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全国多地开启了高温“炙烤模式”。而贵州以凉爽的气候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避暑游客,成为夏季旅游热门目的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贵州凭借“凉资源”催生出红火的“热经济”,为邵阳发展避暑游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推动邵阳“清凉经济”的持续发展壮大带来了诸多经验与启示。
邵阳发展避暑游的资源优势
“这是我首次去贵州。六盘水的气候十分凉爽,阳光下清风吹拂,仿佛整座城市化作一个巨型空调房。早晚外出时,还得加一件罩衫,真不愧为‘凉都’。”7月21日,说起贵州避暑之行,张冉由衷感慨。
每到夏季,许多人和张冉一样,纷纷前往贵州避暑,使得贵州避暑游异常火爆。那么,与贵州相比,邵阳避暑游有哪些资源优势呢?
在邵阳云帆户外运动有限公司负责人戴陶然看来,平均海拔1100多米的清凉高原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2.8%,夏季平均气温24℃,藏着一个巨型“中央空调”,气候与生态是贵州成就避暑胜地的绝对优势。虽然无法与贵州清凉气候相媲美,但邵阳也有着独特的资源禀赋。邵阳生态环境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7%,草山、森林面积分别居全省第一、二位,夏季平均气温19-25℃,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新宁崀山鲤溪漂流景区,游客在湍急的水流中感受速度与激情的碰撞。 邵阳日报通讯员 颜克明 摄
游山玩水是邵阳避暑旅游的一大主题。登上世界自然遗产新宁崀山八角寨,可观日出云海,在天一巷感受“自然空调”带来的清爽与惬意。“云上胜境”隆回大花瑶虎形山,平均海拔达1350米,夏季气候凉爽,是休闲避暑的绝佳选择。城步南山牧场被誉为“南方的呼伦贝尔”,平均海拔1760米,7月平均气温为19℃,是全省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最佳避暑胜地。
“神奇绿洲”绥宁黄桑,夏季平均气温21℃,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6万个,堪称“天然疗养院”。“楚南胜境”武冈云山堪称森林王国,最高峰海拔1372.5米,夏季平均气温23.2℃。“绿色王国”洞口罗(造字,艹那)溪,森林覆盖率高达94.1%,平均海拔1200米,龙头三吊瀑布、万丈岩、高登山、公溪湖交相辉映。洞口龙坪山森林康养基地海拔高达1368米,夏季气温不超过21℃,是避暑康养的好地方。新邵白水洞大峡谷内,数十处形态各异的瀑布镶嵌于峡谷各处,水汽弥漫,空气中都是清爽的味道。常年恒温在18℃左右的白龙洞,凉爽舒适,是夏日纳凉的好去处。
夏天的快乐,玩水占一半。乘竹筏泛游新宁夫夷江,感受“船在江中行,人在画中游”的诗画意境。崀山鲤溪漂流全长5.8公里,九弯十滩惊险过瘾;绥宁黄桑鸳鸯岛漂流激越跌宕,令人流连忘返;洞口罗(请造字)溪万丈岩漂流起伏大,体验感强;古楼生态漂流,九曲十八弯皆是精华;新邵龙山峡谷漂流河道曲折,清凉又刺激。
邵阳避暑游短板有待补齐
相较于贵州避暑游,邵阳欠缺了什么?市旅游协会秘书长周奕杉是一位贵州姑娘,在邵阳旅游行业深耕多年。她指出,我市拥有得天独厚的避暑资源,避暑产品不断丰富,“清凉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然而,邵阳避暑游也存在营销定位不准确、避暑品牌影响力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避暑产品单一以及交通不便等诸多问题。
周奕杉说,邵阳虽有“来邵阳过23℃的夏天”的宣传口号,但营销定位不精准。且相较于“中国避暑之都”“爽爽的贵阳”等深入人心的避暑品牌和宣传口号,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宣传投入和覆盖范围也有所不足。与贵州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相比,我市各大高铁站、武冈机场与景区之间既缺乏旅游大巴车的无缝接驳,也没有租车业务,影响了游客的出行效率和游玩体验。
同时,避暑产品业态较为单一,民宿质量参差不齐。低品质民宿少人问津,高品质民宿却一房难求,接待能力极为有限。“隆回虎形山、城步南山、洞口罗(请造字)溪等地的民宿床位不到2万个,体量太小,无法满足避暑游客的需求。”周奕杉说。
邵阳中旅国际旅行社董事长银西龙从事旅游行业25年,对避暑游有着独到的观察。银西龙表示,贵州向全国在校中小学生、大学生、60周岁以上老年人等群体推出免门票的避暑旅游“优惠大礼包”,邵阳各大景区虽然推出了暑假惠游政策,但优惠力度较小、覆盖范围有限。此外,相较于贵州丰富多样的民族节日以及村超、村BA等文体活动,邵阳的民族民俗表演和文化活动略显匮乏。
邵阳如何发展避暑旅游?
发展避暑旅游,邵阳可以向贵州学习什么?
周奕杉建议,开展精准推介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响邵阳避暑旅游品牌,提升其知名度与关注度。充分盘活闲置的“空心房”,引导农家乐、民宿进行提质升级,鼓励创建星级民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高品质民宿。发展漂流、溯溪等项目,打造“清凉”文旅消费新业态。在邵阳各大高铁站内设立旅游服务中心,为来邵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导游服务、旅游订房订车等一站式旅游服务。全面开通串联邵阳各高铁站、武冈机场到各大景区的旅游直通车,或提供租车服务,让游客游玩更加轻松惬意。
银西龙提出,应深度挖掘邵阳的民族民俗文化,常态化开展文化表演与展示活动。丰富避暑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借助“避暑旅游 +”模式,推动与文化创意、夜间旅游、健康养生、研学旅行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延伸避暑旅游产业链。开发索道、观光电梯等景区“二次交通”项目,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邵阳避暑旅游,需要政府、景区和旅游企业等各方协同合作,在推出优惠政策、提升服务品质、打造避暑产品业态等方面深耕细作,为避暑旅游市场注入全新活力。相信凭借清凉的气候资源、日益完善的旅游设施以及更多创新的消费场景与模式,我市“清凉经济”必将蓬勃兴起,书写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 记者: 陈贻贵 实习生 唐京菁
| 一审:蒋玲慧
| 二审:袁进田
| 三审:刘成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