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铁人先锋】
四川销售为自驾游客准备的自驾游手册是郑永建最喜欢的工具书。每次下站前,他都会在上面写写画画。他说,这样有种挂图作战的感觉。
每天奔波在辖区内13座加油站之间是郑永建的日常,22年的时间里,他的总行程超过85万公里。
高原气候多变,即便已经入夏,在户外工作的加油员依然会穿着薄棉衣外套。
退伍25年的郑永建依然保持着在军队的生活习惯。
郑永建对所管辖片区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他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7月23日,记者跟随郑永建从红原县驶向花湖加油站,原本的万里晴空突然阴云密布,黄豆大的冰雹噼里啪啦倾泻而下,车开出不到一公里后又转成小雨,随后转阴,一小时之内这里转换了4种天气。“高原有句话,一年有四季,一日四季游。这种天气很常见。”郑永建说,作为四川销售岷江分公司阿若红中心站的经理,他管理着阿坝、红原、若尔盖3个地区的13座加油站,往返于每座加油站就成了他的日常。
坐落于著名的“此生必驾318”经典自驾线路沿线,阿、若、红三地常有极端多变的天气,拥有雪山、草原、湖泊、森林等独特的风光,是很多“驴友们”心中的“童话世界”。而在每天奔波于此的郑永建眼中,这段旅游公路连接的不只是沿途的风景,更是自己22年里始终坚守的阵地。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纪念册,那么1999年10月1日的“世纪大阅兵”一定是郑永建的纪念册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我是陆军方阵的第7排13号位,属于整个方阵的骨架。”时隔26年谈及这场阅兵,郑永建的言语中依然充满骄傲。100公里的正步训练、5双被踢坏的靴子、10万次的劈枪端枪、超过2100个小时的站军姿和天安门前的128个正步浓缩了这个藏族汉子的军旅生涯。“真的很苦,但真的很荣耀,是那段日子造就了现在的我。”郑永建说。
2000年5月,退伍后的郑永建入职四川销售公司。3年后,他回到家乡川西北高原,在这里一待就是22年。
郑永建的第一站是九寨黄龙加油站。“我第一次到黄龙的时候是半夜,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第二天起来才看到周围光秃秃的。从繁华都市到一片荒原,心里肯定有落差,但我曾是军人,服从命令是天性。”一晃8年过去,郑永建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完成了从退伍军人到一名优秀站经理的转变,曾经的“小郑”也成为大家口中的“老郑”。
2011年,郑永建被调到更加偏远的花湖加油站,最近的县城离这里也有202公里,周边除了7公里外的一个收费站外再无其他建筑,各类野生动物频频出没。一天深夜,3只野生藏犬突然冲进站内,扑向当时正在巡检的郑永建。
“当时真的感觉要被撕碎了,但一想自己当过兵,还是站经理,不能让它们攻击我的站员。”一番搏斗后,郑永建成功驱离藏犬,他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这场意外在他双腿上留下了12道缝针的伤口。
事后,有人问他是否想回到城市,军人的性格却让他毅然选择留下:“这里就是我的阵地,阵地在人就在。”
红原县条件艰苦,许多人都不愿长期驻留,郑永建却很喜欢这里——“红原”二字由周恩来总理命名,寓意“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也是全国唯一因长征而得名的县。2012年,郑永建升任红原片区副经理。在这里,郑永建也走上了他自己的“长征路”。
2018年,已经被调回彭州的郑永健向组织申请二上高原。“当时也没多想,看到红原缺人,我就主动申请了。再说我一直在高原工作,习惯了在这生活,也对这里有感情、有牵挂。”郑永建说。
为方便工作,公司为郑永建配了一辆皮卡车。4年多过去,这辆车的行驶里程已经超过26万公里,最多的一个月跑了7000多公里。郑永建开着它巡检、送油、拉货,有时也救人。
川西高原自驾游火起来后,常有游客因车辆抛锚或燃油耗尽被困。在地广人稀的高原上,郑永建的车有时比城里的救护车来得更快。在一个零下10多摄氏度的冬夜,一辆载有老人孩子的车辆在县道抛锚被困。接到车主求援电话后,郑永建立刻带上油桶、急救药品和食物开车前往救援,并协助之后赶来的救援人员让这辆车化险为夷。这样的救援,郑永建已参与了不下50次。
“我们郑经理经常出去送油,这几年名声也出去了。”红原县加油站经理马绍恒回忆,2022年6月10日,马尔康发生6.0级地震,阿坝州政府相关部门的求援电话打到加油站,手足无措的她打电话向郑永建求助。郑永建第一时间拉上油罐,在地震发生当晚冒着暴雨开进震区,又在随后24小时内开车往返3趟,为受困人员和救援车辆送上油品和生活补给。
强将手下无弱兵。郑永建准军事化的管理作风和“能帮就帮”的热心肠,让他管辖的13个加油站成了附近居民和游客们心中踏实可靠的象征。马绍恒曾在乘车途中遇到司机突发高原反应。对方看了一眼她的工服后,说了句“你这个职业我信得过,我的命就交给你了”,随即晕倒在驾驶座。她立刻接过方向盘,及时将车开进了县医院。
因为工作原因,郑永建错过了两个孩子的出生。因为大雪封山未能及时赶上老大出生的他,又在老二出生时赶上加油站内突发状况,等他回家时孩子已经满月。
“我们一家四口现在分布在四个地方呢!”郑永建向记者介绍,如今他的大儿子在外地读大学,二儿子在都江堰和家里老人生活,他的妻子作为马尔康片区的副经理,也选择了扎根高原之上。
25载风雪路,从天安门前到高原牧区,郑永建始终以军人的坚韧守护着自己的“阵地”。在无边的草原、呼啸的寒风中,永不熄灭的油站灯火是这位“高原站长”与他的“战友们”树立的最温暖的坐标。
本文来自【铁人先锋】,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