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了,事少了……现在就想到处去转转。”龙头山巅,78岁的周宗纪刚结束苏杭之旅便踏上前往汉中的列车,来到龙头山景区,举着手机拍摄云海。在留坝紫柏康养旅居中心,77岁的白意梅与相识70年的发小刚从港珠澳归来,一边在留坝休养,一边计划着冬天去北海的行程:“趁着现在还能跑得动就跑,祖国的大好河山能看就多看看。”他们与身边成群结伴的银发族,正成为追寻“诗和远方”的“候鸟”——随季节迁徙,在温暖的阳光与清新的空气中安享晚年。
凭借生态禀赋与日益完善的适老服务,汉江之畔的汉中,成为这群“候鸟”青睐的栖息地之一。这份青睐的份量清晰可见:2024年,我市接待老年游客达1273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85.9亿元。进入2025年,来汉银发旅游团队订单量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爆发,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对银发群体的包容与温度。
暖流涌动:旅居新潮与汉中的适老答卷
今年初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为银发族的远行铺设了更便捷的轨道。西安铁路局迅速响应,“环秦岭”银发旅游专列应运而生。三天两晚的行程精心设计,串联起汉中、安康、宝鸡等多座城市,配备“双导游+医护”的守护团队,告别了传统旅游“赶场式”的疲惫,车厢化身为移动的社交与养生课堂。精准的政策对接,迅速点燃了市场的热情。
当“候鸟”落地汉中,贴心的适老关怀便悄然铺展。曾让许多长者望而却步的龙头山,如今借由“极限仰角高空索道”与“西北首条户外观光云梯”的组合,实现了“无痛登山”的转变。“索道+云梯,让更多人快速上山,慢下来享受山野的馈赠。”景区营销中心经理卢欣苗道出设计初衷。广西游客武斌体验后赞不绝口:“我们老年人步行上山存在困难,乘坐索道和电梯一步登顶,这才叫真正的享受!”
安全无忧是这份享受的基石。在海拔高处,医疗点随时提供吸氧服务和基础急救药品。“栈道、观景台、接待大厅都设有医疗点,与医院绿色通道直连。”医疗救助负责人邵茜介绍。这一切细致的保障,源于汉中市在去年九月出台的《推进旅居养老产业健康发展措施》。如今,无障碍通道已成为汉中景区的标配。
走进留坝县楼房沟民宿集群,适老化的设施同样深入每个小院。智能呼叫系统全天候守护,免费提供的血压仪、助行器等器具触手可及。小留坝村村支书夏道华热情地向老人们介绍:“住在这里,管家可以根据您的口味定制饭菜,还能成为我们的‘新村民’,菜地、文化广场、健身设施都向大家开放!”这种营造“家外之家”归属感的理念,成为吸引老人长留的关键。
▲留坝县紫柏康养中心,旅居老人们手拉手,围着篝火欢快起舞。 王迪 摄
味蕾的关怀也未曾忽略,今年初,我市民政部门动员一批特色餐饮店作为老年助餐点,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梯度优惠。在周家大辣椒面皮非遗美食工坊里,负责人张云娥拿出特制的小碗套餐:“面皮、花生稀饭、菜豆腐都用小碗装,一次尝遍地道汉中味,还保证吃得饱!”这暖心的设计让重庆游客程清友成了常客:“专门为我们老人提供方便,暖心又暖胃。”
痛点寻踪:繁荣背后的现实考题
然而,旅居养老的繁荣景象背后,并非没有暗礁。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文旅产业专家蔡云辉清晰地指出症结所在:“目前的旅居养老,主要还是养老、旅游、房地产这几个传统行业各自为战,跨行业融合远远不够。这直接导致了供需错位、服务保障不足、标准缺失、人才匮乏和行业组织薄弱等深层挑战,整体服务质量难以得到稳定保障。”这些难题,正考验着汉中这座“候鸟天堂”的承载力。
其中,医疗及综合配套服务的可及性,是银发族安心旅居的核心保障。陕西省在最新的满足银发族列车出游需求细化措施中,鼓励列车配置医疗救护员,支持车上诊疗费用异地医保结算,在大型车站设置无障碍设施,支持旅游列车与景区、养老机构深度融合。然而,各项措施落地仍需时日,目的地公共服务能力也面临大考。汉中目前正在探索为旅居超过6个月的老人在当地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社区上门服务、免费体检和健康管理等,但这仅是局部破题。
行业标准的缺失是另一大掣肘。养老、旅游、卫生的旧标准难以适配旅居新业态,而地方或企业自定标准影响力有限。蔡云辉教授指出:“缺乏具体可操作、全国统一的规范,服务质量难免参差不齐。”
