迎来采摘热,“光卖甜瓜,一年就能挣12万。”王海荣笑得合不拢嘴,“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文旅产业的发展,通过葫芦文化非遗研学、文创产品的研发、农产品的销售,真正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
信义镇宣传委员张婧介绍:“信义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以‘全域旅游+特色产业’为抓手,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大东沟景区是我们重点培育的康养旅游示范点,通过‘景区带村’模式,辐射带动全镇20个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随着大东沟景区的蓬勃发展,周边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小神头村的南瓜种植基地和糕点厂、归化村的农家乐、王村的特色民宿……一条以康养旅游为纽带、特色产业为支撑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信义镇越走越宽。
“我们的目标是把大东沟打造成山西乃至全国的知名景区。”离石区文旅集团负责人张宁信心满满,“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一步,信义镇将进一步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推进农文旅康深度融合,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夕阳西下,最后一缕金光洒在骨脊山巅。露营区的篝火渐次点燃,游客们的笑声与吉他声在山谷回荡。大东沟,这个曾经的“遗忘角落”,如今正以勃勃生机,书写着生态文旅的崭新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