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8月5日报道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8月3日发表题为《从格子间到青山下 中国年轻人下乡找另一种可能》的报道,摘译如下:
在浙江安吉余村的青山绿水之间,一对“85后”情侣经营着一家骑行主题的咖啡馆兼民宿——蓝房子。3年前,他们因热爱骑行从上海搬到这里。
主理人卓莉表示,吸引他们留下的不只是理想的骑行环境,更是生态宜人、节奏悠闲的农村生活。
类似的下乡故事,也发生在“90后”的鲍靖文和张航身上。3年前,这对好友从杭州搬至余村,租下一栋带院的3层房屋,年租金仅约1万元人民币。
在鲍靖文看来,乡村并不意味着落后,就拿网购来说,杭州和余村同处浙江,很多快递一样是次日达。
她和张航目前的主业是自媒体创作。鲍靖文说:“我以前天天坐在格子间上班,现在整个户外就是我的办公室,创作氛围非常好。”
卓莉和鲍靖文都参与了该村在2022年启动的“全球合伙人”计划。这项计划围绕文旅、文创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引入外部人才。据了解,目前已有60多个项目落地,吸引超过1200名“新村民”在村里常驻办公。
新加坡管理大学的社会学专家张谦受访指出,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主动选择下乡,尤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京津等都市圈周边乡村最为明显。
他分析,这一现象既受城市房价、就业、生活等方面推力的影响,也有来自乡村的拉力作用,如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新兴的产业机会,以及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
研究中国乡村振兴的土生管理咨询工作室创始人陈晶晶认为,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及中国部分地区积极招揽“乡村CEO”等做法,都为城市人提供了下乡创业和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选择下乡的青年希望在生活成本更低、生态环境更宜居的乡村,探索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
在这波城市人下乡潮中,也不乏喜爱四处为家的“数字游民”,他们往往是自由职业者,只要有互联网就能远程上班。
创业者许崧与合伙人阿德近年来分别在浙江安吉、安徽黄山和福建武夷山打造数字游民社区,设置共享办公和住宿区,满足数字游民的工作和生活所需。
乡村虽然环境宜人,生活成本较低,生活节奏也更慢,但对“新村民”们而言,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躺平。在余村生活近3年的鲍靖文直言,要想真正留下来,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仅靠3分钟热度是坚持不了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