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倪圆菱」
首图 |「人间天堂世界」
封图 |「橘涂初四」
渔洋山人王士禛是清初诗坛宗主。顺治十八年(1661)春,他借着前往松江公干的机会,在苏州展开了为期五天的旅行,先后参观了虎丘山、浒墅关、圣恩寺等知名景点,欣赏风景的同时,也作诗留念,编为《入吴集》。其中有四首诗与虎丘有关,一首总体概述,三首具体描绘单个景点,怀古写今,春池溪山,所经入句,成为北宋东坡之后以组诗写虎丘的佼佼者之一。
@莫修-文
清远道士养鹤处
人去亭空鹤不飞
忆虎丘鹤涧
清远道士养鹤处,人去亭空鹤不飞。
千古清泠一勺水,至今犹浸白莲矶。
昔游曾记仙灵语,奇绝白云蓊欲归。
虎丘山东麓有一处“养鹤涧”,山上泉水先汇入“点头石”所在的白莲池,再经此涧下泄。故老相传唐代清远道人在此养鹤,为呼应这一传说,明代僧人印南在养鹤涧旁边修筑了一座“放鹤亭”。王渔洋在诗中特意用“人去亭空鹤不飞”,勾勒这段典故。
在中国神话体系中,鹤是长寿的象征,更是仙人往返于人间与天界的桥梁,也能承载逝者灵魂前往极乐世界,成为亡灵转世的媒介。清远道人作为道家信徒,其养鹤的举动,想必是希望能培育出仙鹤,让自己能像王子乔一样骑白鹤升仙。这种道家的理念,后来被佛家信徒印南以放鹤来应对,颇有一点佛道相争的意味。
@一直有好好吃饭
追述完道人养鹤、僧人放鹤的典故后,王渔洋由虚转实,用“千古清泠一勺水,至今犹浸白莲矶”,陈述养鹤涧周围的景色。养鹤涧是一条狭窄的小溪流,在虎丘众多自然人文景点里面,显得很不起眼,可它在生态系统中,却起到很重要的平衡作用。经科学家测定,铁华岩与剑池、白莲池之间的地下是根脉相连的整块岩石,在发生暴雨的情况下,作为天然通道的养鹤涧可以将雨水外溢下山,防止积水堵塞对这些景点造成破坏。“矶”是指水边突出的岩石,山上的泉水先流入白莲池,再经过养鹤涧,二者共用“一勺水”。
据传,清远道人在《同沈恭子游虎丘有作》一诗中提到“我本长殷周,遭罹历秦汉”,以夸张的文字讲述生平,引发了皮日休“清远道士果鬼神乎”的质疑。然而王渔洋在《忆虎丘鹤涧》中以“昔游曾记仙灵语,奇绝白云蓊欲归”做结尾,委婉认可了清远道人的自述,一如其“温柔敦厚,怨而不乱”的诗作风格。
@秦淮桑
剑池春日水清虚
石壁临风吊庐
阖闾墓
剑池春日水清虚,石壁临风吊庐。
于越行成谁狡狯,夫椒往事重欷歔。
飘零王气传金虎,寂寞空山葬玉鱼。
太息恩雠竟何在,荒台青草认姑胥。
汉代学者赵晔在《吴越春秋》载“阖闾葬于国西北虎丘”,清代长洲人陆肇域编纂的《虎阜志》中更是提到:
阖闾葬此,以扁诸、鱼肠剑各三千以殉,越三日,金精结为白虎踞其上,因名虎丘。
阖闾下葬后,用六千把宝剑作为殉葬品。按照春秋时吴国的军事力量,与其周边紧张的氛围,以数十乃至上百把利剑,彰显王者气象,尚属合理,数千利剑则过于浪费,此说法可能是在历代文献层累之后造成的讹误。不过虎丘的得名应该的确来自吴王阖闾,来自其死后的灵异传说。
@橘涂初四
1955年,相关工程部门抽干剑池池水后,在北侧岩壁发现两方石刻记事,落款包括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及王鏊、唐寅等人。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找到了一座洞室墓的石门,其形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完全吻合。但为保护剑池旁的虎丘宝塔,探索工作被迫中止。时至今日,苏州虎丘剑池之下是否真的安葬着吴王阖闾,又是否藏有珍宝,依旧是个未解之谜。
王渔洋在创作《阖闾墓》一诗时,其主体是墓主人阖闾,全诗表面在描绘剑池周边景色,实际上是感叹吴越争霸,用“于越行成谁狡狯,夫椒往事重欷歔”,惋惜阖闾作为一代灭楚的霸主,却在槜李之战中被勾践用诡谋打败,更因伤口感染而死,令人不胜唏嘘。小说需要严谨逻辑,而历史有时却充满偶然,一代霸主死得过于潦草。
感慨完阖闾的往事后,渔洋山人在诗的下半部分展现越兴吴亡的终局,以“太息恩雠竟何在,荒台青草认姑胥”,叹息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蒙蔽,忘记父亲之仇,不听忠臣之言,最终身死国灭,以至于姑苏台颓败荒废,长满了青草。
