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伴随“九达天衢”的千年河声,“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德州站在德州市会展中心举行。活动以“运承原真·文栖安德”为主题,聚焦运河物证叙事与颜真卿精神传承,通过文化座谈、运河长卷钤印、文创市集、全民短视频共创四大板块,开启一场贯通古今的文明对话。逾114.2万人次观众线上参与。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首都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德州市图书馆承办。
阅读为舟,共绘运河传承图景
现场,一幅山水长卷徐徐铺展,将千里运河的壮阔气象与人文精粹,尽收于一轴之间。画卷上随文旅行程依次点亮的城市,正是“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的足迹所至:从绍兴纤道上镌刻的岁月石痕,到淮安流淌的西游神话,再到郑州“天地之中”的浩荡气魄,此刻行至德州“九达天衢”的漕运传奇。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张娟与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杜云虹共同在长卷“德州”印记处钤印,完成了一次运河文脉的时代接力。
随后的图书互赠仪式,更见两地情谊之深:首都图书馆精选《诗经》《京华旧影》等典籍南下相赠,德州则回馈《德州旧志九种校注》《德州城市文化述要》《历代诗咏德州释义德城卷》等文献——恰似当年通惠河与卫运河的水脉交融。
触摸“运河心跳”,物证中的历史原真
文化座谈现场,三位“运河阅读者”引领观众拨开历史烟云,让公众读懂了运河的 “原真” 与 “栖息”:前者是真实的历史与生活,后者是城市精神的延续。
依托大运河漕运咽喉的独特地位,德州自古便是“九达天衢”的商贸辐辏之地。德州市政协文化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德胜,以源自运河脉络的“物证”——民国时期德县兵工厂铭牌、铜墨盒及明代邢侗《德州户部司庾使者题名记》石碑,开启了尘封的运河记忆。他认为,这些物件是昔日漕运枢纽繁华与烟火气的“无声证言”,并精辟概括道:“德州,因漕置仓,因仓设卫,因卫筑城,因城兴市。”
著名媒体人敬一丹携新作《走过》来到德州,以“行走阅读”传递人文温度,笑说此行圆了她此前一直未睹大运河山东段的遗憾。座谈中,敬一丹聚焦博物馆的力量,强调每个城市都应建立有自身“态度”的博物馆,记录文化血脉,生动讲述运河作为“生活母体”的故事。她进而呼吁:善用便捷传播与专业内容,助力年轻一代跨越时空,与这份厚重的历史相遇共鸣。
德州之“德”,于颜鲁公(颜真卿)的忠勇风骨中得以具象与升华。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杨子墨在讲述中描绘:德州的千年运河波光里,曾深深映照着盛唐书坛巨匠颜真卿的身影。杨子墨还向众人展示了颜真卿血泪凝成的《祭侄文稿》,杨子墨剖析道:“此稿绝非刻意为之的书法,而是‘守土有责’本能的悲愤喷薄,是忠魂在纸上的永恒铭刻。”
而矗立于德州运河畔的《东方朔画赞碑》,是颜真卿存世唯一的隶书碑刻(颜隶)。杨子墨说,此碑见证了其楷书风格转向雄浑宽博的关键历程,“碑文方正雄健的笔锋,如刀似戟,被视作颜公对叛贼的无声宣战与精神写照”。王德胜补充道,此碑至今珍存于陵城区文博苑,是“文栖安德”理念永恒的物理坐标与精神图腾。
全民共创,让运河故事“破圈”生长
为“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德州站独家定制的城市漫游活动也同步开启。人们沿运河遗存溯源 “原真” 德州,探访四女寺枢纽“三湾抵一闸”的治水智慧、运河古街康熙与扒鸡的漕运奇缘、苏禄外交史迹,体验德工文创园的当代活力;最终在图书馆的书香墨韵中,让千年运河文脉流淌心间。
与座谈会联袂登场的“运河主题文化市集”,荟萃了首都图书馆文创以及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德州窑红绿彩的醇厚、建志剪纸的灵动、陶瓷印章的古雅交相辉映——多元艺术在此交融,生动诠释大运河的生活意趣与诗意美学。
本次活动特别推出“印象运河·由你发声”短视频大赛,参与者可用15秒至5分钟的创意视频,演绎大运河主题诗歌或经典文学作品片段。作品带话题#印象运河由你发声 并@首都图书馆。下一站,“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即将抵达赵都故地邯郸。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路艳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