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招远的龙王湖公园,恰似一颗被时光精心打磨的明珠,悄然镶嵌在胶东大地的脉络里。#我在头条晒家乡#

图1:龙王湖的荷花
暑气蒸腾的时节,总见朋友圈里有人晒出远方的风景,说走就走的旅行像夏日里的冰汽水,透着让人羡慕的清爽。
可咱这打工一族,捧着老板给的饭碗,赚着浸透汗水的辛苦钱,日子只能是按时按点的打卡上班,那份说走就走的潇洒,终究是隔着屏幕的风景。
好在生活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柔。趁着难得的片刻空闲,溜达到龙王湖转一圈,就算是给自己的小小奖励了。

图2:绿色的莲蓬
湖里的荷花早已过了盛花期,只剩零星几朵小花在残叶间倔强地绽放,可这"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景致,我却看得格外入神。
风拂过水面时,残荷的剪影在波光里轻轻摇晃,倒比盛开时多了几分沉静的韵味。
赏荷的间隙,总能撞见些灵动的水鸟。翠鸟披着宝石般的羽衣,轻盈地落在荷叶上,啾啾几声便扑棱棱飞走,快得让人来不及反应。

图3:亭亭玉立
我举着手机追着拍,屏幕里却只留下模糊的影子。看着远处架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心里倒也不羡慕,相机的高清画质与手机的仓促抓拍,本就是不同的风景。
能在繁忙的日子里,偷得这片刻属于自己的闲暇,看水鸟起落,听风过荷田,就已经足够让人开心了。
这短暂的时光,像给紧绷的生活松了松弦,成了日子里甜美的那颗糖。#晒图笔记大赛#

图4:赏荷
荷叶上蹦跳的小生灵,忽然就牵起了记忆的线,把我拉回烟台招远南乡那个两百多户的小山村。
如今村里只剩一百多户人家,老屋的炊烟稀了,山路也比从前更安静,可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声响,却从未真正远去。
小时候跟着父母去山里干活,总能听见各种鸟儿的叫声。有的清脆如铃,有的婉转如歌,还有些鸟儿,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更添了几分神秘。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种"恨——虎,恨——虎"的叫声。尤其在空旷的山野里,只有我和父亲两人劳作时,那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在山谷里悠悠回荡,总能让我吓一大跳。

图5:亭台楼阁
大白天的阳光明明亮亮,可那声音里带着的空旷与悠远,总让人心里发毛,忍不住攥紧父亲的衣角四处张望,却连鸟儿的影子都找不到。
父亲告诉我,那是"恨虎"在叫,是比普通猫头鹰大一倍的鸟儿。后来才知道,它的学名叫雕鸮,属于鸱鸮科的大型猫头鹰。
它们总藏在茂密的树林里,白天休息,夜晚才出来捕猎鼠类和野兔。
正因为昼伏夜出的习性,我们这些白天在山里干活的孩子,从来没见过它的模样。

图6:微风轻拂
那"恨虎"的叫声,便成了山野里神秘的符号,藏在每片树叶的缝隙里,藏在每个孩子的好奇心里。
在胶东农村,这样带着神秘色彩的生灵可不少。就像大人们常用来哄孩子的"马虎子"。
谁家孩子哭闹不止,大人只要说一句"别哭了,马虎子来了",再响亮的哭声也会戛然而止,只剩下小声的抽噎。
那时总以为"马虎子"是专抓小孩的怪物,直到长大后才知道,老人们口中的"马虎子",有的说是狼,有的说是狐狸。

图7:湖光山色
父亲曾讲过他夜里走夜路的经历。路过村南东界山的山林时,忽然觉得头皮发麻,头发都根根直立起来,他一路小跑着往家赶,说是怕遇上"马虎子"——那时候,他说的"马虎子"指的就是狼。
村里老辈人也说过,早年间人烟稀少的时候,山里确实有狼、狐狸这些野生动物出没。
可后来村庄越建越密,我家村子和左边的时家村、右边的车元口村不过几百米的距离,炊烟连成片,鸡鸣犬吠相闻,哪里还有野生动物的容身之地?
如今想来,那些关于"恨虎"的神秘叫声,关于"马虎子"的吓人传说,哪里是什么真的怪物,不过是老一辈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孩子的牵挂。

图8:期待花开
他们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山林的危险,守护着孩子们的平安。就像父亲把雕鸮叫做"恨虎",不是不知道它的学名,而是这带着乡音的称呼里,藏着对土地的熟稔,对生灵的亲近。
从龙王湖的残荷水鸟,到故乡山野的"恨虎"传说,原来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都藏着生活的馈赠。
我们不必羡慕远方的旅行,因为身边的一草一木,记忆里的一虫一鸟,都是时光赋予的温柔。
就像此刻,晚风拂过湖面,带着荷香与清凉,那些关于故乡的、关于自然的、关于爱的记忆,都在这片刻的闲暇里,酿成了甘甜的滋味。

图9:树高林密
这大概就是生活的智慧吧——于平凡中见真趣,于琐碎里寻诗意,哪怕只是短暂的停留,也能收获满心的欢喜。#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