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湘都市报报道,8月7日中午,河南省郑州市遭遇强降雨,少林寺景区瞬间被暴雨覆盖。有游客反映,因暴雨来得突然,想就近进入立雪亭殿内避雨,却遭到拒绝,即便身边有上了岁数的老人也不被允许,而僧人却可以自由进出。
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先生愤怒地表示,花了几百元门票进来,连一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另据视频显示,近50人挤在一个进深不足1米的屋檐下避雨。少林寺工作人员回应称,游客想要进入避雨的是室内文物场所,所以不让进入。
这一事件看似只是一场因避雨引发的小冲突,实则反映出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少林寺作为闻名遐迩的宗教圣地和旅游景区,竟在暴雨中容不下避雨的游客,着实令人心寒。
从景区管理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失败的应急处置。游客购买门票进入少林寺景区,景区有责任保障游客的基本权益,在极端天气下为游客提供必要的庇护。文物保护固然重要,但在暴雨倾盆、游客急需避雨的紧急时刻,完全可以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放部分空间。比如拉设警戒线,划分出游客可躲避的安全区域,这样既能满足游客的避雨需求,也不会对文物造成实质性损害。然而,景区却选择了机械地执行规定,无视游客所面临的困境,这体现出其管理缺乏灵活性与人性化考量。
从少林寺一直宣扬标榜的“慈悲为怀”理念出发,此次事件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佛门本应以慈悲为宗旨,普度众生、关爱世人。但在这场暴雨中,游客看到的是僧人们在殿内安然自若,自己却被拒之门外,在风雨中挤作一团。这种区别对待,让游客难以感受到少林寺所标榜的慈悲精神,也让少林寺多年来树立的正面形象大打折扣。这是不是与释永信过度讲究少林寺利益而忽视众人诉求有关?这显然值得探讨。释永信被抓,他所推崇的利益至上的流毒思想也应该肃清。
少林寺不仅是一个讲究武德、武功的地方,更应该成为一个讲究人文情怀的地方。这起事件也为其他景区敲响了警钟。在旅游日益火爆的当下,景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应当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尤其是针对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提前规划好避雨、避险场所,加强工作人员的应急培训,提高他们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到在保障景区资源安全的同时,给予游客足够的关怀和帮助。
事实上,游客购买门票游览少林寺,已经形成了一种合同契约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行为,完全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少林寺不让游客避雨,本身就违背了契约精神,是对游客权益的侵害,游客完全可以依法为自己讨公道、要说法。
少林寺之大,连个避雨客人都容不下?人是社会资源中最宝贵的一种资源,敬畏生命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获得感和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于诸如能够紧急避险这样的细节中。希望少林寺能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反思自身的管理和服务。也期待其他景区和相关机构能够引以为戒,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刻板教条,让规则充满温度,让服务更加贴心,真正做到以游客为本,以人文关怀为重。唯有如此,才能在发展中赢得游客的尊重与信任,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李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