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潘爱英文/图《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04日 第 12 版)
经过生态修复的矿山绿意葱茏。
永平镇曾是位于武夷山北麓的江西铅山治所,已有千年历史。如同中国的大多数古城,它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每一座城门都流传着为人乐道的故事,西门尤为独特。护城河环绕麗泽、仁寿、嘉会、羲和四座城门,贯通紫溪河与铅山河,在北面的水门集结流向信江。羲和门即西门。
西门外有一处名为“石盘渡”的渡口。过去,来往的舟船和竹排,将竹笋、茶叶、纸、煤炭、石灰、木炭等运送至此,再由担挑车拉进铅山县城,或是沿信江运向更远的地方。
铅山河几经改道,石盘渡这一段依旧开阔明净,默默滋养着两岸。举目南望,几个小山峦像武夷叠嶂抛出的绣球,以翠绿的弧线点缀天幕。清乾隆十一年,年轻的蒋士铨着一袭青衫,伫立在这渡口,为逐渐衰败的家族忧心。蒋氏家族自宋末元初迁至铅山,到他这一代已逾400年,想起父亲看着蒋氏宗祠残垣断壁叹息的表情,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四顾葱茏的山水,蒋士铨心里再次涌起滚烫的理想。北门内马巷张氏私塾是此行的目的地,从这里出发,蒋士铨最终成为乾隆口中的“江右名士”、同时代人赞誉的“乾隆三大家”之一、近代人推崇的古典“戏曲殿军”。名满京华时,蒋士铨仍时常回到铅山,和亲友、同学交游密切,并为儿子迎娶了铅山另一位翰林的女儿为妻。情系故乡,造福桑梓,他时刻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乡人办实事。开浚水利、安民缉乱、振兴文风、破除迷信、倡导科学文明的思想,甚至针对当时乡人反映较多的铅山墓葬被盗问题,进言江西布政使,恳请朝廷整治。
距离西门遗址不远处,坐落着一座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廉政教育基地“清园”。这是铅山县首个面向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廉政教育、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我绕过清园,深入情义路,想象着将脚印重叠在蒋士铨回家的步履上。这一带人家沉浸在岁月静好的锅碗瓢盆声响里,我遇见一位散步的老者,便问他知道蒋士铨吗?老人笑着回答:知道,是过去我们这儿的一位书生。
清园广场上矗立着三尊塑像,蒋士铨似在用乡语和另两位先贤商讨国计民生。上世纪80年代,上饶师院师生曾走访调查蒋氏祖居所在地,蒋氏后裔所指的方位,背后正是那绣球一样的山。也许未来有一天,可以在清园开辟一个蒋士铨纪念馆,展陈他的《官戒诗》二十四首,让他清正廉洁的信念,展示出现实的价值。
往前两公里许,便是古时著名的“铅山场”。铅山南、东、西三面是武夷流脉,出产铅、铁、铜、银、青矾等。唐宋时期以铜铸造钱币,鼎盛时期,铅山场十万采矿人昼夜采凿,年出300多万吨矿石,产铜接近2万吨。唐代因设立“铅山场”而置永平镇,后以山名县,治所为永平镇。因而先有永平镇,后有铅山县。铅山的铅(音同“沿”),沿袭古汉语读音未变。《宋会要》称:“自昔坑冶铜课最盛之处,曰韶州岑水场,曰潭州永兴场,曰信州铅山场,号三大场。”直至南宋,铅山场一直是国内主要铜产地,并首推使用“胆水浸铜法”。据说当时朝廷发行的钱币,半数出自铅山。
改革开放之初,铅山永平铜矿再次投产,以现代技术进行山体剥离作业时,经常发现“老窿”,出土了较多古代挖矿使用的坑木。
遥望已经过生态修复的茫茫矿山,不由想起蒋士铨描写积翠岩的诗句和他的《铜弦词》。原来,世间古老而坚定的赤金品质,在这里都可以寻找到。这也正是永平人引以为傲的荣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