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16,晴,多云,既是炎热的一天,又是行程满满的一天,收获颇多,篇幅限制,只能一一给大家介绍。
上午9:55分离开坡山村,我们听从老板娘建议,从村口另一条路下山,这条路经过山下的唐里村,后来发现这条路要远一些,好在一路风景挺好。
这条下山的路不大,铺装也没上山的那条路好,是典型的山区村道,现在真的要感谢政府搞村村通公路,过去这条山路肯定是砂石土路。
半山腰就能看蜿蜒的昌源河静静地流淌,孕育滋养着一座又一座古老的村落。
昌源河发源于歙县境内的老竹岭,这是歙县两条著名的母亲河。至华昌附近与华源河水合流,经昌溪至定潭,至深渡注入新安江。
我让老蒋跑前头,山路虽然路面不是很好,但他驾驭大车过弯都很轻松漂亮。
唐里村就是早上看云海,无人机飞到的地方。穿村而过,还能看到手艺人在编竹器。
跨过昌源河大桥,路况立刻变成平整的柏油路面,车子跑起来非常舒服。
无论怎么转,昌源河始终都在我们旁边,好像山区的道路一直都是顺着溪水的走向在修建。
一进磻溪村口,就能看到一家民宿,我和老蒋都说以后要来这家住住,因为门口这条小溪太诱人了!
我是今天早上在坡山吃完早饭,规划线路时发现不远处的磻溪村有个胡宗宪纪念堂,于是专门驱车来看看。
胡宗宪纪念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磻溪村 ,是为纪念明代抗倭名将胡宗宪而建。胡宗宪的外婆家位于磻溪村方氏家族,因此该纪念堂主要展示其家族渊源及抗倭事迹。
纪念堂大门紧锁,我和老蒋停车去村委会看看可有钥匙。我停车的旁边有块木牌,写着磻溪大坦桥的记载。
村委会门口有个小广场,旁边还有个方氏宗祠,门也锁着。斑驳的老墙上老标语还依稀可见,这又是一座传统村落。
磻溪村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杞梓里镇下辖行政村,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该村唐代已有先民定居,唐代始称"劳溪",北宋时期因仰慕姜尚典故更名磻溪。
清代属三十三都管辖。村落沿昌源河北岸呈"鸟枪形"线形分布,山体构成天然屏障,河道形成生态廊道。昌源河南岸可见清代兵燹后重建的石砌建筑群,现存传统建筑占总建筑比例逾60%。民谚"村形如枪,习武有方"印证当地尚武传统(摘自百度百科)
宗祠大门还能隐约看到门神的痕迹,有石鼓一对和旗杆石。
祠堂平日里估计不开门,只有遇到节日才在这里祭祖烧香,这个古稀宴我看已是第四届,古老的习俗有些人已经淡忘,古祠堂作为徽州文化的核心载体,不仅是宗族精神的象征,更是建筑雕刻艺术的集中展示。
老蒋要来钥匙,我俩开锁进来参观。
祠堂是宗族祭祀先祖的核心场所,通过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维系家族血脉记忆,强化后人对祖先的崇敬与身份认同。现在城里人逢年过节最多吃吃喝喝,少了很多过去仪式感很强的传统风俗,自然淡漠了宗亲之间的情感依附。
宗祠的后面是所学校,估计也没几个学生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小孩大多也带出去上学。徽州这些古村只剩下老人和这些同样老去的房子,再过几十年我们还能看到多少?老建筑老雕刻还有没有价值?
