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夜游位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上海温室花园(测试场)。
新华社记者 刘 颖摄
在24小时图书馆挑灯夜读、去博物馆开启奇妙夜游、下班后直奔青年夜校学习咖啡拉花……这些充满文化味的新“夜”态,正重塑着夜间生活图景。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培育消费场景,发展夜间文旅经济。
如今,城市夜生活正从传统餐饮、购物消费的单一维度,迈向融合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多业态协同发展的阶段,不仅丰富了市民的夜间选择,还有效拓展了文化消费场景,点亮城市文化之夜。
夜读不打烊
暮色四合,当城市亮起万家灯火,24小时图书馆仍在“上岗”,满足市民夜间阅读需求,打造舒适便利的“第三空间”。
晚上9点,走进大运河畔的北京城市图书馆,阅读已经悄然融入夜色。图书馆一层的“潞云筑”24小时阅读空间灯火通明,阅读氛围浓厚。上班族伏案办公,青少年学生或写作业或看书,还有不少周边居民在此纳凉休闲、专注阅读。
潞云筑是北京城市图书馆中24小时开放的空间,设立初衷是希望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读者差异化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节奏。每晚,在图书馆其他区域闭馆后,潞云筑仍独立运营,还为读者提供热水、WiFi、免费的座位和安静的环境。
29岁的小刘是这里的常客。几乎每晚7点,他都会拎着公文包从单位来到图书馆,有时在此加班处理工作,有时翻开一本新书阅读,常常到凌晨才离开。于他而言,这里已成为自己的“晚间精神驿站”。他观察发现,除了像他一样想要找个地方静心阅读的上班族,馆内大多是准备考研、考公的学生。“每个人都在埋头努力的画面经常会感染到我,就像回到了大学校园。”他说。
如今,夜读还从图书馆延伸到了城市公园。在上海,24小时开放的公园里有一个“不眠”图书馆。位于和平公园里的和平书院是上海首个24小时城市公园图书馆,每天0—8点,能够吸引超过100人次入馆。作为公园图书馆,和平书院按照“文化+生态”的思路,打造文化和绿化相融合、阅读和行走皆相宜、生态和生活均可享的公共文化空间项目。学习间隙,读者还能透过落地窗眺望风景,享受公园的舒适与静谧。
作为城市文化新地标,24小时图书馆在国内许多城市落地生根:深圳全市24小时开放的公共阅读空间增加至近40家,其中福田区实现了所有街道全覆盖;江苏南通市大生书苑开办青年夜校,开展文化艺术美育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市场分析、法律知识培训、职场社交等培训服务,拓宽图书馆的服务内涵。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不打烊”图书馆下沉到街道、社区,打造家门口的阅读空间,为城市的各个角落点亮阅读的明灯。浙江杭州葛巷未来社区立足科技服务,大力推广24小时智能图书馆、24小时药房等“无人服务”模式,积极营造24小时城市服务空间。
夜娱花样多
近日,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浙BA”)正在火热进行。球场内,精彩赛事点燃观众激情;球场外,“体育赛事+文旅消费”热潮助力城市夜间经济活力。
赛事“火”带动消费“旺”,一张张“浙BA”球赛票根联动了体育赛事和城市消费场景。杭州开启“浙BA”杭州欢购季系列活动,市民游客只需持“浙BA”杭州区域赛观赛门票,即可在全城范围内享受餐饮、商圈、酒店、景区等送出的多重福利。多家大型商圈还推出“观球+夜宵”“看球+住宿”等套餐式优惠,把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从文体赛事到文艺演出,从夜市寻味到景区夜游,“夜经济”亮点频出。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如今也成为夜间消费新场景,在激活“夜经济”的同时也点亮“夜文化”。
当霓虹点亮古城,笙歌融入夜色,夜幕下的河南开封,正重现汴梁不夜天的盛景。站在龙亭湖畔感受北宋东京城的历史风韵,在清明上河图景区看一场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再去鼓楼夜市尝尝杏仁茶和桶子鸡……开封通过深入挖掘在地历史文化元素,打造“夜开封·欢乐宋”夜游品牌,通过一系列夜间业态,丰富“大宋不夜城”的产品谱系。
“夜经济推动城市空间更新,把城市的附属空间变成蕴含生活美学和历史审美的文化空间。”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杨剑飞认为,夜经济在供应端层面创造了新的文化消费业态,在需求端层面引导了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这种供需平衡将合力推动夜间文化消费浪潮。
夜校活力足
低头凝视指板,手指按压琴弦,清脆乐声响起……这段时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尤克里里教室,成了90后小张下班后的目的地,在乐声中开启自己的“夜生活”。
“每周一次的课程是我按部就班生活中的一个闪光点,上班容易疲劳,下班后学习乐器,既可以缓解我的工作生活压力,还学到了新技能。”小张是一名国企职员,自去年开始,先后报名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尤克里里两门夜校课程。她将夜校视为工作生活的“调味剂”,“同班同学都是像我一样的上班族,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类似的课程,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还有1500多门。生活美学、艺术入门、非遗传承、健康养生……多元课程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热门课程3秒内便被一抢而空。据了解,从2016年夜校开办至今,共推出2958期课程,线上线下受众约80万人次,目前已在全市开设483个市民艺术夜校服务点,被纳入上海市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如今,年轻人正把夜校作为“去班味”的新选项。“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年轻人的常态,“开课即满”“一座难求”折射出夜校的火爆。
在山东济南,济南市图书馆开办的“‘YEAH归人’泉民夜校”,在本次夏季班共推出AI办公、短视频剪辑、人工智能应用等180余门精品课程,覆盖全市38个教学点,约4600个学位为年轻人提供丰富的学习选择。
在四川成都,30余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变身夜校课堂,推出棋类、运动、手工、亲子、美术等多元课程,单次费用仅40至60元,吸引上万人次报名学习。青年不仅让社区热闹起来,还带动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社区、了解社区。
杨剑飞认为,社会消费需求正在从传统的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型,凸显了新一代消费群体的审美变迁和文化认同变化,夜校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填补工作之余的时间,体现了年轻人对于知识技能、精神文化和社会交往的需求。
牟书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