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座千年古刹,历来是“禅武合一”的象征,承载着“扫地僧”般深藏不露的清净与威严。然近日,新住持释印乐上任三把火,一句“禅堂挂单15天起,武僧不准接商演,商铺收入全捐”,如平地惊雷,搅得这方佛门不太平。有人叹“古刹要变天”,更有人疑“此举是砸场”,却不知这“变”的背后,藏着多少对“初心”的回望。
回望往昔,少林寺的商业化之路,本是“穷则变,变则通”的权宜之计。曾几何时,庙宇修缮需银钱,僧众生计待周全,“旅游门票、武僧表演、商铺出租”,恰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原是为求“自给自足”。可走着走着,竟成了“喧宾夺主”的局面——武僧团踏遍商演舞台,从“文化交流”沦为“企业年会助兴”,少了“拳似流星眼似电”的英气,多了“为五斗米折腰”的烟火;周边商铺林立,素斋、法器、开光饰品琳琅满目,倒像是“市井集市”搬进了佛门,少了“万籁此都寂”的清幽,多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浮躁。
更令人唏嘘的是,前任方丈麾下,十八家关联企业应运而生,文旅、影视、文创无所不包,连《少林足球》的冠名权都明码标价。数据显示,2023年“少林”商标授权年收入超两亿,可用于文物修复、修行环境改善的,竟不足一成。大部分资金流向房地产、影视投资,真真是“主业成副业,副业赚盆满”,难怪信众调侃:“少林寺不是庙,是文旅上市公司。”这般景象,哪还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禅意?
释印乐的三把火,看似“逆潮流而动”,实则是想拨乱反正。“禅堂挂单十五天”,是要僧人记起“修行本是苦中求”,莫学“僧敲月下门”的敷衍;“禁止武僧商演”,是要武术回归“强身健体、护寺安邦”的本真,而非“卖艺赚吆喝”的噱头;“商铺收入全投慈善”,是要斩断“私利缠绕”,践行“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理。这何尝不是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追寻?
只是这改革之路,向来“道阻且长”。寺内僧众早已习惯“舒适生活”,如今收紧戒律,难免“反弹”;外围商户依附着少林的“香火”谋生,合同未到期却要改弦更张,自然“急得跳脚”。支持者赞“早该整顿,佛门当清净”,质疑者忧“换汤不换药,监督恐成空”——毕竟,信众的信任,早已在十几年的“铜臭味”中被消磨太多。
历史总在重演。十年前,另一佛教名山也曾尝试“关停高价香、清理商铺”,却因“资金链紧张”,不到两年便“悄悄复旧”。可见,寺庙并非不能商业化,只是需守住“度”——如“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让商业服务于信仰,而非让信仰屈从于商业。
释印乐的方向,无疑是对的。让少林寺从“赚钱机器”回归“修行场所”,是万千信众的期盼。只是他面对的,何止是制度调整,更是一整套“固化的利益链”。短期内,账上余粮或能扛住阵痛;长远来看,若收入锐减、维护开销难支,如何“可持续运转”,才是真正的考验。
愿这千年古刹,能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翠竹,在改革的风雨中守住根基;盼释印乐能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智者,带领少林重拾“禅武归一”的初心,让“少林”二字,再归“清净庄严”的本真。
读者朋友们,对此,你有着怎样独特的观点与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分享你的真知灼见!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