老祠堂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基层治理单元,通过祠堂强化对成员的组织与控制,甚至提供信用背书与政治保护,在明清时期助力徽商群体崛起,起到很大作用。
我看屋顶木料和斗拱应该是后来修缮的,立柱和冬瓜梁好像有点年头。梁柱上的雕刻很少,徽州老房子常见的“牛腿”也没见到。
后面的石栏雕工倒很出彩,石头比木头更能保留住久远的信息。
接着我们来到胡宗宪纪念堂。
纪念堂由南京籍方军先生于2015年捐资修建,基于 忠节祠 原址改造而成,用于纪念胡宗宪及其家族历史。忠节祠原为光绪年间为悼念太平军屠杀事件中的389位村民(含18位烈妇)而建。
胡宗宪的外婆家是磻溪方氏,其实胡宪宪仅在七岁之前在这儿生活过,忠节祠重修成了胡宗宪纪念堂也只是个纪念形式而已。胡宗宪抗倭纪念馆在绩溪瀛洲镇龙川景区里,比这规模要大。
胡宗宪因著有《筹海图编》 被认定为将钓鱼岛纳入中国版图的第一人,其抗倭功绩在此得到体现。纪念堂通过展陈方式呈现其生平事迹,包括与 倭寇 斗争的智慧与贡献。
文徵明、徐渭也做过胡宗宪的幕僚,为抗倭的胡宗宪出谋划策。
明朝的倭寇之乱,侵扰了大明许多年,抗倭也是大明多代的重任。只是人们提起抗倭,多提的是戚继光,而忽视了另一位大将胡宗宪。明末最大的倭寇之一,徐海,汪直就是被胡宗宪擒住的,而这些都和徐渭有关。
这里虽有“牛腿”,但雕工粗糙了点。
被史家视为功利主义的胡梅林,因其与严嵩奸党勾结、诬陷大臣、贪污财物等,是一个功过相抵、毁誉参半的争议性人物。但胡宗宪在抗倭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胡宗宪自杀身亡。
出了胡宗宪纪念堂,忽然看见门口一只少半条腿的猫,真是可怜!
在后世人眼中,胡宗宪与严嵩、赵文华他们关系亲密,而严嵩又是中国历史继秦桧之后的第二大奸臣,已然把胡宗宪划入了严党,这也是胡宗宪尽管战功卓著,但仍难逃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结局也够可悲可怜!
老蒋去还钥匙,我独自到溪边拍照,这溪水无论怎么看都美,尤其是水中的倒影。
难怪宋代那位隐士要把村名改为磻溪村,姜太公钓鱼的地方就叫磻溪,那个磻溪在宝鸡市。
芳草萋萋,山清水秀,如果没事住在村里,在这溪边独坐发呆也是难得的享受,前提是别带手机。
总以为磻溪之行就要结束了,没想到后面还有彩蛋。
我们在溪边拍照,被一村民邀请到他们家里看看,他家就在小溪旁边,这可是太难得了!
老屋的天井里坐着一位老人,后来和村民聊天才知道,老太太已经98岁,看起来一点不像。走路说话,利索得很,看面容老人家年轻时绝对是大家闺秀,能住这样的大房子也不是一般人家。
你看看她家的牛腿,比胡宗宪纪念堂的强的太多!
出于礼貌,我不好贸然拍摄老人,这张是从拍整体建筑时的截图,是不是能感觉到老人家不同一般的气质。
我仔细看了,木雕的人物脸部都被凿去,这是那个特殊年代惯用的手法。你们看狮子踩的绣球是镂空的透雕,整件撑拱造型丰富,细节到位。
别看外头炎热,但坐在天井里,凉风习习,非常舒服。
旁边还有个会客厅,一看就是过去招待客人的地方。
老蒋对桌子的羊角做工赞不绝口,说工匠是个非常自信随性的人。
我特意拍了几张细节,说实在的过去木匠就是艺术家,使用功能之上更多的是审美情趣,建筑、家具都能体现,人在用心做。现在提倡的匠人精神其实就是用心把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事做好,做到极致,这不光是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文化和审美。
果然老人家祖上都是磻溪著名的徽商,号称磻溪五杰。
老太太是其中一位的儿媳妇,我想当年这个家族肯定非同一般,老蒋还特意拍了张老人家的丈夫民国时穿貂皮穿皮鞋的照片。
村子里还有二位百岁老人,连同这位98岁的,是村里三位年纪最大的了。祝愿天下的老人们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谢谢善意的磻溪村人,我们对这个临溪古村感觉非常好!有机会再来,一定在这个村子住几天。
村口还有座牌坊,旁边就是磻坡古道,这条到坡山的古道,是当地徒步爱好者必到的打卡之处。
好了,这篇就写到这里,每天码字找图,很是辛苦,但这种旅行的收获也是在后期写日志时再次重温,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