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镇古村在光影中复苏
当沉浸式夜游成为景区标配
文旅形态早已悄然更新换代
迎接与技术深度联动的全新范式
文化和旅游部刚公布的最新数据,着实让不少人吃了一惊: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同比增长20.6%;旅游总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更令人惊讶的是,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异军突起,出游人次和花费增速均超过30%。
“大家不都在说手头紧、消费在降级吗?为什么文旅还爆发了?”社交媒体上,这样的疑问到处都是。但其实,在这些数据背后,一场围绕消费方式、文旅形态和市场结构的变革悄然进行中。当传统文旅模式被打破,新的需求在县域土壤生长,科技重塑体验边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生活态度的兴起,以及整个行业态势的重塑。
这其中,与声光视讯行业紧密相关的文旅融合新场景、新技术应用等领域,也在这场变革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这些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与行业趋势。
1 政策东风点燃文旅新引擎
当前,政策环境持续朝着利好方向优化升级。文旅产业被明确列为新消费的重要增长点,国家正积极推动商旅文体健深度融合,形成一批高水平、高能级文化演出、文博展览和体育赛事矩阵。在多重政策导向下,多地积极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大政策扶持与资源投入力度。
- 北京:出台《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鼓励高品质剧目多演常演,推出10条支持举措,大力推进“演艺之都”建设;
- 山东: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百业+文旅”跨界融合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培育“演唱会+文旅”消费新引擎;
- 四川:对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高品质剧场演出活动以及全国性演艺交易活动的举办单位给予高额奖补,激发西部文旅新活力;
- 广西:实施"广西有戏"缤纷演艺年演出引进补助政策,助力演出行业发展;
- ......
一系列政策“万箭齐发”,声光视讯行业机遇聚焦,文旅高质量发展升级催生文化演出剧目、夜间光影项目、沉浸式展厅等需求激增,开辟出千亿级市场新赛道。
2 县域逆袭,反向消费重塑体验逻辑
当一线城市景区人满为患,县域旅游以“反向”姿态崛起。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走向户外、走进山川湖海;城镇居民出游量依然占主导,但农村居民出游意愿正快速上升,不仅出得勤,也花得更多,说明人们的旅游消费习惯在不断升级。
图源 / 央视新闻
县域旅游已从“性价比之选”升级为“生活体验场”,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旅行”,而是寻找更具文化温度与沉浸感的目的地。
▲《寻梦牡丹亭》
即使在三、四线城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跨越千里,只为赴“一场戏”。从福建泰宁九龙潭景区、吉首苗寨的《德夯幻境》、贵州广南句町夜花街,再到近年来岳阳的《洞庭幻境》《今上岳阳楼》,都是结合声光视讯行业的先进技术打造的综合夜游消费典范,填补了县域夜间文旅市场空白,成为当地夜间经济标杆。
▲《洞庭幻境》
县域旅游正在构建一种 “长期文旅消费模型”。通过夜游体验,赋予城市独特的文化身份标识;打造康养生活场景,帮助游客建立身心与自然、文化的深度连接。
在这一过程中,声光视讯行业在营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打造特色光影效果、助力文旅产品互动展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 情绪经济:声光重塑体验价值链
在看似矛盾的旅游数据背后,隐藏着中国消费者价值观的根本性转变。当下,人们在消费决策时,可能会减少对奢侈品等物质商品的购买,但却更愿意为独特的体验和积极的情绪价值买单。
图源 / 無界旅汇
游客的消费决策逻辑已发生深刻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是越发追求在旅行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深度体验的经历。这种转变催生了众多小众目的地的走红、特色文旅 IP 的兴起,以及细分赛道如银发康养游、亲子研学游等的蓬勃发展。
Z 世代(1995 - 2010 年出生)与银发族(60 岁以上)正逐渐成为文旅消费的主力军。银发族注重旅游过程中的健康保障与文化体验,而Z 世代则更追求体验感、 故事感及社交属性,例如,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打造的武侠夜游系统深受年轻群体追捧,不仅让年轻游客甘愿为 “侠客梦” 买单,更成为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的热点。
这种对 “高阈值体验” 的追求,在演唱会、音乐节等领域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当他们不再满足于 “看到、听到”,更追求 “沉浸其中、参与共创”,这将直接倒逼行业加速技术迭代,从单纯的技术提供者升级为 “体验架构师”。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情绪价值已成为文旅市场新引擎,游客愿意为治愈身心、实现自我表达的体验支付溢价。” 在满足消费者对情绪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声光视讯行业通过打造震撼的视觉效果、沉浸式的音效体验等,助力景区、文旅项目营造出能够触动游客情感的氛围,为文旅产品增添独特魅力,从而在这场消费代际更替引发的市场变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4 破界融合:声光再造文旅新场景
