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城市客运站,几辆印着 “夕阳红专列” 字样的大巴车已经停稳。72 岁的张阿姨背着双肩包,熟练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和邻座刚认识的阿姨热络地聊了起来。“在家对着墙说话都能听见回音,跟团走一路都有人搭茬,多热闹!” 张阿姨的话,说出了无数老年游客的心声。
如今,“铁腚大巴团” 在网络上走红,网友惊叹于老人们坐十几个小时大巴仍精神抖擞的体力,却很少有人读懂背后的真相:对这些退休老人来说,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打卡景点,而是填补退休后的孤独与空虚,找回被需要、被认可的 “存在感”。
一、价值真空:退休后的孤独与 “被需要” 的渴望
对大多数老人来说,退休意味着脱离奋斗了几十年的工作圈。曾经的职场身份、同事关系突然消失,子女忙于工作和家庭,一年到头难得回家几次,空荡荡的房子里,只剩下无尽的孤独。这种 “价值真空”,让不少老人陷入迷茫,甚至觉得自己 “没用了”。
心理学中的 “社会参与理论” 早已指出,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和活力的关键,在于持续融入社会,参与集体活动,获得情感支持与自我认同。而老年旅行团,恰好精准填补了这个缺口。团里的每一个环节,从出发前的签到点名、旅途中的分组拍照,到吃饭时的拼桌聊天、参观时的互相照应,看似琐碎,却让老人们重新找到了 “被需要” 的感觉。
69 岁的李大爷,退休前是单位的中层干部,习惯了被人信赖、受人托付。退休后,家里的大小事有子女操心,他反而觉得浑身不自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跟着社区的老年团去了一趟桂林,没想到彻底爱上了这种集体生活。旅途中,他主动帮同行的老人拎行李、调试相机、拍短视频,还会提前查好景点攻略,给大家当 “临时导游”。久而久之,团里的老人们都亲切地喊他 “李总管”。
“这声‘李总管’,比子女买的几千块保健品还让我开心。” 李大爷说,在家时他连水电费都很少管,可在旅行团里,大家有事都愿意找他,这种被依赖、被认可的感觉,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价值。每次旅行回来,他都会把拍的视频整理好发给大家,看着群里的点赞和感谢,他的脸上总挂着满足的笑容。
还有 75 岁的陈奶奶,老伴去世后,她独自生活了五年。以前她每天的生活就是买菜、做饭、看电视,常常一整天不说一句话。第一次参加老年团时,她还很拘谨,坐在角落里不怎么说话。可当导游组织大家做互动游戏,旁边的阿姨主动拉着她组队,赢了小礼品一起分享时,陈奶奶冰封的心渐渐被融化了。现在的她,已经是老年旅行团的 “常客”,每次出发前都会提前准备好小零食,分给同行的伙伴,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二、二次觉醒:用旅行弥补年轻时的遗憾
别以为老年团只有 “免费景点 + 购物店” 的低端配置,如今的老年旅行团早已升级迭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有专门带老人打卡网红景点、学习摄影技巧的 “采风团”,有穿梭在城市街巷、品尝特色美食的 “寻味团”,还有走进非遗工坊、学习剪纸、陶艺、刺绣的 “非遗体验团”。老人们的旅行,不再是简单的 “到此一游”,而是一场迟到多年的 “自我补偿”。
68 岁的王叔叔,退休前是一名会计,一辈子都在跟账本、报表打交道。年轻时,他为了家庭、为了工作,几乎没怎么出过远门,就连妻子提议的蜜月旅行,也因为单位临时有任务而取消。“那时候总觉得,等孩子长大了、等退休了,有的是时间出去玩,可真等退休了,才发现好多地方都该去看看了。” 王叔叔说。
退休后,他跟着老年采风团开始了自己的旅行。一开始,他连相机的基本操作都不会,同行的老伙计耐心教他调参数、找角度,导游还会组织摄影分享会。现在的王叔叔,不仅摄影技术突飞猛进,还开通了短视频账号,专门分享旅行中的美景和趣事,粉丝已经快破万了。“上次去云南拍的玉龙雪山,一条视频就有十几万点赞,好多年轻人在评论区喊我‘王老师’,真没想到老了还能当‘网红’。” 王叔叔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导游小周带老年团已经五年了,见过太多让她动容的瞬间。“有一次带团去洱海,一位 67 岁的阿姨站在湖边哭了好久。后来她告诉我,年轻时她和老伴约定,等攒够钱就来洱海度蜜月,可老伴没等到退休就因病去世了。现在她终于来了,带着老伴的照片,替他看看这风景。” 小周说,这样的故事在老年团里并不少见,很多老人的旅行清单上,都藏着年轻时未了的心愿。
