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前我对着地图拍胸脯:“这次主打一个精准打卡,绝不走回头路!”结果到了目的地才发现,我这人自带“人形导航干扰器”体质——高德地图说我在湖边,低头一看脚踩的是火锅店地砖;想找网红咖啡馆,抬头撞见的是公共厕所指示牌。

最绝的是去爬山那次。导游说“跟着红旗走,两小时到山顶”,我信了。结果走着走着发现身边的游客越来越少,最后只剩我和一群扛着锄头的大爷。其中一位看我气喘吁吁,用方言问:“小伙子,你在后山挖笋子哦?”我才惊觉自己把“森林防火旗”当成了指路标,硬生生走出了条“野路子”。

住宿方面我也算开了眼。订酒店时看图片是“ins风loft公寓”,到了才发现是“老小区顶楼加盖房”。所谓的“全景天窗”,其实是块糊着胶带的玻璃;“独立卫浴”小到转身能撞肘,洗澡时热水忽冷忽热,像在给我表演“冰火两重天”行为艺术。但意外的是,晚上躺在床上能听见隔壁奶奶唱京剧,清晨被楼下豆浆摊的吆喝声叫醒,倒比千篇一律的酒店多了点烟火气。

吃东西更是大型“盲盒现场”。看到排长队的“百年老店”,跟着凑了半小时热闹,结果端上来的面跟我家楼下便利店味道没差;反而在街角随机拐进的苍蝇馆子,老板娘随手炒的一盘土豆丝,香得我差点把舌头吞下去。总结出规律:但凡招牌上写着“网红必吃”,多半是给游客准备的“智商税”;真正的美味,都藏在老板看你像看熟人的眼神里。
回程那天在车站,我看着行李箱里塞的“纪念品”陷入沉思:三块刻着景区名字的鹅卵石(其实是路边捡的)、两袋味道诡异的特产饼干(买错牌子了),还有半瓶没喝完的矿泉水(怕安检麻烦)。朋友视频时嘲笑我:“你这哪是旅游,分明是花钱去外地散步。”

但我觉得挺值。毕竟不是每次出行都得收获完美攻略,有时候迷路时发现的小巷、误打误撞吃到的美食、甚至跟当地人鸡同鸭讲的对话,才是旅行里最鲜活的部分。就像那位挖笋大爷说的:“路走错了怕啥?山上的树哪棵不是歪歪扭扭长起来的?”
嗯,下次还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