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穿透巴里坤古城墙的斑驳砖缝,来自河南与新疆哈密的少年们踏上了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之旅。7月30日,在清代粮仓的木质穹顶下,在军垦战士的斑驳照片前,在篝火映红的草原夜色中,一场关于历史、奋斗与民族交融的生动课堂正徐徐展开。
一大早,豫哈少年们就来到了位于巴里坤县文博园,近距离参观始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清代粮仓。记者了解到,作为新疆现存保存最完整且仍具储粮功能的古粮仓,巴里坤清代粮仓于2014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步入清代粮仓,其1米厚的夯土墙、榫卯结构屋顶与架空防潮地板,无声诉说着古人屯垦戍边的历史智慧。
据史料记载,清军在此开垦8.8万亩良田,年产量超3万石青稞,不仅保障了西征军需,更让巴里坤赢得“东疆粮仓”美誉。粮仓内陈列的粮斗、碑刻,与粮票馆、农耕馆的展品共同勾勒出兵屯、旗屯、民屯交织的历史图景。
在博物馆内,豫哈少年们在古老的铜壶上,看到了哈萨克族先民的烟火生活,而一方盐商的印记则悄然印证着汉家商旅在丝绸古道上留下的足迹——文化交融的根脉,早已在时光深处悄然扎牢。
午后车行,红山农场八连连史馆则打开了另一本厚重史册。泛黄照片里刻着风霜的兵团战士面容、陈列架上沉默的坎土曼与褪色军装,无声诉说着戈壁变良田的奇迹。少年们屏息凝视,那些艰苦创业的岁月在眼前铺开,如同荒漠中倔强生长的胡杨,那份坚韧的军垦精魂悄然沁入心脾。
“这次夏令营不仅为我提供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机会,更让我深刻理解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来自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牛玉菲告诉记者。
暮色中,篝火点燃了草原之夜,也点燃了少年们心中交融的火焰。河南少年腾挪跳跃,拳脚间是嵩山雄风;哈密少年舞姿翩翩,裙裾翻飞如天山雪莲绽放;更有童声清越,把对祖国的深情吟诵洒满夜空。此刻篝火映着汗珠,歌声融着笑语,石榴籽般紧握的手,将“民族融合”四个大字具象为眼前最滚烫的图景。
这场行走的课堂,让抽象的文化交融具象为粮仓粮斗上的手印、连史馆照片里的青春面庞、篝火中交握的十指。文化润疆的活水,就这样汩汩注入少年心田……
这交融的篝火,不仅照亮了今夜,更在少年胸怀中刻下深深印记:文化交融的种子一旦落地生根,那共同家园的梦想,便会在每一代少年心中蓬勃生发、绵延不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