还有 58 岁的赵阿姨,退休前是一名中学老师,一辈子省吃俭用,连电影院都很少进。现在她跟着 “寻味团”,走遍了大江南北,品尝了各种特色美食。“年轻时总想着省钱给孩子买房、供孩子读书,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现在孩子成家立业了,我也该为自己活一次了。” 赵阿姨说,她现在最开心的事,就是和团里的姐妹一起,打卡各地的美食街,拍美美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
老人们坐十几个小时大巴不喊累,不是因为他们有 “铁腚”,而是因为每一段旅程,都承载着他们年轻时的遗憾与向往。那些错过的风景、未了的心愿、亏欠自己的时光,都在这场迟到的旅行中,一点点被填补。
三、情感防护网:旅友变亲友的互助联盟
更鲜为人知的是,老年旅行团不仅是旅游团,更是老人们的 “互助联盟”。在这里,年龄相仿、处境相似的老人们,很容易产生共鸣,结下深厚的友谊。这种 “旅友变亲友” 的情谊,成了很多空巢老人的 “情感防护网”。
71 岁的张阿姨和 69 岁的刘阿姨,就是在一次去张家界的旅行中认识的。旅途中,两人聊得十分投机,没想到回到家后发现,竟然住在同一个小区。从那以后,她们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天一起买菜、散步、跳广场舞,定期一起去体检。
去年冬天,刘阿姨在家突发心梗,当时子女都在外地出差,是张阿姨发现她半天没出门,赶紧上门查看。发现刘阿姨晕倒在地后,张阿姨沉着冷静,立刻拨打了 120 急救电话,还联系了刘阿姨的子女。因为送医及时,刘阿姨转危为安。“要是没有张姐,我这条命可能就没了。” 刘阿姨康复后,拉着张阿姨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样的互助故事,在老年旅行团里每天都在上演。他们会互相分享降压药、降糖药的品牌,提醒对方按时服药;天气变化时,会在群里发消息,让大家注意添衣保暖;有人身体不舒服,会主动帮忙拎行李、打热水;有人家里有事,会互相帮忙照看。这些细碎的关心,看似微不足道,却在子女不在身边时,给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对空巢老人来说,这种情谊格外珍贵。子女再孝顺,也不可能 24 小时陪伴在身边,而团里的老伙计们,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需求,更能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他们懂对方的孤独,懂对方的牵挂,也懂对方对陪伴的渴望。旅途中结下的友谊,没有利益纠葛,纯粹而真挚,成了老人们晚年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有一次,团里的王大爷不小心崴了脚,同行的几位老人轮流照顾他,有人帮他敷药、有人帮他买饭、有人推着轮椅陪他看景点。“出门在外,多亏了这些老伙计。” 王大爷说,虽然大家之前素不相识,可在旅行团里,就像一家人一样,互相照应、互相扶持。
“铁腚大巴团” 的火爆,从来不是因为老人们突然变得 “爱折腾”,而是因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年轻时,他们为家庭、为子女、为工作操劳一生,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别人;退休后,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自由,可以去看看年轻时没看过的风景,去弥补那些未了的心愿,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那些奔波在旅途上的脚步,那些镜头前灿烂的笑容,那些旅途中的欢声笑语,藏着的是老人们对孤独的抵抗,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的坚守。下次再看到路边的老年旅行团,别只感叹他们精力旺盛,不妨送上一句祝福 —— 愿他们走过的每一段路,都能填满生活的热闹与温暖;愿他们的晚年,都能在陪伴与欢笑中度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