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广州再次启动“羊城八景”的评选。从官方介绍来看,这项评选被寄予了不少期待——不仅是一张面向全国观众的“文化名片”,也承载着城市新形象、文旅新引擎的多重功能。
8月3日,广州市正式公布了2025年“羊城八景”评选名单:
▲图源网络
然而,当榜单出炉后,网络上却浮现出另一番声音。一些网友以调侃表达对“城市风景”的个人理解……
从“羊城八景”的前世说起
“羊城八景”这个说法,其实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与诗文中,就出现了较为定型的版本,例如白云晚望、珠江夜月、五层昼锦、泮塘荷香、粤秀松涛、洪德晚钟、海山晓色等。
▲乾隆《广州府志》所载“羊城八景”,图源网络
进入清代和民国,八景名称略有更替,但大致围绕广州城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地标展开。那时候的广州城市范围不大,这些景点几乎是街坊邻里随手可见的风景,也因此成为大家共享的记忆。
“八景”不只是地标,更是一种文化共识和生活经验。
如今评选,何以打动人心?
相比以往的八景,如今的评选热度似乎大为逊色。虽然各区积极响应,推荐了大量地标景点;线上投票、达人打卡、故事征集等宣传活动也如火如荼展开;官媒轮番报道,期望营造全民参与的气氛——但普通市民的参与热情却颇为冷淡。
朋友圈中的转发并不多见,街头巷尾的讨论也相对稀少。就算名字再诗意盎然,也似乎没激起多少兴趣。这其中,可能有几个原因:
一是城市结构变化。过去的广州是府城一隅,大家看到的风景差别不大;如今的广州却早已扩展至番禺、花都、南沙、从化、增城,生活轨迹各不相同,很难再选出“人人相关”的八个地标。
▲云山叠翠(含白云山、云萝植物园、云溪植物园),图源网络
二是地景与生活割裂。许多进入候选的地方,本地人平日并不常去,例如南沙滨海、广州塔等,在游客心中固然是地标,但对许多市民来说,日常中的“广州风景”可能更像是:城中村的小巷夜宵、二沙岛桥下的江风、沙面的雨夜街道……这些“生活的风景”,在官方语境中却往往缺席。
▲塔映花城(含广州塔、广州艺术博物院、花城广场、珠江夜韵、海珠湿地、广州市文化馆),图源网络
三是名单的意外与商业化。部分提名景点引发质疑:如正佳广场,作为商业体虽热闹有活力,但其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化象征意义,尚存讨论空间。又如以滑雪娱乐为主的广州融创文旅城、九龙湖度假区等,尽管游客众多,却未必与本地人日常有太多情感关联。
▲正佳广场,图源网络
四是过度“功能化”与“宣传导向”。这次评选本意良善,承载了文旅推广与城市宣传的目标。但若公众参与感不足,过程略显封闭,民众自然会觉得这事离自己有点远。
结果揭晓后,为何引发热议?
相较于评选过程中网友的低调沉默,在榜单揭晓后却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讨论。一些网友以戏谑口吻列出他们心目中的“生活八景”:
这些“非典型风景”虽然并不属于官方美学,却真实反映出普通人日常经验中的广州印象。
▲图源网络
更有评论指出,新“八景”中不少景观采用“组合式命名”,如“越秀风华”囊括中山纪念堂、南越王博物院、越秀公园等;“塔映花城”则涵盖广州塔、花城广场、海珠湿地等,甚至横跨多个行政区。
这种“打包”方式虽有统筹意图,但也可能削弱了每一个景点自身的识别度与诗意。
▲荔湾胜境(含永庆坊、陈家祠、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沙面),图源网络
有网友评论道:“正常来说,‘八景’应有画面感,但如今却像是申论题,归纳总结的成分太强。”这种声音虽略带调侃,却也传达了公众对“城市美学”的期待——真实、可感、有温度。
我们需要更多维的城市风景
回过头来看,这场评选最值得思考的,也许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一个城市如果要打造属于全体市民的“公共记忆”,是否可以让评选方式更开放、声音更多元?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设立多维清单:游客眼中的八景、摄影师镜头下的八景、本地市民心里的生活八景……由不同群体共同参与、共同拼出一个更具层次与人情味的“羊城印象”。
▲图源网络
“八景”,也许不该只是一个名单,而应是一场温和、有温度的城市共创旅程。那时,这些名字不再只是宣传语句,而是真正在每个人心中留下风景。
各位自己友,
你怎么看这场“羊城八景”评选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