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民国十三年)《民国昭通志稿·卷一 方舆志·山川》
恩波楼。旧志在城南八里。乾隆二十四年,知县沈生遴建于闸岸,植柳映日,疏风遊赏,甚众。其楼原名“望海”,总督爱星阿巡边登览,额曰恩波楼。其下水光歛灩,叠浪摇天,凤山楼阁,参差倒影,有蜃楼海市之风。
咸丰中,楼毁于火,闸亦旋废。光绪末年,郡人杨履恒募貲重建,工费甚钜。恩波蜃影为昭阳八景之一。
谢文翘诗云:
空濛涵蜃气,煙雨此登临。
倒影飞甍漾,微波落涨深。
梅黄宜倚笛,稻绿喜穿针。
嗣葺欣同志,清樽我尚任。
恩波楼今为望海楼,位于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望海公园。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由当时的昭通府附郭恩安县知县沈生遴建,时任云贵总督的爱必达巡边至此,改名恩波楼。咸丰年间,杜文秀回民反清运动席卷云南,望海楼被毁。光绪年间,邑绅杨履恒等捐资重建。“恩波蜃影”位列昭阳八景之一。
据1894年(光绪二十年)《光绪云南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秩官志二之十·官制题名十·总督》载,乾隆二十五年任总督者,当为满洲镶黄旗人“爱必达”。
1924年(民国十三年)《民国昭通志稿》、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民国昭通县志稿》皆记为“爱星阿”。查满清初年,有定西将军爱星阿正黄旗人,与吴三桂等攻云南,威逼缅甸,擒获永历帝。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市吴兴区、南浔区一带)人沈生遴,任昭通府附郭恩安县知县。自乾隆十九年起,昭通连续大旱,沈生遴走访勘察,兴修闸坝水利,颇有政声。
1924年(民国十三年)《民国昭通志稿·卷四 官师志·文职·知县》:
沈生遴浙江归安人,监生。乾隆二十一年,知恩安县事,兴修闸壩,讲求水利,又亲定蓄放条规,俾民遵行。昭通田亩之获水利,公之力为最多也,四乡均有碑纪其政声。
要抗旱,就不得不提到昭通的“母亲河”利济河,其发源于今昭通市昭阳区大龙洞,全长23.5公里,流经昭通市区,自古便发挥着利民济世,润泽万家的作用,“利济浮光”为昭阳古八景之一。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沈生遴在利济河上修建闸坝十余座,由专人管理维护,并根据古代堪舆风水之说,为屏蔽南方星火,在闸岸上修建“望海楼”。植柳映日,波光粼粼,游人甚众。时任云贵总督爱必达巡边登览,改名“恩波楼”,但民间依然以望海楼相称。
望海楼建成后,“恩波蜃影”成为了昭阳一大胜景,文人墨客题咏不断。
嘉庆时期,享誉云南诗坛的魏定一,作诗以赞。
柳闸含烟
凤凰山下沛恩波,春煦秋阴变态多。
翠水盈盈摇吉柳,香风习习长嘉禾。
楼如海市烟千缕,渚傍渔舟雨一蓑。
有客乐山兼乐水,时来树底听讴歌。
咸丰年间,杜文秀回民反清运动席卷云南,战火波及昭通,恩波楼被毁。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邑绅杨履恒等捐资重建,当地文人墨客纷纷吟诗作对以为纪念。光绪丙戍(1886年,光绪十二年)进士谢崇基作《重修恩波楼记》;光绪庚辰(1880年,光绪六年)进士谢文翘写五言诗《恩波蜃影》;云南巡抚林绍年作对联一副。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民国昭通县志稿·卷二 舆地志·名胜》:
恩波楼,在城南八里。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县沈生遴建,有碑记,惜仅存半碣于闸岸。植柳映日,摇风遊赏,甚衆。
楼原名“望海”,总督爱星阿更额曰“恩波”。其下水光歛灩,叠浪摇天,凤山楼阁,参差倒影,有蜃楼海市之风。
咸丰中毁于火,闸亦旋废无复旧观。光绪末,邑绅杨履恒募资重建,工费甚巨。
恩波蜃影为昭阳八景之一。
魏定一题七律(《柳闸含烟》)云:
凤凰山下沛恩波,春煦秋阴变态多。
翠水盈盈摇吉柳,香风习习长嘉禾。
楼如海市烟千缕,渚傍渔舟雨一蓑。
有客乐山兼乐水,时来树底听讴歌。
谢文翘诗(《恩波蜃影》)云:
空濛涵蜃气,烟雨喜登临。
倒影飞甍漾,微波落涨深。
梅黄宜倚笛,稻绿喜穿针。
嗣葺欣同志,清樽我尚任。
诗文大意:
天空迷蒙弥漫着海市蜃楼般的雾气,在这烟雨朦胧中我欣然登楼远眺。
高耸楼阁的倒影在微波中荡漾,细雨落入水中更显得水位深广。
黄梅时节适宜倚楼吹笛,稻苗碧绿如针般喜人地生长(或:稻苗青翠,农妇们正喜悦地穿针引线忙于农事)。
很高兴有志同道合者共同参与后续修葺,我(谢文翘)尚能担当起置办清酒(欢庆)的责任。
谢又有一联云:
蜃影漾清波,暇日选胜登临,右看凤翥,左抚稻香,风景足留连,万户黎元欣乐岁。
乌蒙征轶事,斯楼沿时隆替,载咏翚(huī)飞,重赓矢棘,规模艱缔造,一家甥舅溯良缘。
古文大意:
海市蜃楼般的幻影在清澈的波光中荡漾,闲暇之日我选此胜地登楼。向右可观赏凤凰飞翔(指水面百鸟齐飞的美景),向左可亲近稻谷飘香(的田野),这般风景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千家万户的百姓欢庆丰年。
在乌蒙(昭通古称)之地考证搜集轶闻旧事。此楼历经时代兴衰变迁,人们(或我们)吟咏着它如彩雉展翅般壮美的姿态(翚飞),再次延续它如箭矢棱角般宏伟的规制(矢棘)。当初的规模格局缔造得何等艰难,我们舅甥一家(共同修葺)可追溯这美好的因缘。
云南巡抚林绍年联云:
此地我曾来,想当年缔造艰难,差幸有基堪继作;
斯楼名不朽,望他日人文蔚起,更看盛事共长留。
古文大意:
这个地方我曾经来过,遥想当年(望海楼)初建时何等艰难,所幸尚有(前人留下的)基础可供我们继承修缮。
这座楼阁的美名必将不朽,期望未来此地人才辈出、文风昌盛,更能看到(与此楼相关的)美好盛事长久流传。
注释:
翚 (huī) 飞:出自《诗经·小雅·斯干》:“如翚斯飞”。翚,五彩山雉。形容宫室屋檐华丽高耸,如雉鸟展翅飞翔。这里形容望海楼的壮丽。
矢棘:出自《诗经·小雅·斯干》:“如矢斯棘”。棘,棱角。形容宫室檐角排列整齐如箭矢,棱角分明。也形容建筑宏伟壮丽。
1924年(民国十三年)《民国昭通志稿·卷六 人物志·卓行》:
魏定一,字不坡,号也埜(野),乾隆壬子(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经魁。品行卓绝,淡于荣利,僅公车一次,推县令,固辞。专意养亲授徒,历主昭通、威宁(今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书院讲席,岁入束脩(教师薪酬)分给族人,以诗古文辞书画自娱。所居松竹园甚幽雅,沐鹤汀(人名)造其盧,题额曰“五柳遗风”。
钱南园(乾隆朝监察御史钱沣号“南园”)赠联云:“護(护)门草亦芝兰味,掷地辞成金石声。”
著书十余种,毁于兵燹,今所存惟《也埜语录》《中庸衍义》《百花词》行世,卒年九十三,门人诔曰“文贞”。
注释:
公车:原指官府的马车(汉代用公车接送被征召的贤士)。明清时期引申为举人进京赶考(会试)的资格和待遇。
清代举人考中后,可由官府提供车马费或驿传便利,进京参加会试(考进士)。因此“公车”成为“进京赶考”的代称,如:“公车上书”(1895年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史称“公车上书”)。“公车赴试”(指举人进京考试)。
诔(lěi):哀悼文体,主要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德行并表达哀思。
经魁:指乡试(省级科举考试)中某一经的榜首,即 前五名举人之一。明清科举考试要求考生专攻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每经取一名成绩最优者为 “经魁”,故乡试前五名统称“五经魁”或“经魁”。
1924年(民国十三年)《民国昭通志稿·卷六 人物志·宦蹟》:
谢文翘,字秀山,光绪庚辰(1880年,光绪六年)进士。任刑部郎中,性严毅。派审问阉犯,判决七人;有旨轻减,仍执奏不阿,正法数名。
出守镇远,判断楚、黔多年争厂案。英兵轮船驶入仁怀,文翘据约勒令出境。且知兵事,治盗平寇,屡著劳勣。保二品衔候补道调贵阳府。
国变后,居常抑鬱(郁),屡聘不出。敏而好学,所著诗文宏富,其公牍笔记,有裨治术。尤留心桑梓事,大者如搬考棚,免夫马,咸得其力。年七十四卒,归葬昭之闸心场。
1928年,昭通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此成立。
1929年,省工委委员蒲光宗在此传达《加强农村工作的决议》。
2010年,建望海楼公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