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
位于郑州市主城区东南部的
郑州世纪公园内
晨跑、练拳、散步的市民
悠闲地享受着夏日清晨时光
这座昔日
充满笑声和回忆的“游乐园”
如今正以全新的面貌
服务着广大群众
今年“五一”,原郑州世纪欢乐园,历经五年焕新,以公园的全新风貌免费向市民开放,完成了一场从“收费游”到“共享绿”的蝶变。
在老郑州人的记忆里,这片占地660余亩的土地原是地方园林部门的果园,其南侧本是陇海铁路郑州至开封段,后因线路改道,这片区域便成了如今宽阔的石化路。
21世纪初,郑州市政府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决定将这片果园改建为公园。考虑到这里紧邻铁路,且郑州本身就是因火车崛起的城市,遂决定打造全国首座以火车为主题的大型公园。当年的郑州铁路局积极响应,在保留产权的前提下,提供了4台不同类型的机车和11辆不同年代的客车做静态展示。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展示出来的
4台不同类型的“老火车头”
背后的故事
↓↓↓
曾参加过电影拍摄的蒸汽机车
在公园正门内最显眼的位置,一台漆黑车身,火红轮子的国产建设型8077号蒸汽机车静静伫立。它由大同机车厂于1986年制造,次年初配属原郑州铁路局洛阳分局宝丰机务段,负责小运转列车的牵引及调车作业。
21世纪初,按照铁道部淘汰蒸汽机车的要求,8077号机车作为当时的郑州铁路局最后的一台在用蒸汽机车,于2002年2月28日正式“熄火”。次日,原郑州铁路局在宝丰机务段为它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
2003年5月,由刘蓓、潘长江、郭达等主演的电影《举起手来》在河南开拍,因剧情需要一台老式蒸汽机车,摄制组向原郑州铁路局求助,已退役的8077号机车被选中。
为还原历史场景,机车上的路徽、车号、制造厂商等标识被临时抹除,机车烟囱后的砂箱及装饰护板也被拆除,没想到这一拆,竟露出了砂箱内隐藏的一段过热主蒸汽管,让机车显得有些特别,毕竟,当年找到一台能正常运转的老式蒸汽机车,实属不易。
电影拍完后不久,宝丰机务段接路局通知:征调8077号机车赴郑州新建公园做永久性展示。这无疑是避免机车提前报废拆解的最好结果。宝丰机务段职工们像嫁闺女般为它细心整修,焕然一新的8077号机车就这样“风风光光”地来到郑州,成为世纪欢乐园(世纪公园前身)最具观赏性和历史感的展品,堪称“镇园之宝”。
已绝版的两台电力机车之一
顺着世纪公园内新整修的环状道路向西不远处,有一台机车格外值得驻足,它是来自郑州机务段,早已绝版的韶山5型(代号SS5)0002号客运电力机车。这款机车仅生产了两台,如今十分罕见。
中国虽然早在1958年就已试制成功电力机车,但构造速度长期徘徊在时速100公里以内,制约了旅客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航空与高速公路快速发展,运输行业竞争加剧,列车提速成为当务之急。为填补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的空白,株洲电力机车厂于1990年试制出两台构造速度为140公里/小时的韶山5型电力机车。机车经北京环型铁道试验后,随即配属西安机务段,牵引西安到宝鸡的旅客列车。
在完成30万公里运用考验后,这两台机车转配郑州机务段,负责郑州至信阳区间的列车牵引。由于韶山5型电力机车属于试制产品,最终未能投入批量生产,因此,这两台机车就此成为绝版。尽管如此,韶山5型客运电力机车为后续生产的韶山8型客运电力机车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功不可没。
如今,韶山5型0001号机车珍藏于北京东郊的铁道博物馆,而0002号机车则留在郑州世纪公园。经过30多年的风吹雨打,即便园区工作人员曾为它重新涂装,岁月留下的锈迹仍清晰可见,让人不禁心生怜惜。
小巧玲珑、窈窕淑女般的内燃机车
公园西门内不远处,一台身披天蓝色“外衣”、模样“俊秀”的3278号北京型内燃机车,总能吸引游客目光。它来自郑州机务段,是一款造型优美、性能优越的液力传动客运内燃机车。所谓液力传动,是指机车柴油机产生的动力通过高压油液驱动涡轮旋转,再将动能传递给车轮,这与大部分自动挡汽车的动力传递原理相似,只是机车的传动结构更为复杂。
北京型内燃机车是北京二七机车厂于1971年研制成功的机车车型。该车型经长时间运用考验后,于1975年批量生产。20世纪80年代是它的“高光时刻”:华北地区多家机务段均有配属,郑州机务段最多时曾配属114台,占该型号总产量的1/3。它们在北京至武昌区段,宝鸡至蚌埠区段驰骋,当时郑州机务段的整备场里,一台台蓝色北京型内燃机车在阳光下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十分养眼。
体态沧桑的功勋电力机车
在郑州世纪公园大门外西侧,一台与旧售票室客车连挂的机车显得格外沧桑,它就是铭牌标注为“韶山1156号”的电力机车。其实这台机车的实际编号是“156”,前缀“1”代表它是韶山系列机车的第一款车型。
它生产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株洲电力机车厂,外形带着早期小号码机车的鲜明特征。韶山1型机车是我国第一代电力机车。株洲电力机车厂以苏联VL60型机车为原型,于1958年12月研制成功了韶山1型机车。但因技术力量薄弱,经验不足,这款机车初期发展坎坷,直到20年后才步入正轨,至1988年停产时共生产826台。作为我国电力机车的“开拓者”和“试验田”,它见证了中国电力机车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起步阶段,功勋卓著。
这台韶山1156号机车来自襄渝铁路原六里坪电力机务段,该机务段是当年我国仅有的两家电力机务段之一。如今,原六里坪机务段已撤销,所在的六里坪车站也已更名为武当山车站。
近年来,随着汉十高铁武当山西站开通,武当山车站的客运业务被取消。如今乘坐普速列车去武当山游览的旅客,需要在十堰车站下车。
这四台机车
虽不再驰骋于铁道线上
但仍承担着服务大众的社会使命
它们在郑州世纪公园静静伫立
不仅是中原铁路发展的鲜活缩影
更承载着这座城市
与火车的深厚情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