2025 年文旅市场的一大显著特征,便是文旅深度融合的趋势愈发凸显。从演唱会经济到体育赛事,从红色旅游到影视 IP 联动,多元形态的文旅活动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新星,成为拉动声光视讯行业增长的新引擎。
图源 / 無界旅汇
演唱会经济在今年表现格外亮眼。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报告显示,2025 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突破 113 亿元,吸引近 4000 万人次观众;上海一季度举办的 40 场大型演出,直接带动消费超 60 亿元。演唱会官宣后的 24 小时内,举办城市的酒店搜索量便能暴涨 470%。“一场演出激活一座城”,已从最初的偶然现象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市场常态。
剧场演出消费越来越凸显高品质特点,消费者对剧场演出产品的艺术呈现、审美要求和消费需求均呈现上行状态。剧场类演出IP场次、票房、观众人数较2024年同比均有显著提升。
其中,内容题材和观众趋势表现为:
- 沉浸观演体验至上:追求“身心共振”和情绪共鸣;
- 国潮崛起创新融合:传统文化x年轻表达,复合类型x舞台奇观;
- “她主导”剧场时代:女性观众占比68.8%,女性题材反响火爆;
- 口碑效应多维互动:社媒种草-Repo剧粉多方位互动。
红色旅游同样大放异彩。2025 年暑期,以红色演出剧目及旅游目的地为主的搜索量同比显著增长。7月24日晚,以宜昌大撤退历史事件为蓝本的剧目《宜昌1938》首演,标志着完成提档升级的西坝不夜城重新开放。这场被誉为“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行动,在剧中通过演员倾情演绎和全息投影、激光矩阵等现代科技手段得以逼真还原,也为当地文旅市场起到了不容小觑的带动作用。
图源 / 西坝不夜城
影视 IP 也成为文旅融合进程中的重要催化剂。暑期档电影《南京照相馆》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取景拍摄,影片的热播使得该地搜索热度在 7 月环比激增 80%。园区顺势推出观影 + 实景游览活动,通过精心还原抗战时期的场景,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成功使景区客单价提升约 40%。这种将影视文化与旅游实景相结合的模式,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也为文旅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南京照相馆》,图源 / 上影集团
在这些文旅融合的消费场景中,声光视讯技术全方位赋能,从演唱会及剧场震撼视听效果的打造,到红色旅游场馆中的沉浸式历史场景再现,再到影视基地中模拟真实场景的灯光音效布置......都离不开声光视讯行业的技术支撑,为大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感官盛宴。
5 技术升维:声光视讯的黄金窗口
2025 年,科技的浪潮在文旅行业中掀起了巨大的变革,AI 行程规划、区块链溯源等先进技术的渗透率已突破 40%。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其推出的 XR 沉浸项目,凭借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生动地展现了莫高窟的历史文化魅力,使游客的停留时间延长了 40%。
▲红旗渠元宇宙空间现场
在未来的文旅场景中,声光视讯技术将进一步与 AI、区块链等技术融合,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沉浸式的文旅体验。例如,通过 AI 技术实现景区导览的个性化定制,根据游客的兴趣偏好推送专属的游览路线和景点介绍,并配合声光视讯设备打造与之匹配的场景氛围;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文旅商品的真实性与品质,同时结合声光视讯技术展示商品的特色与文化内涵,提升游客的购买意愿。
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应用,将为文旅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为声光视讯行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研普华《2025-2030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未来五年,高端定制游、主题旅游与技术驱动的创新服务将成为三大增长极。
在这场文旅行业的变革浪潮中,声光视讯行业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力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更好地融入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通过技术创新为文旅体验赋能,将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的方向。
与此同时,随着接下来暑假以及国庆长假的到来,你的出游计划是否已经提上日程了呢?又期待在旅途中收获怎样独特的体验?评论区留言,一起来探讨一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