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实施多国免签政策以来,外国游客数量显著上升。然而,一个现象逐渐引起注意:不少游客踏上中国国土后,并未如预期般前往长城、故宫或颐和园,而是游走在街头巷尾,看似漫无目的,却又行程明确。
他们为何不奔赴名山大川,而是驻足于夜市、胡同与路边摊之间?他们到底在寻找什么?
“不登长城非好汉”?他们选择先填饱肚子
2023年底,中国政府出台新一轮免签入境政策,涵盖多个欧洲国家,并在2024年第一季度取得显著成效。以上海为例,入境外国游客中近四分之一来自免签国家。按常理,这批游客应当会蜂拥至各大知名景区,但实际情况却有些出人意料。
许多游客下飞机后,第一站并不是地标景点,而是餐馆、小吃摊,甚至连锁便利店。他们之中不少人将整整七天的旅行时间,都用在“寻味中国”上。
一位来自法国的游客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来中国之前,我最期待的不是长城,而是重庆小面和天津煎饼果子。”
这种偏好并非偶然。近年来,通过短视频、海外华人美食博主的传播,中国街头美食声名远播。无论是烧烤摊前翻转不停的羊肉串,还是热气腾腾的包子铺,都成了他们心中的“必打卡地标”。
“民以食为天”:美食是他们眼中的“中国文化”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极为丰富的饮食文化。从川菜的麻辣到粤菜的清鲜,从西北的面点到东南的甜品,中国菜系复杂多变,几乎每一省都有一套独立的饮食逻辑。
而在不少外国游客心中,品尝当地饮食远比登高望远更能触碰中国的“人情味”。
在北京簋街,一家营业至凌晨的羊蝎子火锅店里,时常可以看到金发碧眼的游客一边喝着啤酒,一边热泪盈眶地说:“辣得我哭了,但太香了。”语言不通,却能在一口热汤中建立起共鸣。
他们偏爱小吃摊而非高档餐厅,是因为在这里,他们能吃到最原汁原味的地方风味,也能和摊主用简单的英语、肢体语言交流几句。
“中国制造”,为何成为他们行李箱中的主角?
除了吃,外国游客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买买买”。
中国传统服饰对外国游客具有极高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汉服文化复兴,众多外国人慕名前来,希望亲自试穿一套汉服,在景山或北海留下一组东方古韵的照片。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换装体验,更是一次跨文化的深度接触。
此外,丝绸、茶叶、文房四宝等传统商品也深受欢迎。一些游客专门奔赴南锣鼓巷、潘家园,只为挑选一套中式茶具或一幅手工剪纸。值得一提的是,像鲁班锁这类传统益智玩具,也在外国社交平台上引起不小反响。
在他们眼里,这些手工艺不仅仅是纪念品,更是中国文化的具体象征,拥有收藏与传播的双重价值。
夜市烟火气:他们眼中的“东方奇迹”
一个常常被忽略的角落,却成了外国游客心中的打卡圣地,那就是中国的夜市。
从北京簋街、西安回民街,到成都锦里和广州上下九,夜市已经不只是买吃的地方,更成为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综合空间。
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夜市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长安,至宋代已逐渐常态化。而今,中国的夜市体系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升级,不仅种类丰富,管理也日趋规范。
这让不少外国游客大为震撼。在他们原有印象中,夜间出行伴随治安隐忧,而在中国,即使是凌晨一点,依然有老人散步、孩子奔跑、商贩招呼生意,人与人之间不设防、不恐惧。
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表示:“我们那边,夜晚几乎没人敢单独出门,更别提拿着手机边吃边走。但在这里,我走了三公里夜市,一路安全、热闹,有种久违的安心感。”
外国人心中的“人间天堂”
中国夜市之所以能成为外国人心中的“人间天堂”,其背后是强有力的社会治理能力。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安全保障,从食品监管到摊贩管理,中国城市在保障夜间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近年来,许多城市引入数字支付、智慧安防系统,使得夜市不仅方便快捷,也让游客感受到极高的安全系数。
这在对比中格外明显。在不少西方国家,夜间暴力事件频发,街头打斗、醉酒骚扰已成常态。一些游客坦言,他们在国外甚至不敢带手机出门,更别说在大街小巷游逛。而在中国,他们却可以放心地“深夜暴走”,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罕见的体验。
用眼睛和味蕾重新认识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游客表示,他们之所以来中国,并不是为了拍照打卡,而是为了“生活一下”。在超市买点菜、在书店随便翻翻书、在地铁里看行人,都成为他们的旅行日常。
这种变化反映了一个趋势: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已经逐渐从宏观景点转向微观文化。
他们愿意去感受老北京的胡同生活,愿意尝试用支付宝扫码买煎饼,也愿意学几句中文和小贩聊天。他们不是来看“异国风情”的游客,而是希望短暂地成为中国生活的一部分。
结语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被重新认识的国家。从高铁速度到城市秩序,从夜市文化到民间美食,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在外国游客眼中却是极具魅力的存在。
他们的旅行,不再是表面上的“走马观花”,而是一场对真实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与体验。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即便面对世界各国的名山大川,他们仍愿意在中国街头多待一晚。
如果是你,有七天免签时间,你会怎么规划自己在中国的行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