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到一个新地方,应该坐坐那里的地铁公交,吃吃那里的小馆子(必须是老板【娘】听不懂也说不好普通话的那种),再骑着共享单车,在街头跑来跑去,才是体验了那个地方。
前个月借出差开会的机会,去体验了福州一把:三个时空条件下走访了三坊七巷,拜访了冰心、林觉民,吴孟超,严复、沈葆桢等人的故居,另外还走了西禅古寺、乌山、于山白塔定光寺等地方。
雨中游福州
这是闽江,车过闽江,就是福州了:

福州用一场大雨欢迎了我:

悲壮之城
作为一个教中国近现代史的老师,来到福州,是不是被拉回近现代史,为这座城市感到悲壮。
来到福州第一站,雨中拜谒林则徐:

门楹上写着“中兴宗衮”:

林则徐的纪念馆是一大户人家的祠堂改建的,林公在这里接受中国人的膜拜:


三通圣旨碑:



林则徐坐像:

林则徐虎门销烟,启动了中国近现代史。关于他的事迹,我想是无需多说的。




福州金山寺,与另一位近现代史名人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


林则徐虽然因为禁烟这一正义之举被罢官,但人生收场还算圆满。与之相比,“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就令人扼腕了
林旭(1875年—1898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旭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举人。17岁时,江南水师学堂总办沈瑜庆招林旭为婿,随沈瑜庆至南京,又从游武昌。在京师内阁中书任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多有交往。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林旭与同试举人奋起上书“请拒和议”,开始投入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号召各省成立学会以互通声气,寓京维新人士先后成立粤、蜀、闽、浙、陕学会,林旭为闽学会之领袖。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林旭授四品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上谕多出其笔。同年九月,戊戌政变起,林旭被害,仅23岁。
林妻沈鹊应(1877-1900年),字孟雅,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外孙女,清代重臣沈葆桢之孙女,沈瑜庆之长女。自幼师从著名诗人陈衍,天资聪颖,现存《崦楼遗稿》(附《晚翠轩诗集》后),存诗29首,词35首。林旭死后,沈鹊应曾写过一副挽联,表达心志:
“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
她曾经以仰药、绝粒等方式殉夫,家人百般回护,最后还是因哀毁过度,于1900年4月香消玉殒,年仅24岁。夫妻二人安葬一处,墓联云:“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崦楼绝命词。”
据说,林旭尸首由此渡口运回福州。按当地习俗,林旭尸首需要停留在地藏寺。而当地百姓却为此围攻地藏寺,不让棺椁停靠,更有甚者拿着烧红的铁钎子杵烂了棺材。有学者推测,这可能与林旭在变法时参与军机,曾上书光绪痛陈福州满族中的弊害,导致光绪下诏减饷,因而得罪了一些满族人,最终遭致刺棺报复。
林旭的死,也是为满清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十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福州人积极响应,与这种仇恨不无关系。
再有就是林觉民了。
林觉民(1887—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近现代史上最感动世人的三位福州人,都是姓林的。这可不是偶然的。林姓乃是福州的大姓。金庸《笑傲江湖》开场是福州林家遭难,这个林姓可不是随便找的。
三坊七巷
福州最要紧最著名的地方,自然三坊七巷。这是三坊七巷里的网红树,本来是一个“爱心”,修得不太及时,变成了“屁屁”:

雨中古戏台:

第二天晚上,开完了会,想起应该来看看三坊七巷的夜景(其实是吃得有点饱,需要出来走走)。

大坊小巷都张灯结彩,欢迎游客。

晚上走过这种小巷子,有点小悚然。

第三天白天雨停时,又去看了一下:

到处都有穿着传统服饰的女孩拍照,福州传统头饰叫“三把刀”:

三坊七巷有众多的名人故居。
吴孟超院士的家在文儒坊:

林觉民和冰心同一个故居:

原来林觉民牺牲后,林家将宅子卖给谢家,谢婉莹出生在这里,不过一年后就离开福州了。冰心虽然没怎么在福州生活,但也是故乡啊:

严复故居(居然要收15元门票):



严复故居斜对面,是一处天后宫:

天后居处这样平易近人,看大门看不出异样来。这一队蛤蟆就很有喜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位女士遵照道士指导,一丝不苟拜妈祖求子:

沈葆桢故居:

左宗棠三次上门请他出山办船政,于是有了马尾船政,中国海军由此而奠基:

还有大量地方贤达的故居,不是很熟,就不枚举了。
比较知名人物故居的就搞成纪念馆,不知名的就建成各种营业场所以及民间团体。看不完,根本看不完:


出来三坊七巷,不远处有朱紫坊,萨镇冰萨氏旧居在这个坊里:

可惜现在还是民居,不开放:

萨氏家族发祥于西域色目人“答失蛮氏”,其家族的萨都剌生于山西雁门,受元朝赐萨姓。萨镇冰、萨本栋、萨师俊,都写在中国海军史上了。
离开萨氏故居不远,是福州文庙:

可惜文庙在整修,铁将军把门:

三山两塔
如果城市中间有一座山,那会是很美妙的事情。如果山上有座塔,那山就有了灵性。而福州,有三座在城市里的山:乌山(也叫乌石山)、于山和屏山。有两座山旁边矗立着塔:乌山东麓有乌塔,于山西麓有白塔。这就是三山两塔。
因为时间有限,我只来得及登上乌山,细细走过。
乌塔夜景:

在山的北侧吃了一点东西,开始登山。先要经过邓拓故居:

可惜这一天闭馆,只好拜一下邓拓像,继续上山:

山上石碑赫然标着“第一山”。不明白,为何小小乌石山被称作“第一山”:

往山下走,经过一处慈善堂:

接着就到了石塔寺:

塔的学名叫崇妙保圣坚牢塔:

此塔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 所建“净光塔”。唐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被毁。
闽永隆三年(公元九四一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
乌石山的走势,接近东北——西南。石塔寺在东北方向,往西南走,有一处道观:

越过天皇岭牌坊,进入乌石山的历史风貌区:


山上宫、庙、祠好几座,这是吕祖宫:

武圣庙:

朱子祠:

山上是历史风貌区,有很多碑刻:








在岭的西南端,有一个王有龄祠堂:

王有龄是闽县人,1861年太平军攻陷杭州,王有龄以浙江巡抚殉难,谥号“壮愍”:

下山道旁,有石壁观音:

下了乌石山,又赶去于山。终究因为天色已晚,只来得及匆匆逛一圈定光寺:

后面的塔就是“两塔”之白塔,学名是定光塔:

古刹钟声
西禅古寺原名长庆寺,始建于唐代,宋、元、明屡经兴废。福州旧时东西南北四郊均有禅寺,而长庆寺在西郊,故俗称“西禅寺”。
西禅寺山门坐西向东,主中轴线由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
天王殿:


大雄宝殿:


法堂:

藏经楼:

中轴线之东西侧有斋堂、念佛堂、崇德堂、禅堂、明远阁、放生池等。
玉佛楼:

玉佛楼内有两尊玉雕佛像,全由海外侨胞捐赠。一在楼下,坐佛,身高2.3米,为释迎牟尼正面坐像;一在楼上卧佛,身长4米,重10吨,为释迎牟尼卧像,居全国最大的玉佛之一。
观音阁:

报恩塔和放生池: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九柱,石砌佛座和部分柱础为唐宋旧物,穿斗式减柱造木结构,重檐歇山顶。
据说寺内有唐咸通年间古井、《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碑刻、慧稜法师墓塔、宋代荔枝树(两株)、元代抱鼓石等文物。但我除了见到两株荔枝树外,啥都没见到:

另有墓塔五座,其中唐塔一座,清塔二座:

西禅寺是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在东南亚影响很大。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庙、观音寺等寺院,都属西禅寺下院,仍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每年许多海外高僧信徒登临参谒,成为福州与东南亚一带文化交流的窗口。
宋代李纲《西禅寺中斗车堂》诗曰:
杰阁雄楼香需间,佳辰良夜共踦攀。
斗回高柄临华栋,月涌清光出远山。
急景行将悲腕晚,此身难得到宽闲。
世间百虑何时了,且对金樽一解颜。
明代黄道周《宿怡山招提》诗曰:
路折城西地已幽,寒云更绕寺门流。
深林何处堆黄叶,老被无心任白头。
山近重阳常欲雨,人经多难易悲愁。
偶然坐觉蒲团隐,谁拟闲身几日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