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上县北部的苍茫水岸,琵琶山溢流坝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已在济宁与泰安交界的大汶河上屹立了半个多世纪。这座始建于1966年的水利枢纽,用质朴的砌石身躯托起了三十万亩良田的希望,更将汩汩清流化作工业血脉,成为镶嵌在鲁中大地上的民生丰碑。
坝体宛如巨臂横揽江流,闸门似琴键般调节着自然的韵律。当闸门抬起,汶河水便沿着蛛网般的渠道奔腾而去——干支渠系如同银色血脉,纵贯汶上沃野,年引水量可填满十五个西湖。麦熟时节,汩汩流水浸润着龟裂的田垄;霜降前后,返青的冬小麦在渠水滋养下悄然吐绿。这片曾被旱魃肆虐的土地,因大坝的守护焕发新生。
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在此达成奇妙和解。库区湿地里,白鹭在芦苇丛中掠过水面,翠鸟如蓝宝石般栖于柳枝,三十余种禽鸟在此繁衍生息。
监测数据显示,经过坝体自然沉淀的河水,浊流蜕变为可作水源地的Ⅲ类清水,绝迹多年的汶河鲫鱼重新游回故乡。当洪峰过境时,这座阅尽沧桑的石坝又化身守护神,以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将狂涛驯服成溪流。
五十六载风霜在青石上刻下斑驳,渠道提醒着岁月的剥蚀。泰安与汶上两地执起联合调度令箭,共护一河碧水东流。坝顶那座1966年的奠基碑文,在智能化控制柜的微光映照下,正无声诉说着"利在千秋"的永恒誓言。
暮色中的溢流坝鎏金焕彩,闸门起落间水声依旧。清流奔涌向东,浸润着阡陌厂房;湿地的鹭影掠过水面,在新时代的碧波上写下永恒诗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