参观因阖闾而闻名的剑池时,游客不应当仅仅关注眼前的景色,要学习渔洋山人,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人物,愈是深入了解,便愈是能体会到历史的沧桑,洞悉朝代更替,家国兴亡,感叹世界的无垠,宇宙的浩瀚。
@橘涂初四
高阁滴春雪
溪山如画图
虎丘雪浪轩眺望
高阁滴春雪,溪山如画图。
辉辉浮震泽,霭霭眺吴都。
远近清晖合,珑璁碧树扶。
诸天坐来瞑,香积下饥乌。
雪浪轩位于虎丘山西部致爽阁下,地势较高。远古时代,苏州周边一片汪洋,随着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此堆积,令人依稀在海浪中看到一座山——海涌山,亦即虎丘的前身。雪浪轩所处的位置就是昔日海涌山的较高处,在此登高远眺,景色自是宜人,也难怪渔洋山人在《虎丘雪浪轩眺望》中以“高阁滴春雪,溪山如画图”开篇。
如今轩已不在,此地景点有为纪念十九路军爱国将士抗日功勋所建的雪浪亭。亭有四角,顶为砖木结构,歇山式设计,方体花岗岩石柱石栏,整体风格庄重典雅。亭柱上有一副对联:登高丘而望远海,倚长剑以临八荒。
“登高丘而望远海”出自李白的《相和歌辞·登高丘望远》,后面接“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李白登高看到大海后,就联想到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和背驮仙山的大鳌。既然大鳌自己也“骨已霜”,神山又漂流到了何处?立意高远,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襟怀。
对联的书写者是民国大书法家于右任。他初习赵孟頫的行书,后转向北碑书法,尤其精研《石门铭》《龙门二十品》等六朝碑版,奠定其碑体书风的基础,又通过临摹北魏碑刻和墓志,将篆、隶、草法融入行楷,形成布局清朗、结构奇正相生的楷体风貌。
@姑苏恋旅人
渔洋山人徐步至此,已经临近黄昏,“辉辉浮震泽,霭霭眺吴都”,极目远眺,在晚霞的照耀下,整座苏州城仿佛穿上一件金色的纱衣,太湖的湖水泛起阵阵金色的波浪。此种氛围下,山人却生出一份忧愁,以“诸天坐来暝,香积下饥乌”做结尾,将个人情感悄然投射到天地中,字里行间藏着世事沧桑的伤感,却无半分怨怼,显得“怨而不乱”,深得儒家诗教精髓。
渔洋山人在雪浪轩的黄昏里,把愁绪藏进晚霞与湖光里。如今再站这儿,风里好像还飘着他那几句诗的影子。目之所及的雪浪亭,更是饱含着一股爱国情怀,令人壮怀激烈。
@火之星2100
结 语
苏州之行是王渔洋毕生珍视的一段经历。他本非苏州人,也未曾在此久居,却一生以苏州渔洋山为号——这使得“渔洋山人”的名号,远比“王士禛”更广为人知。因为自28岁起,他便坚持以“渔洋”自号,为那次姑苏之行留下最动人的印记。
参考文献:
1.张国擎:《影响中国的虎丘》,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
2.曹林娣:《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华夏出版社,2018年版。
3.【清】王士禛:《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清惠氏红豆斋刻本。
4.【清】王士禛:《带经堂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胡怀琛:《中国八大诗人》,文化发展出版社,2022年版。
6.刘敏:《王士禛诗学思想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7.宋莉媛:《个人对区域文化的认同——以王士祯在江南交游为中心》,苏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说明:本文配图已获摄影师授权,图片版权归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严禁商用。摄影作者前带有@符号的,均为微博账号名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