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静映云天,轻风拂竹林。8月3日清晨,来自北京的游客张文馨穿戴好装备,在凌云县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骑行。“这里真是太美了,这几天和朋友一起看日出、环湖骑行,享受‘诗与远方’。”她兴奋地告诉记者。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312公顷,以喀斯特湖泊湿地为核心,涵盖溶洞、地下河、峰丛等景观,湿地面积占比35%,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独特的湖光山色让游客流连忘返,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以前,因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大家日子很清苦。很多人外出打工去了,留下来的人在网箱里养鱼,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党支部书记罗宗群坦言。
不能让老百姓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但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发展方式走不远。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19年,凌云县印发“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为公园的科学管理、生态平衡维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他们将湿地公园科学划分为保育区、合理利用区、恢复区、宣教区、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并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公园生态环境维护和违法违规行为监督。
乘船驶入浩坤湖心,蓝天白云倒映在平静的湖面,宛如细腻的水彩画卷,昔日的违章构筑物、杂物垃圾和网箱已不见踪影。凌云生态环境局局长姚宗林介绍,当地成立工作组,对乱砍滥伐、乱搭乱建和网箱养鱼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打击各类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一开始,面对部分村民的不理解,执法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并耐心劝导。其实,群众心里也有杆秤,算得清经济、生态“两笔账”。达成共识之后,大家积极配合整治行动,让湿地重现美景,成为游客心仪的旅游目的地。
凌云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筹集资金修建了沿湖栈道、骑行绿道、风雨廊桥等设施,推出露营、休闲农场、休闲烧烤等特色项目,为游客提供“生态+文化”沉浸式体验。长期在外务工的浩坤村村民韦德高返乡开办民宿,在每年的旅游旺季,月收入近5万元。如今,越来越多像韦德高这样的创业者返乡,带动村民发展生态旅游业。
“我们通过科学规划与分区管理,使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姚宗林介绍,今年5月,凌云县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入选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发布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优秀案例。近5年来,湿地公园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10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