专业人才的短缺更是行业共同面临的困境。旅居养老作为多产业融合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极高,需要兼具养老护理知识、基础医疗常识、旅游服务技能乃至心理慰藉能力。靠近我市著名景点“褒斜栈道”的褒国康乐园养老社区总经理刘嘉豪对此深有感触:“培养高素质服务团队是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稳定的投入,不能旺季临时抱佛脚。”然而,当前职业培训体系不够完善,激励机制也不够健全,使得无论是企业还是从业者个人,都缺乏持续提升专业技能的内在动力。
▲汉台区褒国康乐园养老社区里,工作人员带领老人围坐一堂,欢乐共唱。 王迪 摄
此外,季节性的潮汐波动也困扰着经营者。褒国康乐园在春天油菜花盛开的旅游旺季常常一床难求,而每年11月开始的淡季则资源闲置。“寻求与旅行社深度合作,共同开发真正契合老人需求和体力特点的定制化旅居产品,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之一。”刘嘉豪说。汉中国际旅行社摸索出的“半日行”黄金模式——上午安排轻松的室外景点游览,中午保证充足的午休时间,下午则组织室内的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养老机构合作提供稳定的食宿和医护支持,便是这种协同努力的有益尝试。
破局之道:构建特色旅居图景
挑战虽巨,我市的破局之道已在探索中铺展。
在政策层面,陕西省细化12项措施,包括常态化开行环秦岭生态康养等特色旅游列车,支持旅居养老试点县创新。资金支持同步加码,将银发旅游列车适老化改造纳入设备更新支持范围,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我市则深挖生态优势,不断深化服务创新。森林覆盖率高达92%,年均优良空气天数超360天的留坝县,正全力打造全域“15分钟养老服务圈”。紫柏康养旅居中心负责人梅润见证了这种变化带来的吸引力:“自今年4月营业以来,已接待超过一千人次。我们利用本地食材开发的养生餐,不仅美味,更蕴含着‘中医食疗’的健康密码。”而让旅居老人深度融入当地生活,这种独特的融入模式,正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让老人们愿意停留更久。
▲老人们在留坝紫柏康养中心花墙下合影,定格康养之旅美好瞬间。 王迪 摄
盘活存量资源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南郑区美康熙苑高品质养老园区曾是高闲置率的典型。拥抱旅居养老后,房间利用率飙升至97%。“从2022年到2024年底,旅居业务带来2200万毛利润。”颐养事业部总经理张勇介绍道。为了满足旅居老人的多样化需求,园区增设兴趣班、推出多样化餐食,并创新实施了常住老人与旅居客人错峰的机制,巧妙地化解了服务压力。
这股由“银发候鸟”带来的暖流,正悄然改变着区域发展的脉络。回到留坝县楼房沟民宿集群,这个曾经寂静的山村,如今因每年超过3万人次的银发客流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直接带动一百多个就业岗位。年轻的民宿管家小张便是其中之一:“以前只能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工作,照顾老人就像照顾自家长辈,还能兼顾家里,心里踏实。”陕西秦旅旅行社汉中分公司总经理王洪波感受到市场的澎湃活力:“从去年开始,我们的接待量至少增长了70%,中老年游客占团队总量七八成。这绝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它背后承载的是无数银发族对美好晚年的追求。”
傍晚,市区东大街的周家大辣椒面皮店里,老年游客满足地放下小碗;养老机构的厨房里,厨师们为低糖低脂晚餐忙碌;留坝县星空下,一场篝火晚会渐入高潮。86岁的余庆华在民宿留言簿上写道:“推开窗便是满目秦岭,整个人都通透起来……心头仿佛也被熨得平平展展了。我们老年人,终于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一列列银发专列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驶向灵秀的秦巴山水。在汉中这片土地上,人们从未停止探索与实践——为构建更温暖、更包容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呵护那抹珍贵的“晚霞之美”。如今,这幅动人的图景正愈发清晰,在岁月流转中徐徐铺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