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融媒讯:在黄前镇高家圈村碾底峪麻塔河畔,坐落着一处古村乡愁博物馆。这里群山环抱,林木葱郁,溪水潺潺,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古老的村落中,古屋、古井、古碾、古路与古树相映成趣,处处沉淀着岁月的痕迹。
古村古韵,古朴古风。走进古村乡愁博物馆,可以看到门口两侧的楹联“日出东山古村呈华彩 月上西楼小院叙乡愁”,彰显博物馆的文化底蕴与乡土情怀。
古村乡愁博物馆占地一千九百平方米,以上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后祖居泰山的人家为背景,以家庭成员为原形,以家庭文化和抗战老兵精神为核心,用场景再现和图文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泰山人家勤劳智慧、忠孝节俭、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的家庭故事和家国情怀。古村乡愁博物馆分为挑山工及工匠、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家风家教、致敬抗战老兵五个展区,馆陈物件达千余件,一件件老物件,无不镌刻着历史的印记。
走进挑山工及工匠展区,铁匠铺子的红炉、铁砧子、风箱、铁钳,木匠用的工具箱、凿、锯、斧头、墨斗,还有挑山工的扁担,织布机,纺线车等等。这些锈迹斑斑的老物件,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在农耕文化展区,摆放着五谷杂粮、木轮车、辘轳、簸箕、锄头、镰刀、筐等生产用具,再现了农耕生产的场景,展示了劳动丰收的果实。
在民俗文化展区,老式婚床、绣鞋、提灯、嘎斯灯、八仙桌、八仙椅、锡壶,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印记。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古村乡愁博物馆中的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属于它的故事。在这里,不仅可以找到那份久违的乡愁,更能找到对故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如今,古村乡愁博物馆已经发展成为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大学生实践创作基地、关心下一代工作教育基地、楹联诗词创作采风基地。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每年都接待很多来此举办活动的社团,有社区举办主题党日活动的,有学校带领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还有书法家、画家来写生的。前几天,刚刚接待了河北衡水国学修养夏令营的营员。游客纷至沓来,为乡村带来了人气,让山村焕发了勃勃生机。
乡村是根,文化是魂。古村乡愁博物馆把传统文化根植于乡村沃土,守护着乡愁记忆,延续着文化根脉,逐渐成为乡村文旅的新地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编辑:刘璟
通讯员:张仁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