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模式开启,晋祠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开启一段别具一格的“文化消夏”之旅。据统计,2025年7月,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45.7万人次,门票收入超2041.6万元,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33.85%和35.81%,创下历史同期新高。热度在8月初持续攀升,8月2日,游客接待量达2.47万人次,门票收入122.13万元;8月3日,游客接待量达2.58万人次,门票收入126.20万元,已连续两日打破非黄金周单日接待记录,首次实现非黄金周单日门票收入破百万元。这标志着晋祠博物馆成功突破“假日经济”瓶颈,展现出向常态化高人气发展的强劲势头。这股“文化消夏”热潮的涌现,源于晋祠博物馆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深厚积淀。
文化盛宴!晋祠打造精品展览矩阵
打造《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晋祠·唐刻华严石经陈列馆》《郭公庙碑——贞珉镌德·唐代郭氏忠孝廉义文化展》等高品质展览,持续输出文化价值;跨省巡展延伸文化触角,成功举办“晋祠——中国祠庙园林之典范”广西巡展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艺术展”;立足馆藏与本土文化,推出“君子同契——晋祠博物馆藏‘岁寒三友’书画展” “青山傲骨——傅山人文历史展”等原创精品展。“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多维发力,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传统潮玩!文化IP激活千年仪式感
晋祠博物馆激活千年文脉基因,创新构建“传统节庆活化+文化传承实践+青少年美育”体系。精心推出9大主题文化活动及60余场配套体验,特色文化活动贯穿全年,持续打造国风文化盛典、晋祠庙会文化品牌,今年还特别推出以“文昌佑才”为引领的品牌文化,系统化推出二月初三文昌启智礼、六月金榜题名盛典、八月前程似锦仪式“三步曲”。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生命力,实现文化浸润从仪式感知到精神共鸣的深度跃升。
央媒刷屏!央视深度聚焦+重磅专题报道
2025年上半年,各级媒体累计发布晋祠相关报道326条,其中国家级82条、省级57条、市级148条、其他39条,总点击量突破5248万人次。央视高频聚焦,报道晋祠19次。其中,CCTV-1新闻联播推出长达3分37秒的晋祠专题报道,央视综合频道(CCTV-1)与新闻频道(CCTV-13)同步直播《同舟竞渡 寻味端午》太原晋祠端午活动;央视新闻客户端“北京等多地泉水复涌”报道获267.4万浏览量;央视新闻客户端“文博日历∣彩塑‘手办’里的超全宋代穿搭指南”报道获250.9万浏览量,有效扩大了晋祠文化的影响力。
暖心服务!游客点赞全链条优质体验
持续提升接待服务水平,通过优化参观流程、改善硬件设施、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游客中心、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为广大游客提供免费的热水、微波炉加热、免费轮椅、宝宝车等便民服务。医务室提供“伤口处理、药品支援”等便民医疗服务342次,提供“手机打捞、物品寻回”等暖心服务45次,成功实施“急性荨麻疹”等紧急救援28次。从购票到参观的每个环节,细致周到的“热心”“耐心”“微笑”服务赢得游客一致好评,收获了众多观众情真意切的表扬信和现场点赞。
从文物“活起来”到文化“火起来”,晋祠的实践印证了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的深度共鸣。这不仅仅是一次客流高峰,更是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高品质的展览内容、文化遗产的活化阐释、权威媒体的广泛宣传,持续优化提升的接待服务,共同汇聚成这场盛夏的“文化消夏”热潮,让这座千年祠堂式古建园林成为公众心之所向的文化旅游胜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