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百里沂蒙的青山绿水间,一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文化地标正熠熠生辉。占地5700平方米的蒙阴县博物馆,以空间为卷,用一万多件文物为墨,将蒙阴从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历史长卷徐徐铺展在公众眼前。这座凝聚着历史温度与文明厚度的文化殿堂,正以公益力量为翼,在历史长河中续写着新的故事。
作为沂蒙革命老区核心区,蒙阴,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与农耕文明的沃土,曾长期面临“有历史无载体、有故事无平台”的困境——散落于民间的文物难聚首,断裂的历史叙事难续接,文明的记忆如同散落的星子,难以在公众面前连缀成璀璨银河。
转机始于2018年10月。随着蒙阴县博物馆破土动工,这座承载着百万蒙阴人期待的“文化灯塔”正式启动建设。历经四年打磨,2023年4月29日,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以“上古长歌、烽烟群雄、蒙韵绵长、红色蒙阴”四大主题板块,构建起从远古文明到近现代风云的完整历史脉络。如今,馆内一万多件文物静静诉说着:这里是“沂蒙六姐妹”的家乡,是孟良崮战役的战场,是小推车支前的热土,更是石器时代先民繁衍生息的家园。
博物馆的建成开放,离不开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暖心托举。2021年,该项目获得900万元公益金支持,重点用于展厅内装与智慧系统建设,不仅解决了展厅内部装修的资金缺口,更推动智慧博物馆系统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笔彰显“民生温度”的资金,不仅让破损的文物有了恒温恒湿的“安全屋”,更以科技赋能开启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新可能。
走进博物馆,智慧化系统正悄然改写观展体验,数字化文物在屏幕上360度旋转,智慧系统既降低了文物损耗风险,又让历史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
在“红色蒙阴”展区,泛黄的老照片、磨损的小推车轮、补丁摞补丁的军衣,将“孟良崮战役”的硝烟、“沂蒙六姐妹”的坚韧、“最后一口粮做军粮”的深情娓娓道来。市民宁枝说道:“暑假带孩子来参观,不仅学历史,更能让他懂得什么是‘沂蒙精神’。”据统计,博物馆开放以来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打卡地”。
从彩票公益金的注入到博物馆的开放,从文物的“沉睡”到“苏醒”,这条脉络清晰诠释着一个朴素真理:公益的力量,在于让“彩票公益金”真正服务“人民的需求”。
每一块砖都刻着公益的温度,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民生的期待。蒙阴县文旅局党组书记任广友说,“既然受惠于彩票公益金,我们就必须把这份‘公益之托’扛好,我们一定会把蒙阴县博物馆打造成一处群众满意的文化阵地,让彩票公益金‘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效益,真正看得见、摸得着,也让更多人触手可及地感受到蒙阴文化的独特魅力。”
暮色中的蒙阴县博物馆,映照着晚霞,仿佛在诉说:历史从未远离,它只是等待被看见;文明不会消散,它需要被传递。从900万元公益金助力支持,到年接待20万人次的流量裂变,蒙阴实践印证了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照耀下,这座年轻的博物馆正以开放的姿态,邀请每一位访客成为历史的倾听者、文明的传播者——因为有些故事,需要被记住;有些光芒,值得被传递。
(海报新闻记者 赵帅 王涛 德州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