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榆林学院管理学院 “智研文旅・青春探源” 暑期社会实践队在白子怡老师的带领下,继续在横山区开展文旅资源普查工作。实践队成员们穿梭于沙地与城区之间,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以专业视角挖掘文旅资源的潜在价值。
实践队重点普查了多类极具横山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地文景观方面,队员们深入毛乌素沙地,大家细致观察沙地的地貌特征、植被覆盖情况,记录其作为生态旅游与科普教育资源的开发潜力。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地生态区,毛乌素沙地不仅是独特的自然景观载体,更承载着 “人沙和谐” 的生态治理故事。
在建筑与设施类资源普查中,队员们走访了科创新城三馆一中心,尤其游泳馆内现代化的设施与完善的功能,展现了横山城区休闲服务的发展水平,队员们详细记录了这些设施的规模、服务能力及运营状况,为后续文旅配套设施优化提供参考。
特色美食作为旅游购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普查的重点。实践队特意探访了横山特色美食 —— 大烩菜。这道集五花肉、土豆、粉条、豆腐等食材于一锅的菜肴,荤素搭配得当,汤汁浓郁鲜香,不仅是当地百姓餐桌上的家常美味,更承载着陕北人豪爽淳朴的饮食文化。队员们向摊主请教了大烩菜的制作工艺与食材来源,了解其作为“舌尖上的旅游名片” 的推广潜力。
生物景观普查环节,沙柳与臭柏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沙柳枝条纤细却韧性十足,在沙地中顽强生长,既是防风固沙的 “生态卫士”,其枝条还可用于编织等手工艺制作;臭柏虽名带 “臭” 字,却散发着独特的芳香,作为沙地稀缺的常绿灌木,具有极高的生态与观赏价值。队员们认真记录了这两种植物的生长环境、分布范围及利用价值,认识到生物资源在生态旅游与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双重作用。
此外,实践队还对横山区的水域景观进行了勘察,记录了水体形态、周边环境及与周边景观的联动性,为构建 “山水林田湖草沙” 一体化旅游格局收集基础数据。
普查过程中,队员们不仅实地调研,还系统学习了旅游资源普查表格的规范填写方法。从资源名称、类型界定到特征描述、评价分级,每一项内容都需严谨细致。白子怡老师结合实例为队员们讲解填写要点,强调 “数据准确是资源开发的前提,细节记录是价值挖掘的关键”。队员们边学边练,将实地观察到的信息转化为规范的普查数据,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
“这次普查让我真切感受到横山文旅资源的多样性 —— 既有毛乌素沙地的苍茫壮阔,又有特色美食的烟火气,还有生态植物的顽强生命力。” 实践队队员李同学感慨道。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不仅积累了文旅资源普查的第一手资料,更深入理解了横山 “自然与人文交织、生态与产业并重” 的文旅发展底蕴。
据了解,榆林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将持续在横山区开展普查工作,后续将形成详细的资源报告,为当地文旅产业的科学规划与创新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